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地下水系統演化及其水資源-環境效應——以太原盆地為例

盆-山地下水系統演化及其水資源-環境效應——以太原盆地為例

《盆-山地下水系統演化及其水資源-環境效應——以太原盆地為例》是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清海、馬瑞、王焰新、馬騰。

基本介紹

  • 書名:盆-山地下水系統演化及其水資源-環境效應——以太原盆地為例
  • 作者:郭清海、馬瑞、王焰新、馬騰
  • ISBN:978-7-03-026973-7
  • 頁數:236
  • 定價:59.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山西太原盆地及其邊山地區範圍內地下水系統的水文地質特徵和演化規律,重點開展了盆地中深層孔隙水的地球化學演化模擬,探索了邊山岩溶大泉的流量變化規律及其驅動機制,並從盆-山地下水系統水循環特徵分析入手,著重從岩溶熱水形成與資源評價、邊山地區採煤排水與盆地地下水位下降關係兩個方面探討了盆-山地下水系統水循環的資源-環境效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區內各類地下水環境問題,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流量衰減、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指出了這些環境問題的成因。
本書可供水文地質學、水資源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相關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及高校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盆地孔隙水系統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1.1 自然地理概況
§1.2 地質及水文地質概況
1.2.1 地層
1.2.2 構造
1.2.3 水文地質條件
第二章 地質演化過程
§2.1 基本構造格局的形成
§2.2 晚新生代沉積過程
§2.3 晚新生代古水文演化過程
第三章 孔隙介質結構的三維可視化模型
§3.1 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地學中的套用
§3.2 構建孔隙介質結構可視化模型的方法
§3.3 研究區孔隙介質結構可視化模型的建立
§3.4 研究區孔隙介質可視化模型的水文地質意義
第四章 孔隙水地球化學演化
§4.1 地下水地球化學演化研究進展
§4.2 孔隙水水化學特徵
4.2.1 水樣採集與分析
4.2.2 淺層孔隙水水化學特徵
4.2.3 中深層孔隙水水化學特徵
§4.3 中深層孔隙水水化學分帶及其指示意義
§4.4 中深層孔隙水地球化學過程
§4.5 中深層孔隙水地球化學演化模擬
4.5.1 利用PHREEQC進行反向地球化學模擬的基本過程
4.5.2 地下水流路徑的選取
4.5.3 路徑1的水文地球化學模擬
4.5.4 路徑2的水文地球化學模擬
第二篇 邊山岩溶水系統
第五章 晉桐泉岩溶水系統
§5.1 岩溶水系統概況
§5.2 泉流量動態特徵
5.2.1 概述
5.2.2 年際變化特徵
5.2.3 年內變化特徵
§5.3 岩溶水系統分析
5.3.1 大氣降水輸入的滯後效應與延遲效應
5.3.2 岩溶水系統輸入-輸出數學模型的建立
§5.4 泉流量變化的驅動機制分析
5.4.1 大氣降水對泉流量的影響
5.4.2 汾河滲漏對泉流量的影響
5.4.3 岩溶水開採(含採煤排水)對泉流量的影響
5.4.4 岩溶水潛排對泉流量的影響
§5.5 岩溶水資源評價
5.5.1 天然資源量計算
5.5.2 開採資源量計算
第六章 蘭村泉岩溶水系統
§6.1 岩溶水系統概況
§6.2 泉流量動態特徵
6.2.1 泉流量變化特徵
6.2.2 岩溶地下水位變化特徵
§6.3 岩溶水系統分析
§6.4 泉流量變化的驅動機制分析
6.4.1 大氣降水對泉流量的影響
6.4.2 岩溶水開採對泉流量的影響
§6.5 岩溶水資源評價
6.5.1 天然資源量計算
6.5.2 開採資源量計算
第七章 洪山泉岩溶水系統
§7.1 岩溶水系統概況
§7.2 泉流量動態特徵
7.2.1 年際變化特徵
7.2.2 年內變化特徵
§7.3 岩溶水系統分析
7.3.1 大氣降水輸入的滯後效應與延遲效應
7.3.2 岩溶水系統輸入-輸出數學模型的建立
§7.4 泉流量變化的驅動機制分析
7.4.1 大氣降水對泉流量變化的影響
7.4.2 岩溶水開採對泉流量變化的影響
§7.5 岩溶水資源評價
7.5.1 天然資源量計算
7.5.2 開採資源量計算
第三篇 盆-山地下水循環及其水資源-環境效
第八章 盆-山地下水系統水循環特徵
§8.1 岩溶地下水系統循環特徵
8.1.1 西山岩溶水系統水動力特徵
8.1.2 北山岩溶水系統水動力特徵
8.1.3 東山岩溶水系統水動力特徵
§8.2 各地下水系統的邊界條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
8.2.1 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統與盆地孑L隙水系統之間的關係
8.2.2 太原東山岩溶水系統與盆地孔隙水系統之間的關係
8.2.3 東、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統之間的關係
§8.3 邊山地區採煤排水與盆地地下水位下降
8.3.1 邊山地區採煤排水現狀
8.3.2 採煤排水對盆地地下水位的影響
第九章 岩溶熱水形成與資源評價
§9.1 岩溶熱水溫度分布及地熱田劃分
9.1.1 岩溶水系統水溫分布特徵
9.1.2 太原地熱田劃分
§9.2 岩溶熱水水化學特徵
9.2.1 水岩作用程度及熱儲溫度
9.2.2 熱水循環深度
9.2.3 地下水各組分含量分布特徵
§9.3 岩溶熱水來源及流動特徵的同位素證據
9.3.1 岩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
9.3.2 不同岩溶系統地下水間與其他類型地下水的水力聯繫
9.3.3 不同岩溶系統地下水流動途徑及水岩作用時間
§9.4 岩溶熱水形成的概念模型
9.4.1 地熱形成條件
9.4.2 熱水流動模式
9.4.3 岩溶水系統之間及岩溶水與裂隙水間的聯繫
9.4.4 概念模型
§9.5 岩溶熱水資源量評價
9.5.1 計算原則
9.5.2 計算方法及參數的選取
9.5.3 計算結果
第四篇 地下水環境問題
第十章 區域地下水位下降與泉流量衰減
§10.1 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
10.1.1 地下水位下降
10.1.2 太原市地面沉降
§10.2 岩溶泉流量衰減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指示意義
10.2.1 泉流量基本特徵
10.2.2 泉流量數據序列的處理
10.2.3 氣候因素對泉流量變化的影響
10.2.4 人類活動因素對泉流量變化的影響
10.2.5 泉流量衰減模式分類
10.2.6 泉流量變化過程對全球變化的指示意義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與脆弱性評價
§11.1 太原市地下水污染
11.1.1 地下水水質演化趨勢及水污染現狀
11.1.2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11.2 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歷史、現狀和常見評價方法
11.2.1 研究歷史與現狀
11.2.2 評價方法
§11.3 淺層孔隙水系統的內在脆弱性評價
11.3.1 評價模型——DRASTIC模型
11.3.2 DRASTIC模型的評分過程
11.3.3 脆弱性評價結果
§11.4 淺層孔隙水系統對砷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評價
11.4.1 脆弱性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
11.4.2 脆弱性評價模型的指標評分標準
11.4.3 脆弱性評價模型的指標權重
11.4.4 脆弱性評價結果
結論
參考文獻
附表1-7
英文摘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