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池鄉

盛池鄉

樂至縣轄鄉。1935年置盛池鄉,1953年從中江縣劃入樂至縣,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20公里。面積46.8平方公里,人口3.1萬。通公路。轄百擔丘、大溝、張家坳、爛泥河、金頂寺、古佛、文庵、盛泉、大橋、天寶寨、伍家祠、龍興庵、三碑埡、和尚橋、三橋、埝田溝、向樂、鄧家龍、橫溝、短溝、天平21個村委會和盛家池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油菜籽、棉花。養殖生豬、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盛池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張家坳 倪家壩子
  • 政府駐地:盛池社區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41501
  • 面積:46.8平方公里
  • 人口:3.1萬
  • 方言:川東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山泉觀 倪家壩子
  • 車牌代碼:川M
  • 行政代碼:512022206
  • 身份證前六位:513922
  • 人口密度:662人/平方公里
盛池鄉概況,盛池鄉簡介,人文歷史,

盛池鄉概況

樂至縣轄鄉。1935年置盛池鄉,1953年從中江縣劃入樂至縣,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6月“撤鄉並鎮”與樂至縣三元鄉合併,成立盛池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20公里。面積46.8平方公里,人口2.96萬。通公路。轄百擔丘、大溝、張家坳、爛泥河、金頂寺、古佛、文庵、盛泉、大橋、天寶寨、伍家祠、龍興庵、三碑埡、橫溝、和尚橋、短溝、天平、三橋、埝田溝、向樂、鄧家龍21個村委會和盛家池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油菜籽、棉花。養殖生豬、蠶。

盛池鄉簡介

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說盛池鄉是一個比較落後的的鄉村,盛池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方。雖然現在的農業比較現代化,但是由於地形的限制,所以盛池鄉一直以來還保持著原始的農業種植方式。盛池鄉主要收入為農業和外出務工,以及養殖業。除了有兩座當地人民建築有的工業作坊外,沒有輕工業和重工業。盛池鄉有少量兄弟民族,主要是以婚姻方式進入。由於地形條件和人文因素,因此盛池鄉人還保留了定期舉行一次的趕集活動,每月的日期尾數為3,6,9時舉行,當地稱這一活動是趕場(場為一聲)。
盛池鄉

人文歷史

山泉觀,原名山泉庵。位於盛池鄉三碑埡村境內。因地處有山泉井而得名,又名山泉寺。據《中江縣宗教志》載:“相傳隋代創建山泉庵,後毀。明成化四年(1486)改建,清康熙三年(1664),維修擴建。”初為佛教寺廟,後改為道教場所。相傳,此觀為張天師徒孫傳教之所。駐觀道士多,香火旺。
共和國成立後,駐觀道士尚有6人。1951年“減租退押”,1952年“土地改革”結束後,道士或還俗務農,或出外雲遊。廟產、田土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貧僱農耕種,廟房改為學校,部分分給僱農居住。神像全毀。1980年大殿撤作修鄉人民會場和鄉電影院之用。1993年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廣大信眾自發組建觀管理委員會,捐資修復廟宇。1995年呂明清於青城山受三壇大戒,回觀後,經縣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並改庵為觀。
山泉觀地勢平坦,古樹參天,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現有靈官殿、三清殿、玉皇樓、慈航殿、城隍殿、財神殿、藥王殿、師爺殿等8個殿堂。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塑有靈官、三清、玉皇、觀音、城隍、財神、藥王等神像共80餘尊,其中石刻56尊。石刻觀音座像,傳有數百年歷史,神像莊嚴自若,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生活區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廚房、齋堂、住房等生活設施齊備。
盛池鄉
山泉觀現有冠巾道士數人,皈依居士數千人,信眾數百人。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日,有上百信眾來觀進行道教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