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鐵鋪嶺社區,是東周至宋時期遺址,延續時間約1500年。

益陽故城遺址保留下了楚、秦、漢、三國至唐宋時期的遺蹟遺存,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故城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出土文物數量眾多,特別是簡牘文獻的出土,涵括了考古發現簡牘所有使用年代,內容為益陽縣檔案和公私書信。簡牘內容豐富,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是研究戰國秦漢至三國時期益陽歷史實物資料;與簡牘共出的磚瓦、陶瓷等其他材質的文物豐富,由於有準確出土單位與簡牘紀年,這一批文物將為建立益陽物質文化歷史序列提供重要的實物標本。

2019年10月7日,益陽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陽故城遺址
  • 地理位置: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鐵鋪嶺社區
  • 所處時代:東周至宋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105-1-105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所獲榮譽,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益陽故城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稱為鐵鋪嶺城址,時代定為東周至漢代。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遠景
1982年始,因開挖排水溝、平整場地和房屋施工等原因,暴露多批文化遺物,益陽地方文物部門和以盛定國先生為領隊的文物工作隊先後於1982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8年對益陽故城遺址及周邊進行了六次試掘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漢晉時期器物和城壕遺蹟。
2013年上半年,益陽市文物處對已暴露益陽故城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的清理工作。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發掘現場

遺址特點

益陽故城遺址位於一處東、北、南三面均高於周圍約5~10米的低矮山崗東端,遺址北、東兩面臨資水及其支流蘭溪河,南面是一條山溝,西面為兩山包之間的鞍部。益陽故城遺址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約300米。在城址的西、南側分布著大量戰國、兩漢時期的墓葬,六朝隋唐及以後的墓葬。結合發掘及出土簡牘的情況,可以確認益陽故城遺址即楚漢至宋元期益陽縣縣治之所,延續時間約1500年,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該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出土文物數量眾多,尤以簡牘文獻為代表。
2013年,考古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共清理古井16口,灰坑56個,灰溝7條,房屋建築遺存9處。16口井年代跨越戰國晚期、秦、兩漢至三國,年代最晚的J12為宋元時期水井。從發掘情況來看古井口徑一般為1.2~1.5米,均鑿穿深八米以上的網紋紅壤,再深入青灰色沙土層(透水層)1~2米,古井的深度一般在9~10米。除J2、J10、J11、J12、J14未出土簡牘之外,其餘12口水井都出土了數量不等的簡牘,初步統計總數達一萬三千餘枚,其中J3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約八千餘枚,J6次之,約一千餘枚。從出土簡牘的埋藏情況來看,大多數井的簡牘與其他出土物混雜在一起,估計當時是作為垃圾陸續丟入的;也有部分古井(如J3)的簡牘比較集中,且基本保持著成捆的狀態,估計當時是集中處理的。從簡牘的時代來看,從戰國經秦、兩漢直到三國孫吳時期,其中以兩漢時期簡牘數量最多。從簡牘的內容來看,主要為戰國至孫吳時期益陽縣衙文書檔案。在已經清洗、釋讀的簡牘中,J8出土的一件木觚和J9出土的一枚木牘最為引人注目。J8出土的木觚上有“張楚之歲”字樣。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

文物遺存

綜述
益陽故城遺址出土大量不同時期的簡牘,還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瓦當、空心磚、長條磚、陶瓷器、漆木器、鐵器、銅器、動植物標本、木質生產工具等不同材質文物。
簡牘
益陽故城遺址發掘的16口古井中有11口井出土簡牘,簡牘數量達15230餘枚,時代為戰國楚、秦、張楚、兩漢到三國孫吳時期,涵括了考古發現簡牘所有使用年代,內容為益陽縣檔案和公私書信。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出土“永壽二年”簡牘
J7簡牘,保存較差,糟朽、降解嚴重,多殘斷和縱向開裂,綴合和復原的難度較大。完整牘長23厘米;木簡有兩道或三道編繩,無法分辨先編後寫還是先寫後編;檢、楬長約10厘米,厚度不一。槧材加工多不規範。簡牘文字均為毛筆墨書,墨痕較淡。多為習字簡,筆跡稚拙者多見。簡牘內容多為西漢前期益陽縣衙署公文文書,具體記錄了當時長沙國轄下益陽縣、鄉、村、里行政運作以及官民日常生活,是當時基層社會的實錄。簡牘公文記錄有明確的年月和朔日乾支。根據簡文可知西漢初年長沙國及益陽縣行政、官吏建置,從國至里,均有涉及。J7出土大量習字簡,包括字書和乘法表,這些習字簡是當時人們學習過程的遺存。簿籍文書有戶籍和徒隸作簿,戶籍中包含民爵,徒隸作簿是刑徒和奴隸的安排及工作記錄。另有私人書信10餘件,有“獻書”字樣。
J9簡牘,竹簡保存情況較差,糟朽、降解嚴重,多殘斷和縱向開裂。有字簡牘共579枚,無字簡牘共201枚,合計780枚。以材質計,木簡11枚,竹簡769枚。木簡,其一長23厘米、寬2.4厘米,重10.8克;其二長46.2厘米、寬2.5厘米,重47克。竹簡長度多為22.7~23厘米,寬度多為0.7~0.9厘米,厚0.1厘米。飽水狀態時完整簡重2~2.4克,最重3.6克。兩道編繩,無法分辨先編後寫還是先寫後編。均為簿籍類文書,簡文為毛筆墨書,多為單面分欄書寫。一簡記一人或一事,簡面大部分留白,斷裂後下半段無字。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簡牘
空心磚
益陽故城遺址出土的完整和較完整空心磚均為長方體,內部中空,磚壁厚4厘米,兩塊整磚外圍尺寸長、寬、高分別為140厘米、32.6厘米、18.8厘米和87.8厘米、31.4厘米、19厘米,較完整者殘長71厘米,寬、高分別為32.4厘米和18.5厘米。整磚兩端均有孔洞,一端為直徑9厘米的圓孔,另一端為寬7厘米、長20厘米的方孔。正面與兩側面均飾重回紋,單組回紋共有四重,每組重回紋組成一個田字形回紋單元,若斜視回紋則形成以回紋中心為臨界點、橫豎菱格交錯相間的視覺效果。泥質,火候較高,青灰色或灰黃色,殘磚有少量米格紋和動物紋。空心磚使用年代當為戰國末期楚、秦交替之際至秦末漢初之間。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出土空心磚

研究價值

益陽故城遺址是湖南歷史上最早設定的一批縣城之一,是益陽城市文化之根;大批量簡牘內容豐富,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是研究戰國秦漢至三國時期益陽歷史實物資料;與簡牘共出的磚瓦、陶瓷等其他材質的文物豐富,由於有準確出土單位與簡牘紀年,這一批文物將為建立益陽物質文化歷史序列提供重要的實物標本。

所獲榮譽

2013年,益陽故城遺址以“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之名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保護措施

1997年,益陽故城遺址以“兔子山遺址”之名被益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益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益陽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益陽故城遺址
益陽故城遺址遺址碑
2024年1月30日,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益陽故城遺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鐵鋪嶺社區。
鐵鋪嶺社區居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益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益陽故城遺址,路程約5千米,用時約1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