相寶山(又名照壁山,俗稱“平定高峰”)位於貴陽城區東北里許,山之北面有獅子山,獅子山達的“獅子口”正好大張著嘴對著相寶山。相寶山南連扶風山,與扶風山是一脈所連。扶風山景區舊時稱棲霞景區(今立牌坊稱棲霞勝景)包括的就是東山、扶風山、相寶山三個景點。據明萬年曆間郭子章著《黔記.山水志》記載:“城北東一里有照壁山,俗名‘平頂高峰‘。”清乾隆《貴州通志》也有記載:“城北東一里,俗稱’照壁山‘,排雲列嶂,儼如翠屏,與東山對寺,上有梵宇,頗稱名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寶山
- 別名:照壁山
- 俗稱:平定高峰
- 位置:貴陽城區東北里許
地理位置,景觀,歷史,
地理位置
相寶山在貴陽城北,位於貴陽市雲岩區,貴州師範大學附近。
俗稱照壁山,分東、西兩峰,西峰高而東峰低,東峰平坦如砥、西峰陡峭突兀,因之有平頂出高峰之說。整座相寶山又形似一象,因得“象寶”之名。貴陽城北多山,從靠西的黔靈山往東,疑似貴山的關刀岩、相寶山、扶風山、東山都是叫得響的角。相寶山位置相對居中,黔靈矗於前,關刀岩立於右,扶風、東山位於左。和東山等其他幾位“帥哥”比起來,相寶山山勢不大,個頭也不高,似乎缺點明星范,但濃縮的多是精品,相寶雖小名堂不少。
景觀
在相寶山北邊不遠處是獅子山,他像一尊神獅守衛著相寶山。民間也流傳雲岩區內有獅子山兩座。一座就是相寶山北邊這座,另一座就是在西邊羅漢營附近。傳說這一對獅子是一雄一雌,相寶山北邊的是雄獅,西邊羅漢營的是雌獅。他們違背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物性,老是互相打鬥不休,弄得天怒人怨。一天,雄獅到今噴水池旁的薛家井喝水,雌獅也來這口井喝水。於是兩獅又打鬥起來,雄獅把雌獅的尾巴咬斷一截,雌獅把雄獅的頭皮咬去一塊。兩頭獅子互不相讓,都跑到玉皇大帝那兒去告狀。玉皇大帝派二郎神來進行調解。二郎神為讓兩獅永無爭鬥,用趕山鞭趕來一座山把它們分別隔在兩邊,這座山就是相寶山。二郎神又用定海神針把它們分別定在東西兩地,並令北邊的雄獅護衛相寶山,不能走動一步,留下了”雄獅護寶“的傳說。
歷史
相寶山南連扶風山,與扶風山是一脈所連。扶風山景區舊時稱棲霞景區(今立牌坊稱棲霞勝景)包括的就是東山、扶風山、相寶山三個景點。據明萬年曆間郭子章著《黔記.山水志》記載:“城北東一里有照壁山,俗名‘平頂高峰‘。”清乾隆《貴州通志》也有記載:“城北東一里,俗稱’照壁山‘,排雲列嶂,儼如翠屏,與東山對寺,上有梵宇,頗稱名勝。”上相寶山,東南兩邊皆可有道,東邊羊腸小道,曲回難行;南邊今貴州師範大學校園內有路可行,路緩好走。從南邊上山,行約半里即可抵達原寺門附近,在拾級而上二三十階梯進到寺內。殿內規模不大,原來卻是佛門清淨之地,正中供奉有佛像,兩旁塑有十八羅漢。原相寶山佛殿外有長廊,圍以欄桿,憑欄俯視懸崖峭壁,盡在腳下。遙望四方,黔靈矗於前,貴山聳於右,扶風、東山排於左,嵐煙雲端,朝邊暮幻,別具情趣。寺側有石洞名“碧雲洞”,洞口石壁上攜刻著“相寶留雲”四個大字。據說,此洞為當時佛教徒被罰面壁之處。洞西有危崖陡起,四圍大樹參天,山又為一小阜,原結廬山楹,宋朝清官包青天包拯像於內。
明代崇禎年間,在相寶山的西峰上建起一座毗尼寺,這是黔地唯一的一座律宗寺廟。律宗著重研習及傳持佛教戒律,“毗尼”就是梵語戒律的意思。清初順治時毗尼寺曾重建,道光時又改修。毗尼寺規模不大,依山勢而建。寺內原有古銅鏡一面,直徑約兩尺,銅牛一尊長也是兩尺有餘。據廟裡的和尚和附近的老人相傳,古鏡可照人前世。有了這面魔鏡,人人都想看看自己前世是個什麼來頭,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登山觀鏡實在HOLD不住,毗尼寺也因此香火旺盛,成為清代貴陽的一處佛教聖地。
在毗尼寺右側有一碧雲洞,洞口高一米有餘,洞內寒氣凜冽。此洞據稱為被罰面壁之處,民國20年左右,曾有一名叫果瑤的高僧在洞中“閉關”數月。這位高僧在講授佛法時善作“獅子吼”,估計在碧雲洞“閉關”時功力又大有長進。在相寶山東峰的平台上,另有三開間小殿一座,供奉著宋代名臣包拯。在貴陽的名山大川中,也僅有相寶山上供奉有包青天,看來相寶山還有不修尋常廟的傳統。
清代時,秋闈考試結束正好趕上重陽節。參考生員多會到相寶山登高飲宴。相寶山山勢不高,即便在山上喝高了也不用擔心摔下山去會有生命危險,於是重陽時節在相寶飲宴漸成習俗,舊時的文人也樂於在此雅聚。加之相寶山景色秀麗,排雲列嶂、嚴若翠屏風,美酒佳景之下,美妙的詩文自然層出不窮。相寶山上還有兩處摩崖刻字在貴陽小有名氣。兩處石刻均在碧雲洞上方,一為慶均“相寶留雲”、一為趙德昌“黔陽半壁”。兩處刻字均為清末書刻,字大如斗、蒼勁有力。
只是到了民國時期,相寶山上的寺殿日漸衰敗,抗戰期間還在寺內駐兵,廟宇更遭破壞。解放後寺中已無僧人,1958年大煉鋼鐵,拆山上寺廟房屋做燃料,幾天功夫就僅剩屋基可辨。如今僅有兩處石刻還留存在山上,或許只有等毗尼寺的古鏡重現,才能照見相寶山前世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