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益陽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益陽市人民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27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陽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7日
  • 發布單位: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益政辦發〔2021〕18號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快推進“五個益陽”建設,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的加速時期,也是全市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鄉村振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我市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根據《中共益陽市委關於制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將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規劃和2026年至2035年的遠景目標相結合,重點謀劃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指導今後五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對2026年至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了輪廓性描述,具體的指標和任務在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和第十六個五年規劃中加以論證落實。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成績。“十三五”期間,益陽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紮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省級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農村順利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2020年,我市成功獲評“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市州”。
1.鞏固了洞庭糧倉地位。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40萬畝左右(水稻490萬畝、旱雜糧50萬畝),總產量230萬噸左右(稻穀213萬噸、旱雜糧17萬噸),糧食麵積、產量穩居全省第六位,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益陽貢獻。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79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4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6.27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耕地流轉率達71%,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居全省首位;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納入“洞庭香米”國家產業集群創建重點區域。
2.形成了特色發展格局。推進現代農業“131千億級產業”工程,全市茶葉、稻蝦、蔬菜、水產、休閒食品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初步形成安化黑茶、南縣稻蝦、桃江筍竹、赫山蘭溪米業、資陽休閒食品、沅江蘆筍蘆菇、大通湖蟹等“一縣一特”特色差異化發展格局。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同創”工程,全市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49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4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工企業)10個。桃江舞鳳山石硯獲評全國鄉村特色手工產品。安化連續12年位列中國茶產業百強縣前十強。
3.探索了三產融合路子。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著力探索農業與加工、流通、文體、康養和休閒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路徑,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31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70家、市級257家。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410億元,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7488家、家庭農場22861家。全市累計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3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5個、省級農業特色小鎮2個、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8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省級休閒集聚發展示範村6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農莊11個,打造了清溪村、茶鄉花海、羅文塗鴉等三產融合樣本,創新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十代”模式。桃江縣成功創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4.加快了科技賦能步伐。攜手華為、58集團布局打造智慧農業雲平台,連續舉辦三屆綠色農業數字鄉村網際網路大會。“智慧漁政”建設領跑全省。推進南縣麻河口鎮3000畝稻蝦生產基地物聯網建設試點,實行“網際網路+小龍蝦+服務+流通”運營模式,打造了“洞庭蝦網”公共服務平台。全市創建農業科技園區5個,建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3個,與省農科院聯合創立南縣稻蝦產業研究院,黑茶提質增效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套用等13個項目獲國、省科技獎勵,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1%。
5.培樹了品牌建設典範。全市共認定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06個、有機農產品認證產品24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10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2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個。創建了安化黑茶、桃江竹筍、南縣稻蝦米、南縣小龍蝦、沅江蘆筍蘆菇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了克明面業、白沙溪、漁家姑娘、今知香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優質農產品品牌,安化黑茶、沅江蘆筍榮獲首屆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南縣稻蝦米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桃江竹筍獲評全國農業十大領軍地標品牌,安化黑茶獲得黑茶專有稅則號申報出口“新護照”,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中歐互認地標保護產品,成為全省農業品牌建設示範標桿。
6.打通了產銷對接通道。成立稻米、茶葉、蔬菜、筍竹、蝦蟹等五個產業聯盟,組團參加北京“兩展一節”、中部農博會等重大節會,利用北京新發地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益陽展銷中心、湖南省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等平台,加速“益品”出湘出境。推行“網際網路+直銷”模式,一批“益”字號品牌農產品躥紅網路,2020年安化黑茶直播500場、帶貨過億元,桃江竹涼蓆銷售額排淘寶、天貓、京東同品類第一。益陽高新區獲評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桃江縣、安化縣、南縣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7.構建了質量安全網路。推行“兩證+追溯+保險”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412家生產企業、1839個農產品實行了“身份證”管理,781家企業進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在98%以上。制(修)訂農業標準24個、技術操作規程161個。創建種植業標準化示範區145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22個、國家級和省級畜禽標準化養殖場50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38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6個、鄉鎮監管示範站41個,赫山區、桃江縣、安化縣、南縣和沅江市成為省級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項目縣。
8.夯實了綠色發展基礎。精準識別退捕漁民8297人,回收處置漁船8351艘,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全部參保,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全部轉產就業,我市禁捕退捕經驗做法兩次被省委辦公廳《要情匯報》推介。創建省級美麗鄉鎮8個、縣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231個,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繪製了耕地安全利用“一張圖”,在安全利用區落實“六改”農藝措施31.49萬畝,建設集中推進區3.62萬畝,在嚴格管控區落實結構調整、休耕等措施3.73萬畝。秸稈禁燒、農藥化肥減量、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工作紮實推進。
9.開展了改革探索試點。創新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全省唯一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建設,在全省率先推出《安化黑茶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一批“三農”工作地方立法,率先開展家庭農場標準化體系建設、一畝茶園(稻蝦)助推一人脫貧等改革創新試點,探索了村級集體經濟“七種模式”,南縣涉農資金整合模式獲財政部表揚,農戶美麗庭院“六個一”創建模式、農業“十代”社會化服務模式被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推介併入選《湖南省基層改革探索100例》,我市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被省委辦公廳《工作情況交流》等內刊推介,胡春華副總理在益陽督導工作時對“十代”模式予以充分肯定。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
“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1.發展機遇。從國內形勢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需求。隨著人民民眾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對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農產品消費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農產品消費日益呈現功能化、多樣化、便捷化的趨勢,個性化、體驗化、高端化日益成為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的重點;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給社會化、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服務消費不斷擴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省內形勢來看,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自然環境優越,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精耕細作技術經驗和農業品種資源豐富,發展農業的優勢明顯,潛力巨大。省委、省政府提出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一片一群、一群一策”的基本思路,以三個“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為抓手,打造茶葉、水產、油料、水果、蔬菜、中藥材等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積極構建農業農村智慧產業體系,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十四五”時期全省農業農村工作開展明確了路徑。
從益陽市情來看,經過“十三五”時期的不懈努力,全市農業物質裝備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推廣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我市正在推進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和新一輪省級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將帶來國、省更多政策支持鼓勵,推動全市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農村整體發展水平。
2.風險挑戰。一是農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欠賬較多;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不夠先進,水利化、設施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組織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低;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二是農業生產要素存在缺失。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發展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凸顯;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吸納社會投入的能力不強。三是農民持續增收的空間減小。農業生產正遭遇生產成本上升、財政補貼壓力加大兩大難題,農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有限,農村居民穩定增收空間縮小。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偏重於農產品數量的持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資源與環境的有效保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任重道遠。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對湖南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找準“三高四新”切入點、用好“先行先試”發力點、抓好“特色發展”突破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力推進“七大區域發展平台”建設,鞏固提升“七大縣域特色產業”質效,深入推進“六大強農”行動,紮實抓好鄉村振興“雙百”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各項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奮力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優先發展。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四個優先”方針,堅持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推動益陽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守住“三農”戰略後院,發揮好農業農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2.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休閒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農業節能減排,規範農業投入品使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3.堅持融合發展。大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推動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4.堅持開放發展。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以種植業、養殖業、農機裝備業、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等為重點,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以農業品種、技術、智力、設施、資本、資源為重點,提高農業“引進來”水平。
5.堅持創新發展。聚焦產業振興,做優、做活、做實產業發展文章,全力推進新一輪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著力在農業產業“一縣一特”集群發展和高質高效發展、農業產業綜合服務體系和發展要素支撐體系建設上取得突破。積極推動“三農”工作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實踐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結構更加合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高,基本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初步形成以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現代化;農民全面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初步形成以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為主要特徵的農村現代化。到2025年,力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具體發展指標為:
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重要農副產品供給能力,將益陽建設成為全國性優質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到2025年,全市糧食、蔬菜、生豬、水產、茶葉等大宗農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540萬畝、總產量230萬噸;蔬菜播種面積210萬畝、總產量550萬噸;生豬出欄400萬頭;水產養殖面積83萬畝、總產量47萬噸;生態優質茶園面積發展到52萬畝,茶葉總產量14萬噸。
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到2025年,安化黑茶、南縣稻蝦、赫山蘭溪米業、桃江筍竹、資陽休閒熟食、沅江蘆筍蘆菇、大通湖蟹等“一縣一特”產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000億元,新培育年產值過1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農民合作社達到7800家,家庭農場達到26500家,帶動農戶55%以上。
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到202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更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滿足高品質需求。全市“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到35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四是現代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顯著提高。到2025年,農業農村公共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基本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推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全覆蓋。大宗農產品基本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
五是農業科技化水平顯著提高。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主推技術覆蓋率達97%,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4%,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
六是農村生態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到2025年,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制鎮和農民集中居住區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以上。
七是鄉村建設水平顯著提高。農村水、電、路、氣、房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創建縣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300個。
(四)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全市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台階,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最佳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農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推廣。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三、重點任務
(一)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1.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
一是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按照“統籌協調發展、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資源環境匹配”的原則,進一步最佳化益沅桃城鎮群休閒觀光農業區、環洞庭湖綠色生態農業區、雪峰山北部優質特色農業區三大區域布局。益沅桃城鎮群休閒觀光農業區。重點發展具有“養生休閒、體驗、觀光”功能的高效果蔬、生態種養、花卉苗木等生產。環洞庭湖綠色生態農業區。重點提升高檔糧油、蔬菜等規模化生產能力,大力發展淡水魚、蝦、蟹、蘆筍等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支持就地加工轉化。雪峰山北部優質特色農業區。充分挖掘丘崗、山地生產能力,推進節水和循環農業,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適度發展特色畜禽,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特色水果、竹筍、藥材、特色旱雜糧、蔬菜等產業。到2025年,力爭新創建1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領帶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產業帶。
二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林牧漁循環發展。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調優種植業結構,大力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擴大高檔優質稻的比重,增加旱雜糧種植面積。穩量提質畜牧業,重點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示範創建,增加牛、羊、豬、雞、鴨等優質綠色畜禽產品供給。進一步最佳化漁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優質特色健康水產養殖,重點建設大閘蟹、小龍蝦規模化養殖基地,因地制宜推廣“稻蝦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
2.深入實施特色強農行動。
一是糧油產業。糧食。堅持穩定面積、規模生產、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以南縣、大通湖區、沅江市、資陽區、赫山區、桃江縣為重點,建設260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以安化縣、桃江縣為重點,建設30萬畝優質旱雜糧生產基地。到2025年,糧食種植面積540萬畝,其中水稻490萬畝,旱糧50萬畝;糧食總產量230萬噸。油菜。堅持“擴面、提產、增效”原則。加快推進“稻油”水旱輪作模式。以南縣、沅江市、桃江縣、安化縣等區縣為重點,建設180萬畝優質雙低油菜生產基地。至2025年,油菜種植面積200萬畝、總產量24萬噸。
二是稻蝦產業。構建環洞庭湖區稻蝦產業集中區,重點布局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資陽區、赫山區,輻射帶動全市稻蝦產業發展。到2025年,建成優質高效稻蝦生態種養基地120萬畝;打造10萬畝集中連片國家級稻蝦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5萬畝集中連片標準化稻蝦生態種養基地4個;年產優質稻蝦米40萬噸、鮮活小龍蝦18萬噸,年加工小龍蝦15萬噸,稻蝦產業綜合產值達到400億元。
三是經濟作物產業。茶葉。以安化縣、桃江縣、赫山區、資陽區為重點,建設52萬畝優質生態茶園。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培育壯大加工龍頭企業,加大安化紅茶、桃江綠茶品牌開發和安化黑茶品牌資源整合。到2025年,茶葉總產量達14萬噸,實現茶葉產業綜合產值400億元。蔬菜。以赫山區、資陽區、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為重點,穩定建設好50萬畝常規商品蔬菜基地;以安化縣、桃江縣為重點,建設30萬畝野生菜、筍竹和食用菌等蔬菜基地;以南縣、大通湖區、沅江市為重點,建設30萬畝外銷商品蔬菜基地;以沅江市為重點,建設30萬畝蘆筍生產基地。推動標準化、設施化生產,加快冷鏈儲藏運輸建設,保障供應總量平衡,季節均衡,區域和品種平衡。到2025年,蔬菜播種面積210萬畝、總產量550萬噸。水果。穩定發展柑桔,大力發展葡萄等小水果。以安化縣、沅江市為重點大力推進柑桔品改,建設10萬畝標準化優質柑桔生產基地;以桃江縣、南縣、赫山區、資陽區為重點的葡萄、梨、桃生產主產區,建設5萬畝設施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到2025年,水果生產面積25萬畝、總產量35萬噸。中藥材。以安化縣、桃江縣、資陽區、沅江市、赫山區為重點的中藥材生產主產區,大力發展“安五味”(黃精、厚朴、玉竹、五加皮、木瓜)、枳殼、艾草等主要品種。到2025年,中藥材生產面積30萬畝、總產量10萬噸。
四是畜牧產業。生豬。以赫山區、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生豬重點產業帶為基礎,以各生豬調出大縣為主,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不斷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水平。提高生豬養殖、生豬屠宰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流通貿易等產業鏈發展水平。肉牛(羊)。以安化縣、桃江縣為重點,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促進草食動物生產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積極推進草食動物良種化、標準化養殖基地和優質牧草基地建設。以推廣品種改良、飼草青貯、秸稈氨化等技術為重點,改進飼養方式和利用雜交優勢,提高肉牛(羊)品質。家禽。建設以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為重點的水禽產業帶,以資陽區、赫山區、桃江縣、安化縣為重點的肉蛋雞產業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扶持蛋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做大做強益陽松花皮蛋、紅心鹹蛋、鮮雞蛋等品牌,延伸產業鏈。到2025年,畜禽肉類總產量達35萬噸,禽蛋產量20萬噸。
五是水產業。構建“一核、二區、三走廊”的空間格局。“一核”,即漁業產業核心。大通湖區、南縣及沅江市北部地區,是益陽漁業的產業核心。重點發展湖泊生態養殖,池塘名優魚類養殖,特種水產養殖,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升傳統水產品加工業,強化漁業發展的核心地位,逐步打造成輻射力強的現代漁業產業核心區。“二區”,即城郊休閒漁業區、名特水產養殖區。環繞中心城區的城郊區域重點發展以垂釣為主的體驗式獵漁活動,逐步打造成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休閒漁業區。以赫山區、益陽高新區、資陽區、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為重點的名特水產養殖區主要發展合方鯽、大閘蟹、小龍蝦、加州鱸、青魚、烏鱧、黃顙魚、鱖魚、龜鱉等養殖,建設一批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三走廊”,即水產健康養殖示範走廊、名特水產養殖示範走廊、水產品加工走廊。水產健康養殖示範走廊包括資陽區、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重點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推行精養池塘循環水養殖、底排污養殖。資江沿岸百公里名特水產養殖示範走廊包括益陽高新區、桃江縣、安化縣,重點發展羅氏沼蝦、澳洲淡水龍蝦、馬口魚、河蟹及其他小水產健康養殖。水產品加工走廊從益陽高新區沿省道204線至南縣、大通湖區,重點建設好國聯(益陽)水產、順祥水產、味芝元、金江水產等一批水產品加工企業。
六是休閒食品產業。重點依託味芝元、辣妹子、湘味食品等龍頭企業,推進沅江市辣妹子食品特色產業園、沅江市翠芽蘆筍食品特色產業園、資陽休閒熟食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擴大“億昌麻香糕”“青松皮蛋”“有成齋”“四季紅腐乳”、小川貴、秋師傅麻辣系列食品等特色食品市場份額。
3.深入實施品牌強農行動。
一是加強品牌打造。進一步提升“安化黑茶”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做強“南縣稻蝦米”“南縣小龍蝦”“赫山蘭溪大米”“沅江蘆筍蘆菇”“大通湖蟹”“桃江竹筍”“安化黃精”等一批農業特色品牌,推介一批知名企業品牌,唱響一批“老字號”“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著力打造洞庭湖區特色農副產品公用品牌。
二是強化品牌推介。引導農業品牌創建主體重視品牌宣傳,充分挖掘益陽農產品品牌的歷史淵源、區域特色、民俗文化等文化特徵,講好“益”字號農產品品牌故事。利用多種形式加強與央媒、省媒、知名入口網站的聯繫與合作,藉助“短視頻”“網路直播”和“網紅代言”等新傳播方式,多平台宣傳推廣品牌,加大農業品牌展示展銷和宣傳推介力度,提升全市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是加強品牌管理與保護。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提高涉農地理標誌商標及其他商標註冊、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對認證和授權的品牌產品實施動態監管,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大經營主體智慧財產權、品牌維護、品牌保護等培訓,提高商標、品牌保護意識和能力。
四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鞏固深化“兩證+追溯”體系建設,落實“兩證+追溯”與農業企業認定評證、評選評優、展示展銷和財政支持“四掛鈎”機制。推廣套用國家追溯平台,進一步最佳化追溯平台網點布局,提升整縣追溯體系建設水平,實現食用農產品規模主體“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加強農產品“身份證”管理,湖南省區域公用品牌、地方特色品牌、“兩品一標”認證和註冊商標農產品,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部納入“身份證”管理和賦碼標識;全面實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建立產地開具、流通賦證、入市查驗、亮證銷售、憑證溯源的全程管控制度,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全覆蓋。建立格線化監管責任機制,落實“區域定格、格線定人、人員定責”要求,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監管體系。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紮實開展“雙安雙創”示範引領行動,推進鄉鎮監管機構“五個規範化”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深入實施產業融合強農行動。
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支持農產品保鮮、貯藏、烘乾、分級、包裝等初加工設施建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加快研發和引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智慧型化、專業化設備,提升精深加工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作坊置換+聯合發展”等新模式。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示範基地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向特色產業集聚。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提高龍頭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數位化發展能力、綠色發展能力、品牌發展能力、融合發展能力,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農民緊密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二是推動優勢特色全產業鏈建設。整合全市規模化主導產業資源,構建茶葉、稻蝦、水產、蔬菜、米麵、筍竹、畜禽和休閒食品八大優勢特色完整全產業鏈。以企業為主體開展重點技術聯合攻關,培育、建設和發展一批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融合創新鏈。探索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末端網點,打造農產品電商上行通道,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探索培育農商直供、直供直銷、會員制、個人定製等行銷模式,最佳化供應鏈。以拓展產業增值空間為重點,開發綠色生態、養生保健等新功能新價值的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提升價值鏈。統籌利用財政涉農資金、地方專項債券等資金渠道,發揮社會資本和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提供產業鏈信貸服務,暢通資金鍊。支持南縣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
三是培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對標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要求和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總體布局,加快培育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紮實推進安化縣“五彩湘茶”國家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推進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赫山區、資陽區、桃江縣等區縣(市)申報“洞庭香米”國家產業集群創建項目。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建設,最佳化建設區域路、水、電、氣、訊、廣電、物流“七張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鎮村農(集)貿市場,布局建設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基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聯盟建設。
四是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充分利用“茶鄉、漁鄉、花鄉、果鄉”等資源優勢,建設一批星級休閒農莊、休閒農園、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研學旅遊基地、特色民宿、特色旅遊村鎮、星級鄉村旅遊區(點)和精品線路,打造一批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村鎮、園、農莊)。以安化縣、桃江縣、赫山區、資陽區茶產業發展為重點,著力打造百里茶文化旅遊休閒走廓;以赫山區、資陽區、沅江市、南縣為重點,著力打造垂釣休閒農業;以大通湖區、南縣、沅江市為重點,著力打造“春踏青、夏賞蓮、秋摘果、冬觀鳥”的洞庭湖濕地生態觀光休閒農業;以安化縣、桃江縣、資陽區、沅江市、南縣為重點,著力打造水果採摘休閒農業;以安化縣、南縣、沅江市為重點,著力打造觀油菜花休閒農業。到2025年,鄉村休閒旅遊接待遊客200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以上。
五是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產業融合載體,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鼓勵區縣(市)開展鄉村特色產業與休閒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創建,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先導區創建。加快國家、省、市、縣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實現以產興鎮(城)、以鎮(城)促產、產鎮(城)融合。到2025年,新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5個、市級農業產業強鎮10個、縣級農業產業強鎮35個。推進農業特色小鎮創建。充分挖掘各地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推廣安化黑茶小鎮、南縣稻蝦小鎮、桃江竹業小鎮創建經驗,到2025年,創建10個產業強、環境美、品牌響、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
5.深入實施科技強農行動。
一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牽頭組建省級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爭創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積極推進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建設,引進高層次人才,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加強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條件與能力建設。
二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鼓勵農業科研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形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套用到田間地頭。建立健全農技人員培養和培訓機制,加快構建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集成示範種、肥、藥、機等新產品新裝備,大面積推廣適機品種、直播密植、高效施肥、全程機械化、綠色防控、秸稈粉碎還田等提質增效技術。
三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業”行動,加快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深度融合和套用,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化、智慧型化水平。加快智慧農業科技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益陽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構建完善的互聯共享的“網際網路+農業”套用服務體系,建設一批5G智慧農業園區、數字農業工廠和糧食、油料、畜禽、蔬菜、水產、茶葉、水稻等物聯網技術套用示範基地,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物聯網技術套用示範。支持引導中聯重科、助農科技、先田智慧農業、宏碩生物科技、竹益智慧農業、國聯水產等企業開展智慧農業試點示範基地建設。
四是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水稻繁育基地,改善倉儲和加工能力,提升水稻種子生產加工現代化水平。推進畜禽、水產供種繁育基地建設,完善良種繁育和生物安全防護設施條件,保障主要畜禽水產養殖品種種源供應。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收集,加快農作物種質資源圃、畜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建設。實施種業市場淨化行動,嚴格品種管理和市場監管。加大對科研院所公益化常規育種工作的支持,以種業創新強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
五是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抓住全省打造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的契機,推進農機產業智慧型製造升級,打造益陽農機品牌。建設以中聯農機為主體,本土農機生產企業共同參與,相關高校與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撐的智慧型農機生產模式,重點抓好山丘區農業生產“微農機”裝備製造。推進北斗監測終端作業機械廣覆蓋,探索建設智慧智慧型農機套用示範片區,積極推廣共享農機專業合作社“農資產品+網際網路+農業服務”的經營模式,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周邊農戶“一站式”綜合服務。繼續落實農機推廣服務“331”機制,規範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面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的創建。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
6.深入實施人才強農行動。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建設以職業農民為主體、以科技人才為引領、以鄉土人才為特色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加大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及技能服務型農村人才的培育力度,重點培育以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帶頭人為主的經營管理型職業農民,著力培育包括農村創新創業者、種養加技術能手、農機作業操作手、新農商帶頭人等在內的專業生產及技能服務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才培養。引進一批引領農業科技發展、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層次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田秀才”,培育一批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體制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7.深入實施開放強農行動。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借力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台作用,擴大茶葉等優勢農產品出口,支持建設益陽中非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支持“益”字號農產品開展跨境電商行銷。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建設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鼓勵農業企業在目標市場設立益陽農產品品牌旗艦店。擴大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鼓勵農業企業積極打造境外農業產業園區,鼓勵農業企業和專家技術人員參與國家和省級農業對外援助和合作項目,支持農業企業建設境外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積極引進以色列等國家先進農業技術。
(二)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
1.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加強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持續開展“空殼社”清理行動。引導同業或產業密切關聯的農民合作社在自願前提下通過兼併、合併等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體。繼續做好全國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繼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四級聯創”,重點扶持一批規模大、效益好、運作規範、帶動力強的旗艦型合作社。到2025年,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達到450家。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做好家庭農場規範化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將規模農業經營戶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管理。鼓勵種養能手、鄉村能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創辦家庭農場,扶持小農戶發展家庭農場。引導家庭農場與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實現合作共贏。加大家庭農場示範創建力度,持續推進省、市、縣示範家庭農場“三級聯創”。“十四五”期間,每年培育35家省級、45家市級、90家縣級示範家庭農場。到2025年,家庭農場發展到26500家。
2.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速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著力拓展服務領域,加快培育多元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小農戶需求加強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市場行銷等關鍵環節建設和服務。進一步總結推廣“十代”服務模式,著力推動和引導小農戶接受農機、病蟲防治、稻穀收儲烘乾、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等專業化社會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創設15個資源共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涵蓋農資供應、農技指導、農機服務、生產合作等全生產鏈條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探索建立“綜合服務中心+農民合作社+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模式,為周邊農戶提供全程機械作業、農資統購、技術培訓、信息諮詢、農產品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三)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推進農業環境問題治理。
一是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積極推廣機械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施肥技術,擴大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覆蓋面,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配方肥、商品有機肥和有機無機複合肥等推廣套用。在桃江縣、赫山區、沅江市、南縣和大通湖區開展省級化肥減量增效示範縣創建,高質量完成化肥減量增效目標任務。大力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和稻田綜合種養。在桃江縣、赫山區和南縣等區縣積極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整建制推進試點,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洞庭湖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污染整治項目。“十四五”期間,確保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健全化肥使用量統計調查制度,規範化肥使用量統計方法、統計口徑。大力推廣植保無人機等植保機械,普及種子處理、深水滅蛹、理化誘控等高效實用綠色防控技術和措施,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二是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推廣“以糞制肥、以肥種草、以草變飼、以飼養畜”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新模式,推進種養平衡、畜禽糞污就地就近消納。配套建設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廠、糞污田間貯存池、沼液輸送管網、沼液施用設施,集成推廣套用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打造7個以上資源化利用示範點。充分利用中、西、北三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面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新模式,配套建設收集站點,進一步提高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三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制度,推廣套用秸稈制肥機械和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開展整縣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試點和鄉鎮秸稈收儲運站試點。探索開展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模式,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加快推進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技術和加厚地膜、新型可降解農膜推廣套用。加快地膜回收利用加工廠和回收網點建設,提高農用地膜回收利用率。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試點,農膜地膜治理示範縣建設。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農用殘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
四是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按照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有序推進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加強安全利用區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復治理,全面推廣套用低積累品種替代措施,推廣淹水法、土壤調理劑、葉面阻控劑、施用生石灰等農藝調控技術,推行原位鈍化、生物修復等措施。對嚴格管控區耕地全面開展種植結構調整。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
五是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嚴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推廣多品種混養、設施養魚、循環水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推進水產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廣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模式。
2.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一是打好“十年禁漁”持久戰。嚴格執行《長江保護法》,全面推動“長江十年禁漁令”落地見效。建設以智慧漁政監管系統和格線化禁捕管理體系為核心的“禁漁天網工程”,構建全覆蓋、全天候、全方位的立體防護網。完善智慧漁政管理平台,加快與水利、交通、公安、林業等智慧管理平台的融合,充分發揮實戰化作用。保持長江和洞庭湖常年禁漁“亮劍行動”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
二是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各類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力度。加強資水益陽段黃顙魚、洞庭湖銀魚三角帆蚌、南洞庭湖草龜中華鱉等三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提升南洞庭湖濕地保護水平。加強動植物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動物防疫站、禽畜清洗消毒中心建設和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田間監測點,提升植物重大病蟲害和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和預防控制能力。
三是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遏制耕地拋荒,加大耕地拋荒治理力度。採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酸性土壤降酸、控污修復等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提升土壤質量。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積極引導發展綠肥生產,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田園生態系統。
3.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廁所糞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塑造乾淨整潔有序、山清水秀村美、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
一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站點建設,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立“戶、村、鄉、縣四位一體”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處置系統,完善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設施長效運行機制。加強保潔隊伍建設,加快村莊公共環境保潔設施設備配備,探索建立“建設運營一體、區域連片治理”的運行機制。
二是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建設戶用污水處理池、聯戶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污水處理站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集中與分散“三結合”的建設模式,鼓勵採用人工濕地等生態處理工藝進行生活污水治理。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加強洞庭湖區環湖沿河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重點任務。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形成多元投入模式。到2025年,全市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35%。
三是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選擇改廁模式,大力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加強農戶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效銜接,建立糞污收集利用體系,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實行“分戶改造、集中處理”與單戶分散處理相結合,鼓勵聯戶、聯村一體治理,完善農村廁所管護長效機制,鼓勵探索多樣化的長效運行管護方式。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鼓勵種植大戶開展回收糞渣和糞液作有機肥使用。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
四是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制村莊規劃並引導納入村規民約。大力開展農戶美麗庭院“六個一”創建,彰顯益陽鄉村建設新特色。提升農村建築風貌,推動建設具有湖湘民居特色的農村建築,規範村民建房,深化“空心房”整治。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加強歷史建(構)築物及古樹名木保護並進行掛牌管理。實施農村綠化美化工程,引導各地選用本地鄉土樹種,在村莊周邊、庭院宅旁、村內道路河渠兩側栽植樹木。實施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成集辦公、生活、文體、交流、政務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提升公共提升服務能力。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工作。整治農村戶外廣告,規範發布內容和設定行為。推廣南縣殯葬改革經驗,倡導文明節儉的喪葬理念,樹立良好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4.推進美麗鄉村示範建設。實施“百村美麗千村振興”工程。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科學謀劃建設規劃,體現布局美;發展壯大富民產業,體現產業美;深化人居環境整治,體現環境美;提高基層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體現生活美;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和村民自治,體現風尚美。著力打造“特色村頭、休閒橋頭、乾淨牆頭、多彩田頭、美麗山頭”,建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美麗鄉村示範村,打造特色精品鄉村。到2025年,創建縣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300個。
(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最佳化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布局,集中力量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堅持統籌規劃,做到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相對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整體推進,重點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示範片,其中湖區示範片規模在3000畝以上、山丘區示範片規模在1000畝以上,統籌推進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科技服務、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綜合配套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統一規範工程建設、科技服務和建後管護等要求,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十四五”期間,全市改擴建高標準農田305萬畝。到2025年,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65萬畝。
2.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加強產地預冷、清洗分揀、初深加工、冷藏保鮮、包裝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特色蔬菜冷鏈、水產品冷鏈基地。加快農產品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設施、鄉鎮田頭倉儲冷鏈設施、村級倉儲保鮮保活設施建設,形成縣、鄉、村三級冷鏈物流體系。
3.加強鄉村信息網路建設。深入實施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振興行動,加快新一代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寬頻網路建設,提高光纖通達率和寬頻接入速率,推動鄉村4G深化普及,提升4G網路覆蓋深度和廣度。推動5G在農業生產及農村地區套用,有效提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各領域全周期動態智慧型感知水平。開展村鎮數字示範工程,建設覆蓋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惠農綜合服務平台,推進數位技術在民生保障、社會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套用,探索與鄉村產業發展、行業管理服務能力、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數字鄉村發展模式。
(五)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落實《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湘政辦發〔2021〕37號)要求,聚焦鄉村產業振興,重點圍繞推進農業產業“一縣一特”集群發展、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綜合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產業發展要素支撐體系先行先試,努力將益陽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先行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區,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堅實基礎。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深入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完善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配套措施。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經營權。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推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信息平台互聯互通。引導和鼓勵農戶採取出租、轉包、入股等形式開展土地流轉,探索土地信託、託管、股田制等新模式,促進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平台,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契約管理服務和流轉風險監管,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2.切實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全面落實農村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強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引導村民相對集中建房。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房盤活利用,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鄉鎮宅基地審批指導,建立宅基地和農房鄉鎮聯審聯批制度,開展農村宅基地動態巡查,設立村級宅基地協管員。逐步建立宅基地基礎信息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宅基地申請、審批、流轉、退出、違法用地查處等的信息化管理。
3.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標。支持和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土地、林地、草地、荒山、灘涂、水域等自然資源性資產經營權,投資入股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獲取保底收益或按股分紅。加強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果套用,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的改革,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深入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改革試點。
4.探索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和地價評估體系,建設入市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交易市場,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使用監管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形式共同經營農業產業。單位或者個人也可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讓、出租等方式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鼓勵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推進農村空心房、廢棄建設用地整治復墾。
5.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水平,規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行為。實施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提升行動,加快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加強與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協作聯動,完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健全案情通報、諮詢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機制,提升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效能。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提高執法信息化水平。
6.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推動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聚焦產業發展融資難題,探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建立銀行、保險、擔保、政府等“聯動支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探索建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推進基礎保險服務“村村通”試點。探索激勵工商資本下鄉規範發展路徑,建立工商資本下鄉準入“負面清單”和監管機制。整合現有水稻保險產品,試行水稻綜合保險改革。
7.統籌推進農村其他各項改革。深化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積極開展國營農場自然資源委託代理機制試點。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供銷合作社培育壯大工程,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加快推進聯結到戶、服務到戶,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加快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儲備糧食管理制度。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農田水利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力度,完善水費收取和財政精準補貼機制。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
(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根據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的風險類別、發展需求等開展針對性幫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做好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嚴格按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和股權管理有關規定規範處置扶貧項目資產,確保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梯次推進鄉村振興。按照“抓兩頭、促中間”思路,按重點幫扶、示範創建兩個類別梯次推進鄉村振興。集中開展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對省級重點幫扶縣安化縣和103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給予集中支持,確保重點幫扶縣、重點幫扶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不掉隊。開展鄉村振興示範創建行動。統籌推進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創建縣赫山區和104個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展現代農業、提質鄉村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創優公共服務、完善鄉村治理和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標。
3.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深入貫徹《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進一步加強產銷對接,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完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創新受益模式,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貫徹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擴大對農民直接補貼範圍,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持續做好創業致富農民典型選樹,激發創業熱情。鞏固推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創新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探索和推廣產業發展型、綜合服務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轉型、項目帶動型、資源盤活型、物業租賃型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7萬元以上。
(七)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和完善向鄉村振興重點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強化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深入開展農村黨支部“五化”建設,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最佳化提升行動。健全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堅決懲治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
2.健全“三治”結合的治理體系。堅持自治為本,發展和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代表會議為決策主體、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務監事會為監督主體的“四位一體”新型村級治理組織架構,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堅持法治為要,持續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供給,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依法用權,以法維權,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堅持德治為基,充分發揮鄉賢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的德育引領作用,注重發揮農村優秀幹部、黨員、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等新鄉賢的道德力量來教化鄉民、澤被鄉里。
3.提升農村治安防控水平。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格線化管理,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推進“網際網路+警務”,大力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提升農村治安管理水平。加大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力度,加快重點場所、重要道路、重要區域和治安複雜鄉村監控系統建設。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依法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非法宗教活動等,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確保鄉村社會安定有序。加強鄉村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能力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業農村工作機構(部門)組織協調、涉農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業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把加快推進和落實益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注重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監督,健全考核、督查機制,細化各項目標任務,有效地組織政府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推進各項規劃目標的落實。
(二)加大投入力度。嚴格落實中央關於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意見,從2021到2025年,市、縣土地出讓收益計提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占比逐步達到50%,且計提數不低於土地出讓收入的8%。以七大縣域特色產業為重點,市縣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對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給予傾斜支持。探索設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建立健全社會資本投入引導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引領作用,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探索建立財政、金融機構、企業、農民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促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圍繞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和省級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三大主題,充分發掘資源和政策優勢,精心組織、精準申報、跟蹤對接,積極申報爭取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強基固本效應。
(三)強化用地保障。完善農村新增用地保障機制,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用地複合利用,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土地利用功能。鼓勵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推進農村空心房、廢棄建設用地整治復墾。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建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倉儲烘乾、晾曬場、保鮮庫、農機庫棚等農業設施。根據規劃確定的用地結構和布局,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
(四)健全農業法制。嚴肅查處各類坑農害農行為,重點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監管、漁業和動植物衛生檢疫等領域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大農村普法教育,加強農業法制宣傳,增強“三農”工作者和農民民眾的法律意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五)堅持農民主體。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願和基層首創精神,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營造全社會廣泛支持參與的良好環境和氛圍。積極維護農民利益,扶持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健全完善農戶利益共享機制,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和農村改革紅利。
(六)強化工作落實。各級各相關部門要緊緊圍繞“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任務和2035年遠景目標,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充分運用各種宣傳載體,整合宣傳資源,加大黨和政府“三農”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積極推介各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調動廣大幹部和農民投入“三農”建設積極性,形成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實施到位。

政策解讀

經益陽市人民政府同意,12月29日,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益陽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就《規劃》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12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10月9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印發〈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湘政辦發〔2021〕64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就《規劃》編制工作作出指示,要求我局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益陽實際,科學謀劃全市“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農業農村局根據國務院《“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О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牽頭編制了《規劃》。
二、《規劃》主要特點
(一)目標科學。《規劃》共設定“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指標30個,比省規劃多2個。其中,與省規劃對應指標23個,未對應列入指標5個(快遞進村覆蓋率、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農業勞動生產率)。根據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際,設定個性指標7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蔬菜總產量、茶葉總產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耕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農戶參加合作社比重、主要農作物秸稈利用率)。30個主要指標中7個指標(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設定與省規划水平一致,其餘23個指標均高於省規划水平。
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20年為594.94億元,預計2021年640億元(增長10%)。“十四五”期間,按照年均增速3.5%測算,2025年為780億元,《規劃》設定為800億元。
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年規劃目標為25000元。2020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600元,按照“十三五”全省平均增速6.6%測算,202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850元。我市2020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8818元,參照省里的增長率,初步確定我市2025年目標值為25000元。
3、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020年為1410億元,2021年預計為1515億元。“十四五”期間,按照年均增速7.5%測算,2025年為2000億元。
(二)重點突出。《規劃》聚焦產業興旺,重點圍繞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深入推進“六大強農”行動,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等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同時,對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美麗鄉村示範創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工作作出統籌安排,明確了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等七項重點任務,爭取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將益陽初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先行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區,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奮力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三)措施有力。《規劃》圍繞“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30項具體目標和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用地保障、健全農業法制、堅持農民主體和強化工作落實等6項保障措施,努力形成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實施到位。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4個部分19個小節,以及重大建設項目表等附屬檔案。
第一部分發展基礎,包括“十三五”發展成績、“十四五”發展形勢2個小節。
第二部分發展思路與目標,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4個小節。
第三部分重點任務,包括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創新、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7個小節。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用地保障、健全農業法制、堅持農民主體和強化工作落實6個小節。
重大建設項目表安排了38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總投資257.65億元。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夯實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基礎,增強發展後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