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草

盤龍草

植株高13-30厘米。根數條,指狀,肉質,簇生於莖基部。莖較短,近基部生2-5枚葉。葉片寬線形或寬線狀披針形,極罕為狹長圓形,直立伸展,長3-10厘米,常寬5-10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收狹具柄狀抱莖的鞘。花莖直立,長10-25厘米,上部被腺狀柔毛至無毛;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長4-10厘米,呈螺旋狀扭轉;花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下部的長於子房;子房紡錘形,扭轉,被腺狀柔毛,連花梗長4-5毫米;花小,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在花序軸上呈螺旋狀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中萼片狹長圓形,舟狀,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稍尖,與花瓣靠合呈兜狀;側萼片偏斜,披針形,長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稍尖;花瓣斜菱狀長圓形,先端鈍,與中萼片等長但較薄;唇瓣寬長圓形,凹陷,長4毫米,寬2.5毫米,先端極鈍,前半部上面具長硬毛且邊緣具強烈皺波狀齧齒,唇瓣基部凹陷呈淺囊狀,囊內具2枚胼胝體。花期7-8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盤龍草
  • 拉丁學名: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
  • 別稱:綬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百合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蘭目
  • :蘭科
  • 亞科:蘭亞科
  • :鳥巢蘭族
  • :綬草屬
  • :盤龍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來源,栽培技術,化學成份,其它,

形態特徵

1.山慈姑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葉柄長15-25cm;芽胞葉卵形,邊緣有密生睫毛;葉片長卵形、闊卵形或近三角狀卵形,長15-25cm,寬11-14cm,先端漸尖,基部耳狀心形或耳形,上面深綠色,偶有雲斑,下面初具短毛,後逐漸脫落。花單生,每花枝常具2朵花,紫綠色,直徑2.5-3cm;花梗長約1.5cm,稀達6cm;花被管圓筒狀,長1.5-2.5cm,喉部縊縮,膜環寬約2mm,內壁有縱行脊皺,花被裂片卵狀腎形,基部有乳突皺褶區;藥隔伸出,錐尖或短舌狀;子房半下位,花柱離生,先端2裂,柱頭側生。蒴果卵圓狀,直徑10-15mm。花期l1月至翌年3月。
盤龍草
2.紅金耳環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長達20cm以上,節間長達8cm。葉大,葉片長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窄卵形,長13-21cm,寬6.5-13cm,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耳形或近戟形,兩側裂片通常外展,上面無毛,下面初沿脈有毛,後逐漸脫落,網脈明顯;葉柄長8-23cm;芽胞葉卵狀披針形,邊緣密生睫毛。花綠紫色,直徑約4cm;花梗長3-5cm;花被管長管狀,長3-5cm,中部以上稍縊縮再向外擴
展,常向一側彎曲,花破裂片寬卵形,先端及邊緣紫綠色,中部有半圓形紫色部分,其下為多列扁平乳突,乳突
下延至管內成疏離的縱列,至管的基部呈脊狀皺褶;藥隔
伸出,短舌狀;子房近下位,花柱6,先端二叉狀,柱頭卵形,側生。花期2-5月。
盤龍草
性狀
每花梗常兩花,灰褐色,花被裂片多掉落。氣芳香,味辛辣麻舌。

生長環境

1.生於林下陰濕坡地或溪邊。
盤龍草
⒉生於林下陰濕地。

分布範圍

1.分布於廣西、廣東。
⒉分布於雲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山慈姑和紅金耳環的全草。

栽培技術


盤龍草
採收和儲藏
夏末、秋初採挖,除去泥土,陰乾。

化學成份

山慈姑全草(乾品)含揮髮油約0.2%,揮髮油中的成分有: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檸檬烯(limon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1,8-桉葉素(1,8-cineole),對-聚傘花素(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芳障醇(linalool),龍腦(borne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萘(naphthalene),2-異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龍腦酯(bemyl acetate),黃樟醚(safrole),α-古芸烯(α-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mes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橙花叔醇(nerolidol),細辛醚(asaricin),欖香脂素(elemicin),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此外,尚含有N-異丁基-3,4-亞甲二氧基苯甲醚胺(N-isobuiyl-3,4-methylenedioxybenzamide)和N-異丁基-3,4-亞甲二氧基苯乙烯基甲醯胺(N-isobutyl-3,4-methylenedioxy-benzethenylamide)。
盤龍草

其它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解毒止痛。主感冒;胃痛;牙痛;跌打損傷;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或曬乾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