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肱關節體內運動學和在體解剖學的研究

盂肱關節體內運動學和在體解剖學的研究

《盂肱關節體內運動學和在體解剖學的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王建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盂肱關節體內運動學和在體解剖學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建華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盂肱關節結構和空間運動複雜,很多疾患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也未完全了解,在治療上也就談不上針對性和全面性,導致療效不佳或術後種種不良併發症,盂肱關節不穩就是其中的一典型代表,通過研究盂肱關節體內(in vivo)運動學特性是探索該疾病和其他運動損傷發生髮展機制的一條重要可行途徑。此外,人工肩關節技術近年來迅猛發展,其成功的關鍵是儘可能利用假體來還原重建肩關節的解剖結構,恢復其正常運動學。而我國使用的假體嚴重依賴進口,由於是按照歐美人的解剖數據和生物力學特徵設計製造,並不適合國人自身的特點,併發症較多。本研究將運用生物工程領域的突破性技術- - 基於二維圖像的三維定位方法,對國人盂肱關節運動學特性及包括軟骨和盂唇在內的在體盂肱關節功能性解剖形態進行研究,為提高我國盂肱關節運動損傷和退行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水平,以及發展適合國人運動學特點和解剖學形態的肩關節假體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背景:在肩關節置換術中,肱骨近端解剖學重建對於術後效果至關重要。假體與人體肱骨頭尺寸間的輕微不匹配就可能對術後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過去數十年,研究人員已經對肱骨近端幾何形態進行了測量。然而,中國人群的肱骨近端幾何參數目前研究較少。如果中國人群與西方人群肱骨幾何形態存在差異,那些以西方人參數為基礎設計的肩關節假體可能無法完美匹配中國人群。本研究測量了中國人群肱骨近端幾何參數,並將之與西方人的數據進行比較,同時分析了其與現行假體之間的匹配性。 方法:研究招募80名健康受試者。首先對受試者進行肩關節CT造影術,採集肱骨CT掃描圖像。利用CT圖像建立肱骨三維模型並測量相應幾何參數:肱骨頭半徑(RC),關節面直徑(DAS)和厚度(TAS),前後/上下徑比值(AP/SI),關節面厚度/肱骨頭比值(TAS/RC),表面弧度(SA),頸乾角(IA),後傾角(RA),向內偏移量(MO), 向後偏移量(PO)。 結果:在中國人群中,肱骨頭半徑為22.1 ± 1.9 mm,關節面直徑為42.9 ± 3.6 mm,關節面厚度為16.9 ± 1.5 mm。本研究發現關節面直徑與關節面厚度之間存在強烈線性相關關係(r2=0.696, P=0.001):TAS = 0.357 DAS + 1.615。前後/上下徑比值 為 0.93 ± 0.03。關節面厚度/肱骨頭半徑比值為 0.77 ± 0.05,表面弧度為 153 ± 5.6 °。此外,中國人群的頸乾角為133 ± 3.1 °,後傾角為22.6 ± 10.2°。向內偏移量和向後偏移量分別為6.3 ± 0.9 mm和0.4 ± 0.78 mm。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群擁有更小的肱骨頭半徑 (p<0.001),更小的關節面直徑 (p=0.009),更大的關節面厚度/肱骨頭半徑比值 (p<0.001),更大的表面弧度 (p<0.001),更小的頸乾角 (p<0.001),以及更小的向後偏移量 (p<0.001)。本研究發現多數現行肩關節假體無法完美的匹配中國人群的肱骨頭尺寸。 科學意義:中國人群擁有相對獨立的肱骨幾何形態,其肱骨近端幾何參數與西方人群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假體設計和手術技術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