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翁博

皮翁博

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出生在威尼斯,最初跟隨威尼斯的著名畫家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學畫,後又為同門前輩喬爾喬內的畫風所影響。義大利畫家,代表作:《憐憫》《聖母訪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
  • 外文名:Sebastiano del Piombo
  • 別名:皮翁博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威尼斯
  • 出生日期:1485
  • 逝世日期:1547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憐憫》《聖母訪問》
人物簡介,作品介紹,

人物簡介

皮翁博 (1485-1547年)16世紀初的20年間,在教皇所在地的羅馬,由於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藝術活動,使這裡成為當時義大利美術的一大中心。除這兩位巨匠之外,羅馬畫壇還活躍著一群畫家,其中代表畫家應首推皮翁博。
塞巴斯蒂亞諾·德爾·皮翁博出生在威尼斯,最初師從於喬凡尼·貝利尼畫,後又受喬爾喬內畫風影響,他23歲時為威尼斯尼亞爾多教堂作裝飾畫《聖人們》等,明顯地表現出對上述兩位大師的師承。26歲的畫家應羅馬大銀行家依奇的邀請,來羅馬為他的別墅作裝飾壁畫,他那威尼斯畫派特有的色彩效果,立即引起同在別墅作畫的拉斐爾注意。就在這裡又受到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思想和雄健的造型方法啟迪,他的作品得到米開朗基羅的稱讚,並在以後的年代裡得到大師的不斷關懷提攜,作品中顯示出米開朗基羅式的雄勁造型,但在整個作品的色彩處理上仍保持自身的特點。
拉斐爾去逝後,皮翁博作為羅馬一流畫家而被教皇所重用。在他的創作中,把羅馬畫派的氣勢磅礴的造型方法和威尼斯的華美艷麗的色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在羅馬畫界享有崇高地位。
《聖母訪問》皮翁博《聖母訪問》皮翁博
1508年,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在威尼斯的聖巴爾羅諾·尼亞爾多教堂作裝飾壁畫《聖人們》,翌年又在聖庫尼索斯達教堂作祭壇畫。在這兩幅壁畫中明顯地表現出皮翁博對上述兩位大師的師承。1511年,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應羅馬大銀行家依奇的邀請,前往從事依奇別墅壁畫裝飾工作,他那威尼斯畫派特有的色彩效果立即引起了同在這別墅工作的拉斐爾(Raphael)的注意。同時,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也在這裡受到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Buonarroti)的藝術思想和雄健的造型方法的影響。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的一系列作品曾得到米開朗基羅的讚許,並在其後的年代中得到大師的不斷提攜。
1515年,皮翁博在梵蒂岡製作的《憐憫》中所顯示出的雄勁風格顯然是在米開朗基羅的指導下完成的。1517年,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繪製的《拉撒路的復活》和同期拉斐爾繪製的《基督變容圖》幾乎是一場未經公開的競賽,眾多複雜的人物在皮翁博的畫幅上被安排得明晰不紊,宗教題材被成功地做了戲劇性的處理。拉斐爾早逝後,皮翁博幾乎是作為羅馬的一流畫家而被教皇所重用。他把羅馬的氣勢磅礴的造型方法和威尼斯的華美艷麗的色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羅馬畫壇上放射出奇異光彩。

作品介紹

《憐憫》
皮翁博的藝術風格是在威尼斯形成的,因此,早期的作品帶有威尼斯畫派的特點。當他1509年24歲時來到羅馬,畫風開始改變,30歲時畫的這幅《憐憫》已帶有羅馬風格,略見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的影響,重寫實的人體造型,重對象的質量感描繪;人物的形體和衣裙、布單褶紋具有雕塑感,畫面氣氛莊重肅穆。
《聖母訪問》
皮翁博來到羅馬以後,深受當時畫壇興起的樣式主義影響,這幅《聖母訪問》比較典型的反映出他的畫風轉變。
畫中人物以半身群像塞滿畫面前景,聖母的形體開始被拉長,使用大塊的黃、白、藍、綠色塊產生耀眼的刺激性,通過色彩來傳達自己主觀情感,而不是更深入地刻畫自然對象外貌特徵和質感。皮翁博在羅馬時,受到樣式主義藝術家拉斐爾的學生羅馬諾影響較大,他在吸收羅馬諾的藝術中,偏重於拉斐爾的風格,同時吸收了米開朗基羅的某些誇張造型手法,所以有人說他“被這一壯麗但又危險的範例引入歧途”。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皮翁博《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皮翁博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
維納斯深深地愛上了少年阿多尼斯,這使她的情人馬耳斯(戰神)十分惱火,他便化為一頭野豬咬死了阿多尼斯。而這位專司愛情的美神,自己卻沒有力量獲得阿多尼斯的愛。馬耳斯和維納斯相愛生下一個帶雙翼的盲童丘比特,這寓含著世上的愛情總是不完美的。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就是描繪馬耳斯咬死阿多尼斯所產生的悲劇場面:畫面人物相互聯繫,構成一個對角線形,仰面躺著的阿多尼斯和馬耳斯分列兩端,維納斯和丘比特居中,情態悲傷,後面的女神責問馬耳斯:是你乾的嗎? 另一個彎下身前傾的女神,一手指向馬耳斯告訴維納斯:這是他幹的。而戰神理屈詞窮,低頭沉默不語。我們從人物的動態、表情可以理解故事情節。無聲的畫面,由於人物的動作神情而變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由靜態而轉化為動態。
畫家以女裸體描繪這一神話,人體堅實豐潤,維納斯左手挪向後,身體呈開方式,後面的諸女神向背隱露有變化,使畫中人物之間產生變化統一的和諧美感。
畫中人物被置於河堤的樹林中,對岸林立的古典建築,使這一神話情節具有世俗化和現實感,即使是悲劇也還表現出人性、人體和自然美的高度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