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盛世風尚: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
- 作者:王麗梅
- 類別:裝飾藝術類著作
- 首版時間:2018年8月
- 字數:383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對唐代金銀器的興盛緣由、考古出土情況及金銀器的品類進行了梳理。第三章以考古出土文物為基礎,對唐代金銀器的器形設計以及背後所蘊含的設計意識進行了深入的論證,對成器工藝進行了總結和梳理。第四章對唐代金銀器的紋飾體系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根據裝飾題材的不同,將金銀器的紋飾劃分為四類,即動物類、植物類、人物類、幾何類,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各類題材的起源、演變及部分紋樣蘊藏的精神內涵,對紋樣的構圖形式和藝術特徵進行了總結,同時,對金銀器的裝飾工藝套用進行了闡釋。第五章探討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宗教文化、外來文化、世俗文化和繪畫的關係。第六章對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視覺表現進行了闡釋。第七章總結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蘊含的美學思想。作者在以上各章的支撐下闡述了個人的研究結論。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及意義 |
第二節 研究現狀 |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唐代金銀器概況 | 第一節 唐代金銀器興盛緣由 |
第二節 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銀器 | |
第三節 流散域外的唐代金銀器 | |
第四節 唐代金銀器的品類 | |
第三章 唐代金銀器的本體性裝飾 | 第一節 唐代金銀器的造型 |
第二節 本體性裝飾工藝 | |
第四章 唐代金銀器的附加性裝飾 | 第一節 唐代金銀器的裝飾紋飾 |
第二節 紋飾的裝飾工藝 | |
第五章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多元文化 | 第一節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宗教文化 |
第二節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外來文化 | |
第三節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世俗文化 | |
第四節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繪畫 | |
第六章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視覺闡釋 | 第一節 材料的美感 |
第二節 圖像的表征 | |
第三節 視覺的轉譯 | |
第七章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中的美學思想 | 第一節 繁而有序 |
第二節 兼容並蓄 | |
第三節 富有情趣 | |
第四節 工藝精巧 | |
第五節 以圓為美 | |
結論 | - |
參考書目 | - |
創作背景
該書希望通過具體的研究過程,將文物學、藝術史、文化史三個學科進行結合,尋找材料、方法上的聯繫,從而打通三者之間的界限。該書的出版受到西華大學重點項目“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和西華大學教學團隊“傳統藝術創新設計與研究教學團隊”的資助。
作品鑑賞
《盛世風尚: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選擇將唐代金銀器作為研究器物藝術史的典型對象,從義化背景、考古材料及品目類型介紹談起,把金銀器的“裝飾藝術”分層次闡釋,對裝飾性的概念認知從裝飾本身逐漸擴展到審美與文化研究,打破傳統工藝美術史及考古藝術史基於唐代金銀器考古材料的歷史文化與思想內涵研究,或者對圖案分型分式的序列研究。全書在第三章“本體性裝飾”、第四章“附加性裝飾”、第六章“視覺闡釋”和第七章“美學思想”中從表層到核心的抽絲剝繭式研究,體現出具備器物藝術史特徵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性”研究。
王麗梅具有設計藝術學和藝術史雙重專業背景,她對唐代金銀器的研究從其駕輕就熟的設計思維出發,海量收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考古材料,尤其是注重域外金銀器考古材料的整理與比對,把唐代金銀器的裝飾藝術的概念解讀從裝飾性圖案的設計邏輯與審美秩序拓展到圖案所傳遞的繪畫性,並進一步將金銀器的整體造型作為一種器物裝飾來看待。換句話說,金銀器以其特殊的材料、質地和造型作為一種適用性與審美性兼具的造物藝術,其整體的物質外觀本身就具備一種裝飾感。而這種整體性的裝飾感又與其鑄造工藝和裝飾手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它對唐代金銀器這種器物藝術的裝飾性解讀從局部(紋飾與圖案)入手、深入到整體(器形與工藝),形成由表及里,從微觀到巨觀的闡釋思路。這不僅是器物藝術史研究中一個“藝術性”特徵體現的突破口,也是捍衛包含器物藝術史在內的“無名藝術史”的藝術性特徵的研究範式。這也是該書主要學術價值之所在。
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前人已有不少著述成果,有的從考古學立場出發,以出土材料的分期考證與文化闡釋為研究核心;有的從工藝美術史通史或斷代史角度出發,把金銀器作為工藝美術史的一個門類進行從圖案形式風格角度進行微觀研究。整體上看,不管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對唐代金銀器的裝飾研究主要是從圖像角度進行視覺闡釋,而作為藝術史角度看,其視覺閘釋並不能完全體現其藝術性。
王麗梅該著作從藝術史立場出發,圍繞核心概念“裝飾藝術”,進行縱向和橫向演繹,縱向上去挖掘裝飾的“藝術性”,即造型的藝術性、紋飾的藝術性和工藝的藝術性;在橫向上去推演裝飾的跨文化交流、紋飾釋讀、圖案審美。這種縱橫交錯的書寫範式以演繹法為依託,成為基於圖說藝術史、文化史語境的整理、考證與歸納研究方法盛行下藝術史研究的一種有益補充。
在演繹的同時,該著作也有歸納。例如作者對唐代金銀器紋飾的構圖形式與表現手法的歸納,認為“金銀器圖案可分為點裝和滿地裝兩大類型”,並把滿地裝紋飾歸納為六類,即適合式、連綴式、單獨式、格律式、平視式和裝飾畫式。這些構圖形式的劃分與圖案設計的手法有直接關係,作者從形式美法則的角度分析唐代紋飾所體現出的藝術特點,即穩定、莊嚴、整齊、秩序、安寧、沉靜。
可以說王麗梅該著作以藝術史的本體研究(裝飾藝術)為立足點,將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運用於寫作之中,把既有研究中器物裝飾的視覺性分析儘可能對應到符合藝術史特徵的研究軌道上來,增強了藝術史的“藝術性”特徵。該書在第五章第四節“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與繪畫”部分,把金銀器上的裝飾紋樣與唐代的人物畫、宗教畫、花鳥畫的藝術語言對比分析,這是一個很巧妙且新穎的研究角度,也是以往大多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背景的研究者很少論及之處。
藝術史有自身的研究立場和知識架構,而對“藝術性”的關注則是回歸藝術史學科獨專性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如何讓藝術史回歸“藝術性”探討,這是讓學界困惑的難題。有的學者認為只要針對藝術文物進行視覺圖像闡釋便能體現出藝術史的研究特徵,且將對象藝術性闡釋為圖像釋讀,尤其是圖像內涵的理解。這種針對內涵的解讀導致文化性的探討蓋過形象與審美為核心的藝術性探究。從這個邏輯看,針對圖像的文化意義解讀並非等同於“藝術性”闡釋。
在藝術史中如何把“裝飾”解讀成具有“藝術性”特徵的概念,日本學者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伊東忠太在20世紀40年代所著《中國古建築裝飾》中,把中國建築藝術的裝飾分為“結構性裝飾”“立體裝飾”“平面裝飾”“陽刻及陰刻”。其“結構性裝飾”針對建築主體結構的構造系統來考察其功能性,後三者都屬於“附加性裝飾”,即建築主體之外附屬之無任何結構意義的純粹裝飾。他把“建築裝飾”解讀為整體結構與具體細節的裝飾,體現出日本學界對“裝飾”的造型結構、材質功能、製作工藝的多元理解。王麗梅在《盛世風尚: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 第三章一開篇便提到日本 《設計詞典》對“裝飾”的解釋,很明顯她研究唐代金銀器的“裝飾”正是受到了日本藝術學界對“裝飾”內涵理解的啟發。因此她在分析唐代金銀器時首先談“本體性裝飾”,即金銀器作為藝術品,在器型構造上的“裝飾藝術性”。從藝術史回歸“藝術性”問題來看,王麗梅該著作無疑是作出了積極的努力,這也是當代“無名藝術史”研究回歸“藝術性”問題的有益嘗試,為器物藝術史研究的“藝術性”回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無名藝術史”研究從20世紀初納入中國藝術史學體系以來,一直與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器物藝術是無名藝術史研究對象中的一個門類,針對傳世和出土的器物藝術史研究歷來也與考古文化史研究、藝術人類學研究、宗教學社會學研究緊密依存,將“器物”作為圖像資料或視覺材料的研究思維長期存在其中,從而逐漸淡化了“器物”的“藝術性”,助長了“器物”的“視覺性”。
“視覺性”固然是“藝術性”的基礎,但二者也有明顯的區別。“視覺性”強調的是圖像的意義,“藝術性”則是在圖像意義釋讀基礎上,從審美元素中挖掘其藝術的規律與範式。在《盛世風尚: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的最後一章中,作者歸納出“繁而有序”“以圓為美”“富有情趣”等唐代金銀器裝飾的藝術之美,從裝飾構思、手法、語言、工藝等角度把金銀器的藝術性充分挖掘,且在第六章第一節把金銀器的“材質之美”與裝飾手法結合起來,認為“正是由於金銀材料所具有易於加工且可塑性強的優點,才能讓唐代金銀器皿達到如此精美的藝術效果。”多樣化的裝飾手法反過來也凸現了金銀器的材質之美。
從裝飾的“視覺性”轉換到“藝術性”,王麗梅的唐代金銀器研究把裝飾從“圖案”解析上升到“藝術”品鑑,把金銀器的裝飾首先從整體去觀照,以外在造型結合具體工藝,解析裝飾在器物藝術中的觀看方式,然後再探討裝飾細節(紋飾)。這種觀照裝飾藝術的方式,使以往傾向於將裝飾等同於紋飾或圖案的慣性認知得到了擴容,“視覺性”的文化闡釋在充分泛化之後又重新聚焦於“藝術性”,即裝飾的鑄造技術、觀看方式、解讀方式中與審美有關的因素。正如她在書中所論:“工藝不僅決定了基本的裝飾形式結構,而且還決定著裝飾形式的不同風格。”而與金銀器器型裝飾特點有關的工藝約有15種,這些工藝本身就是鑄造技術。這裡暗含了藝術性以技術為基礎的認知邏輯,強調器物藝術的“物質性”與生產力的關係。而生產力水平背後的文化所指與這個社會的審美認知有關。因此,王麗梅又提出“圖像空間”的概念,認為唐代金銀器通過圖像表達出空間的分割、聯結和擴展的視覺效果。在以此方法分析何家村伎樂紋八棱銀杯的裝飾時,她論道:“杯體的這一個三維空間被八幅獨立的作品占據,每一個作品從構圖來看都相對完整,視覺中心上皆是一主體人物形象,襯以不同的紋飾為背景。”“畫面的空間感僅僅是通過人物之間姿勢的變化隱含著地表現出來。”這裡把圖案從藝術空間感表現的角度進行分析,提示給觀者一種解讀金銀器圖案紋飾的觀看方式,即將不同平面的圖像結合起來,形成在三維空間中連續觀看的欣賞方式。
該書在金銀器裝飾的藝術性解讀中最為出彩的地方是把器物裝飾與當時的繪畫進行互動賞析,例如在分析何家村仕女狩獵紋帶把銀杯上的四幅狩獵圖時,認為“四幅狩獵圖魚子紋鎏金,像屏風畫似的展現出來,且與仕女圖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比。”並重點以北京大學藏狩獵紋筒腹高足銀杯來舉例,從畫面布局,場景設定,構圖關係和藝術表現力上進行圖案的繪畫性鑑賞,並最終得出“畫面上人物相互間的呼應關係增強了器物的觀賞性。”的結論。
當然該著述如果能把考古材料的檢索範疇從20世紀50年代再往前推進,進行更細化的歸類研究,能在金銀器紋飾衍變的分析中加重自己的序列認識比重,在紋飾分類上再考究些,該研究成果就更豐滿了。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時間 |
---|---|---|---|---|
《盛世風尚: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研究》 | 王麗梅著 | 四川大學出版社 | 978-7-5690-1865-3 | 2018年8月 |
作者簡介
王麗梅,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理論及實踐,主講《標誌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印刷工藝與製作》等課程。在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等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西部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項目、四川省社科聯項目等30餘項課題。曾獲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第八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第九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四川賽區)、四川省大學生農業創意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