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飛

盧小飛,女,中國婦女報社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31年,先後在西藏日報、人民日報和中國婦女報社擔任編輯、記者、版面主編、部門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2001年11月起任現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小飛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婦女報社總編輯
  • 主要成就:《日土人民的喜和憂》等
  • 性別:女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1976年11月,風雪青藏線的漫長旅途在西藏日報終結,意氣風發的女大學生如願成為西藏日報的一名編輯,從鉛字排版拼版起家,從喝酥油茶青稞酒住草原帳篷學步,在西藏日報工作的7年裡,她的足跡遍及西藏,艱苦的自然條件和複雜的社會政治環境都沒有難住她,她認真學習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研究西藏現當代歷史,積極學習藏語文,深入廣大農村牧區採訪,接受了雪域高原的各種磨練,甚至包括面對死亡的考驗,與西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1981年7月至9月,為深入採訪牧業生產責任制,她用兩個月時間跑遍了平均海拔4800米的阿里6縣,是我國第一個進入阿里高原採訪的女記者。寫作了《日土人民的喜和憂》《多瑪二隊的啟示》等一批生動反映阿里牧區改革發展的報導。

個人作品

1983年10月進入人民日報擔任農村部編輯。這一時期,正是經濟體制改革逐步由農村向城市推進,進而拉開政治體制改革序幕的時期,參與了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為中央制定西藏農牧區深化改革方案的前期調研工作,主動請纓研究中國農村脫貧致富問題,先後赴寧夏西海固、甘肅定西、遼寧朝陽、內蒙古赤峰、通遼等貧困地區調研,發表於人民日報的《西海固的吊莊》(1984年)、《平升購銷站》(1985年)《朝陽從這裡起步》(1984年)、《羊毛大戰的背後》(1986年)等反映農村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度報導,反映出敏銳的觀察思考和深入紮實的採訪調研功力。
其中,《羊毛大戰的背後》在當時影響較大,文章信息含量深厚,涉及華北、東北、西北等省區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她敏銳地抓住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不同經濟利益集團在競爭中出現的摩擦掣肘,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議,成為當年新聞和經濟界熱議的話題。
1987年3月,人民日報開始在各地重建記者站,至1991年,鑒於她對於西藏工作的熟悉,報社領導考慮她為候選人,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新的挑戰,再度進藏擔任人民日報社駐西藏首席記者。此間正是西藏在門戶敞開後積極應對複雜政治局面的時期,也是民族宗教全局工作的敏感時期,在基礎建設完全空白的條件,她堅持立業為本,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大量來自西藏的報導,同時開展了選擇培養記者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她的一句格言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她在業務建設、思想作風建設和記者站基本建設方面打下牢固基礎,使後人獲益匪淺。1987年中印邊境局勢微妙,為捕捉戰地風雲,和另一位女記者徒步翻越兩架海拔4800多米的雪山,抵達我軍陣地前沿,在軍營傳為佳話。在拉薩發生的突發性騷亂事件中,她冒著危險深入現場採訪,發表大量獨家新聞和內參。1991年,作為人民日報赴藏採訪團團長,圓滿帶隊完成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大型系列報導任務,撰寫的《朗生村的變遷》以一個村莊和一批昔日奴隸的故事勾勒了西藏從農奴制向社會主義制度跨越的縮影。獲得中央外宣領導小組和中央統戰部頒發的一等獎。
1990年至1998年,她先後任人民日報首都記者組組長、《各地傳真》版主編、記者部副主任。由她擔任主編的《各地傳真》版好評不斷,該版創辦了許多新銳而又貼近讀者的欄目,其中"公僕談心錄"等欄目受到全國各地中層和基層幹部高度認可,是連續多年的熱門欄目,刊文集納成書後銷量頗佳。在繁忙的編輯工作之餘,他曾多次奉命帶領團隊完成大型系列報導的組織、策劃和編輯工作,發表一批在國內產生一定影響的稿件。
1996年春天,在執行人民日報大型系列報導《中西部的希望》的組織、策劃和帶隊採訪及後期編輯工作中;表現出較高的政策水平和敏銳的洞察力;同年下半年,又負責組織策劃並帶隊完成了大型系列報導《東北的探索》以及後期編輯。這兩組共16篇報導受到中央宣傳思想領導小組和中西部與東北諸省區黨政部門的高度評價,均被評為人民日報一等獎和當年的精品獎。在擔任人民日報社記者部副主任時,她每每犧牲自己的時間,甘為駐站記者做嫁衣。經她手編輯並精心潤色的駐站記者的新聞稿件多篇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或二等獎,而她自己從不計較名分。
1994年,她在編輯駐站記者一篇時效欠佳的稿件時,反覆琢磨如何將"冷飯"重新回鍋,並挖掘出新的價值,經過調研和補充採訪,以尋找新聞最近點為原則,重新采寫和編髮出一篇深刻揭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的通訊,並以《黃金時代缺少了什麼》命題,獲得首屆中國少先隊好新聞特別獎。這次經歷也形成了"新聞冷飯如何熱炒"的討論。她的論文發表於當期《采編業務》和《新聞三昧》。該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見報的第三天起,編輯部不斷收到各地讀者來信反饋,其中既有教育專家又有普通工人甚至離休幹部,讀者來信又啟發她進行更深層思考,萌生出組織"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系列報導的想法,得到總編輯范敬宜和編委會充分認可,即而由她組織策劃了探討我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列報導,並與同事合作撰寫了《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誰是孩子的朋友》《德育,走出困境》等5篇文章,獲得中宣部、全國人大內司委、國家教委、團中央、法務部等五部委聯合設立的"保護明天"好新聞好作品一等獎。1996年,人民日報社婦委會專門為她召開作品研討會。
1998年7月調入中國婦女報社,先後任常務副總編、總編輯。對傳統媒體如何解放思想走出"圍城"有許多深刻思考,並銳意改革創新,不斷探索並積極實踐報紙結構的調整和報社的體制機制改革。先後於1999年和2003年實現了對報紙的改版和擴版,改擴版增強了報紙的新聞信息量,使內容結構更貼近讀者。為強化報紙的思想評論,她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增加了新聞評論在版面中的分量;她注重通聯群工部和通訊員隊伍建設,指導通聯群工部創立了婦女維權網路,她不僅自己動手給讀者回信,並督促編輯任何時候都不能慢待讀者,對讀者所有的來信來訪都要有所回應;她提出加大"新短快活強"外延建設新聞思想,此間發表的論文《婦女新聞傳媒引導力探究》《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求發展》《婦女新聞的三貼近》等均為率領中國婦女報社新聞團隊實踐得出的真知。
在新聞界,她的敏銳潑辣以及深入紮實的作風是有口皆碑的。在新聞業務方面,她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一是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1986年發表於人民日報的《羊毛大戰的背後》即是一例,《黃金時代缺少了什麼》《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德育走出困境》等文章提出的新生代思想教育問題至今依然新鮮有力。二是善於從觀察和捕捉細節中發現重大選題,她在每日編前會上有針對性的點撥,常常是年輕記者的期待。三是善於抓活魚,尤其善於從那些看似平常或者僵硬的東西中發現亮點,中國婦女報社近年來組織策劃的"男女同齡退休""婦女階段性就業"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 "美女經濟批判系列"等報導都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反響,後兩者於2000年和2006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在報獎時她作為領導,總是刪掉自己的名字;四是善於從把握大局中尋找婦女新聞工作結合點,2006年她對於婦女媒體在時尚生活方面內容重複建設的結構提出反思,並積極著手於2007年元月創辦了面對廣大城鄉基層婦女工作者的《鄉土中國》周刊,並使該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婦女新聞宣傳的又一亮點,中宣部《新聞閱評》2007年168期以《研究農村發展新形勢 開創婦女報導新思路--中國婦女報鄉土中國周刊別開生面》為題,從三個方面對該刊給予高度評價。五是有積極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帶領團隊創辦了一批有社會影響力並促進婦女發展和兩性平等的品牌活動,如"經濟女性"年度人物評選和發展論壇,"時代男性"年度人物和兩性平等論壇等。她以新聞記者的敏銳嗅覺,創辦了中華女性網和我國第一份手機報,為數字媒體在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後者已經被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列入我國新聞史上的經典案例。
她的新聞講座課深受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喜愛,先後在社科院新聞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學生講課,該講座也是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每年的研究生班保留課。她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六、第七屆常務理事;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八、第九屆執行委員;第六、第七屆全國新聞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1997年當選中共十五大代表,2000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