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根雕,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盱眙根雕
- 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根雕,據考古發掘,從戰國時期已有之,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在兩千三百多年前,我國已經出現古代根雕藝術,而且已經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拐杖。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製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菸斗等實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後,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採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宋、元時期,根雕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得到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
到了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並出現了流派。較為著名的有金陵派和嘉定派。金陵派的代表性人物為濮仲謙(生卒年不詳), 名澄,字仲謙。金陵(今南京)人。明末清初竹刻名家。善選材,能因材施藝,刻品構思奇巧,技藝精湛,以淺刻見長,刻畫數刀,形象超凡脫俗。所刻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筆筒、臂閣之類,均成名作,妙絕於時。還能制紫檀、烏木、象牙等器皿,但不多見。傳世作品有根雕《松樹小壺》,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竹刻《八仙過海筆筒》,藏南京博物院。嘉定派的代表性人物為朱鶴,字子鳴,號松鄰,一作字松齡,嘉定派創始人。朱鶴善書畫,通古篆,早年又得繆篆不傳之密,所以在他的竹雕設計和製作中,經常以筆法運用於刀法之中,其所製作的筆筒、香筒、臂擱,佛像等,朴茂質拙,精妙絕倫。傳世作品浮雕作品《海棠花筆筒》一隻,藏於故官博物院。竹刻《松鶴筆筒》,藏於南京博物院。
此後,根雕藝術蓬勃發展。根雕藝術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製作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盱眙的根雕即於此時期傳入並發展流布至今。
文化特徵
盱眙根雕以當捷運山寺、戚大山等地的硬喬木、灌木、竹子、藤蘿等植物的根材為原材料,經構思、設計、剪下、修整、磨製、組合等工序,製作成形態各異的藝術品。
構思:根雕屬造型藝術,比較抽象,講究形和勢的結合,注重形神兼備,形是形狀,神是神韻。根雕的構思應根據根的形狀確定。
剪下:對選取的根體進行合理而慎重的取捨,剪下多餘的枝杈,使之符合所構思的造型。
修整:根據構思,結合根體的紋理、色澤和態勢等,對根體上的枝、須、洞、節、疤進行修整,儘量使這些天然的特點和神韻,在已經確定的形象中得到合理利用和充分體現。
磨製:根藝製作形成後,要打磨光滑,根據根體的體積和結構,選用什錦銼、平銼或半圓銼等進行粗磨,然後用細砂紙進行細磨至手感光滑為宜。
至此,一件根雕作品製作完成,如果是複雜的根雕,還需要進行聯接和組合,可以鑽孔用木螺絲固定,再用膠漿填色使其牢固。
盱眙根雕的作品有根椅、根桌、根凳、條幾、沙發、屏風、花架等家具實用品,亦有筆架、鎮尺、硯座等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