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全面展示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再現了中國古代繪畫兩千餘年的發展歷程,為探索深入理解、保護、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和文化提供了全新途徑,推進了我國古代繪畫的數位化回歸,是有史以來持續最久、參與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人類文化創新活動之一的中國繪畫藝術,以其深沉厚重的歷史底蘊昂首邁向新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
  • 主辦單位: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四川美術學院
  • 支持單位: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
  • 承辦單位: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省安岳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 展覽顧問: 任少波、吳朝暉、唐青陽、龐茂琨、杭侃、鄔小撐、焦興濤黎方銀、楊中華
  • 策展人王小松何桂彥
  • 總撰稿李志宏
  • 展覽執行李志榮、刁常宇、汪泳、周波、陳瀅竹、李芳、陳剛、寧佳、俞婷婷、馬賽、瞿煉、張鈺霖、施馬琪、王利劍、鄒芒、白偉傑
  • 展覽時間: 2021年9月28日—2021年11月28日
  • 展覽地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1、2、3、4號展廳
展覽簡介,展覽概要,

展覽簡介

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是習近平同志2005年親自批准,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大系”團隊十六年來攜手全球260餘家文博機構,匯數百位專家學者之力,為12250餘件(套)中國古代畫作建立精準的數位化檔案,以五大全集、67卷240餘冊的宏大體量,推出了目前全球範圍內收錄作品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製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一套中國古代繪畫圖像文獻集成。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全國巡展首站於2021年9月28日至11月28日在重慶市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酷諒蘭希,浙江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灶符勸省安岳石窟研究院、趨訂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共同承辦。展覽共分為“盛世修典,久久為功”,“咫尺萬里,縱覽千年”,“四海匯聚,寰宇共賞”,“科學轉化,創新發展”四個展覽板塊,利用圖像、文字、新媒體科技等多元的展示手法,共展出近1600件作品及文獻。奔悼想此次展覽不僅全面展示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同時立足於重慶地域歷史與文化特色,發揮四川美術學院在藝術科技創新的專業優勢,通過3D列印技術還原了大足石刻經典石窟造像,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的科技手法實現傳統繪畫的活化與審美再現。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及其階段性成果展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繪畫兩千餘年的發展歷程,為探索深入理解、保護、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和文化提供了全新途徑,推進了我國古代繪畫的數位化回歸,使有史以來持續最久、參與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人類文化創新活動之一的中國繪畫藝術,以其深沉厚重的歷史底蘊昂首邁向新時代。

展覽概要

一、盛世修典,久久為功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棗墓頌程緣起於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時提出的“八八戰略”。2005年,為深入落實浙江省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提出了匯集兩岸故宮博物院藏品、出版《宋畫全集》等建議,得到了習近平同志的批准。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大系”工程正式啟動。首期《宋畫全集》部分成果於2008年11月出版,習近平同志親自審定《宋畫全集》出版序言,殷切勉勵項目團隊“再接再厲,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浙江文化大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習近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項目團隊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及時研究制定了出版“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整體方案,推動“大系”進入以“國家文化品牌建設”為目標的新階段。之後,《元畫全集》於2014年驗收完成;《先秦漢唐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陸續出版。在此期間,習近平同志曾專門聽取匯報,對“大系”工程給予充分肯定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2015年,中宣部牽頭建立了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基金規劃辦、中國文聯、浙江省委宣傳部等組成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部際聯繫協調機制;“大系”項目規模再次擴充,先後被列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地只厚付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十六年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創新,為加快浙江文化建設、踐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積極作用。進一步實施好這項歷史文化工程,對於繁榮中國美術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咫尺萬里,縱覽千年
鴻蒙開闢以來,生活在這片東方大地上的人民,沉醉於一切山川、一切風物、一切生活、一切時光之美。他們是如此熱愛,以至於愛之不足而描摹之、創造之、歌頌之,用自己的丹青妙筆,抒寫人生之感喟,參贊天地之化育,吟詠時代之變遷。數千年來,他們的才情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滔滔汩汩、隨物賦形,浩浩湯湯、隨意宛轉。他們的精神氣蓋洪荒,匯源成海,不斷實現一個民族對美從自發到自覺的躍變,使美在中國大地上,從一種原始樸素的熱愛,升華為一片滿懷赤誠的信仰。
於是,出現了人類藝術史上最為壯觀的奇景:這廣袤無垠的山水,被世世代代的畫筆反覆描摹;員記設這千載輪迴的四季,被南北東西的人們競相記頌;這羅陳萬象的生活,被數以萬計的作品再三繪寫。無數次歲月更迭,無數次心象揮灑,赫然匯聚成一幅壯美瑰麗的中國畫卷。
而將這畫卷完整地呈現於世界面前,就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初心與宏願。
三、四海匯聚,寰宇共賞
每一件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名作,無不經歷過各種浩劫。聚需百年之功,毀僅旦夕之間。無數神品妙跡,已然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存世至今者,有的幸留祖國,有的飄零異邦,陸續進入世界各地的公私收藏機構,形成了中國及日本、歐洲、北美等收藏地。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規劃與實施,為追尋海外散佚名跡提供了重要機遇。十六年來,“大系”團隊與海外142家文博機構和收藏單位進行了誠懇細緻的溝通,期間往來通訊信函式以萬計,實地拍攝奔波數十萬公里,最終在各方的充分理解和共同努力下,3250餘件(套)海外所藏中國繪畫精品得以通過數位化方式“團聚一堂”,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繪畫史縱貫兩千餘年的恢弘圖景。
本展區以上述收藏地為基礎版塊,另設“敦煌和黑水城”版塊,以及配合本展地域特點的“蜀江”主題專區。儘管現場展陳的只是“大系”浩瀚錄藏中的很少一部分,但也足現海內外繪畫藏品數位化“復原與團聚”的不凡意義。
四、科學轉化,創新發展
為解決中國歷代繪畫“藏用兩難”的千古難題,“大系”項目團隊與學校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兄弟單位緊密配合,努力運用高科技手段,探索一條充分展現古畫神韻,讓更多的民眾與傳世名跡“親密接觸”,從而進一步深入理解、保護、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和文化的新途徑:
通過對傳世古畫進行數位化處理,“大系”項目組成功辨析、提取出原本剝蝕暗沉、肉眼難辨的畫面、題跋及印跡,實現了文物藏品的“無損傷”修復;
通過以“每日中華名畫”為主題的系列短視頻,“大系”項目在“學習強國”平台進行了藝術科普,為廣大讀者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又一便捷渠道;
通過綜合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列印等高科技手段,“大系”項目組與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省安岳石窟研究院一起,實現了大足石刻245窟、安岳石刻紫竹觀音及整體石窟的數位化建模、1:1立體化重現及其多媒體虛擬互動;
通過5G、VR、AI、雲計算、動作捕捉等現代科學技術,探索超高清電子圖像“化身千億”的目標。在這一領域,四川美術學院則積極進行科技藝術探索,著力構建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科技、觀念相結合的新美學。林俊廷以宋代名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圖像基礎,套用語音識別、拾音器等技術,實現了人畫互動、古今互動;周波則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遵循原作構圖、設色和用筆,再現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的《青綠山水圖卷》,讓四季景色、花鳥蟲魚在畫面中流動,實現了中國古代繪畫感官經驗的多維度轉變與融合。
中國歷代繪畫擁有不可勝數的圖像藝術元素,具有無限廣闊的傳統文化基因活化空間。我們將繼續與同道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轉化為新的生產力,以更大程度地滿足公眾需求,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文化功能。
2015年,中宣部牽頭建立了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基金規劃辦、中國文聯、浙江省委宣傳部等組成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部際聯繫協調機制;“大系”項目規模再次擴充,先後被列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十六年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創新,為加快浙江文化建設、踐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積極作用。進一步實施好這項歷史文化工程,對於繁榮中國美術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咫尺萬里,縱覽千年
鴻蒙開闢以來,生活在這片東方大地上的人民,沉醉於一切山川、一切風物、一切生活、一切時光之美。他們是如此熱愛,以至於愛之不足而描摹之、創造之、歌頌之,用自己的丹青妙筆,抒寫人生之感喟,參贊天地之化育,吟詠時代之變遷。數千年來,他們的才情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滔滔汩汩、隨物賦形,浩浩湯湯、隨意宛轉。他們的精神氣蓋洪荒,匯源成海,不斷實現一個民族對美從自發到自覺的躍變,使美在中國大地上,從一種原始樸素的熱愛,升華為一片滿懷赤誠的信仰。
於是,出現了人類藝術史上最為壯觀的奇景:這廣袤無垠的山水,被世世代代的畫筆反覆描摹;這千載輪迴的四季,被南北東西的人們競相記頌;這羅陳萬象的生活,被數以萬計的作品再三繪寫。無數次歲月更迭,無數次心象揮灑,赫然匯聚成一幅壯美瑰麗的中國畫卷。
而將這畫卷完整地呈現於世界面前,就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初心與宏願。
三、四海匯聚,寰宇共賞
每一件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名作,無不經歷過各種浩劫。聚需百年之功,毀僅旦夕之間。無數神品妙跡,已然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存世至今者,有的幸留祖國,有的飄零異邦,陸續進入世界各地的公私收藏機構,形成了中國及日本、歐洲、北美等收藏地。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的規劃與實施,為追尋海外散佚名跡提供了重要機遇。十六年來,“大系”團隊與海外142家文博機構和收藏單位進行了誠懇細緻的溝通,期間往來通訊信函式以萬計,實地拍攝奔波數十萬公里,最終在各方的充分理解和共同努力下,3250餘件(套)海外所藏中國繪畫精品得以通過數位化方式“團聚一堂”,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繪畫史縱貫兩千餘年的恢弘圖景。
本展區以上述收藏地為基礎版塊,另設“敦煌和黑水城”版塊,以及配合本展地域特點的“蜀江”主題專區。儘管現場展陳的只是“大系”浩瀚錄藏中的很少一部分,但也足現海內外繪畫藏品數位化“復原與團聚”的不凡意義。
四、科學轉化,創新發展
為解決中國歷代繪畫“藏用兩難”的千古難題,“大系”項目團隊與學校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兄弟單位緊密配合,努力運用高科技手段,探索一條充分展現古畫神韻,讓更多的民眾與傳世名跡“親密接觸”,從而進一步深入理解、保護、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和文化的新途徑:
通過對傳世古畫進行數位化處理,“大系”項目組成功辨析、提取出原本剝蝕暗沉、肉眼難辨的畫面、題跋及印跡,實現了文物藏品的“無損傷”修復;
通過以“每日中華名畫”為主題的系列短視頻,“大系”項目在“學習強國”平台進行了藝術科普,為廣大讀者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又一便捷渠道;
通過綜合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3D列印等高科技手段,“大系”項目組與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省安岳石窟研究院一起,實現了大足石刻245窟、安岳石刻紫竹觀音及整體石窟的數位化建模、1:1立體化重現及其多媒體虛擬互動;
通過5G、VR、AI、雲計算、動作捕捉等現代科學技術,探索超高清電子圖像“化身千億”的目標。在這一領域,四川美術學院則積極進行科技藝術探索,著力構建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科技、觀念相結合的新美學。林俊廷以宋代名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圖像基礎,套用語音識別、拾音器等技術,實現了人畫互動、古今互動;周波則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遵循原作構圖、設色和用筆,再現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的《青綠山水圖卷》,讓四季景色、花鳥蟲魚在畫面中流動,實現了中國古代繪畫感官經驗的多維度轉變與融合。
中國歷代繪畫擁有不可勝數的圖像藝術元素,具有無限廣闊的傳統文化基因活化空間。我們將繼續與同道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轉化為新的生產力,以更大程度地滿足公眾需求,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文化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