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痹,名中醫病證。以局部或全身皮膚進行性腫硬、萎縮,嚴重者可累及臟腑為主要表現的痹病類疾病。出《素問·痹論》。《張氏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多因脾腎陽虛,衛不能外固,風寒濕邪乘虛郁留,經絡氣血痹阻,營衛失調而成。治宜溫經助陽,祛風散寒,調合營衛。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kin numbness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多發群體:中青年(主要是女性)
- 常見病因:風寒濕邪所致
- 常見症狀:局部或全身皮膚進行性腫硬、萎縮
皮痹,名中醫病證。以局部或全身皮膚進行性腫硬、萎縮,嚴重者可累及臟腑為主要表現的痹病類疾病。出《素問·痹論》。《張氏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多因脾腎陽虛,衛不能外固,風寒濕邪乘虛郁留,經絡氣血痹阻,營衛失調而成。治宜溫經助陽,祛風散寒,調合營衛。
皮痹,名中醫病證。以局部或全身皮膚進行性腫硬、萎縮,嚴重者可累及臟腑為主要表現的痹病類疾病。出《素問·痹論》。《張氏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
皮痹病,中醫病名。是指以皮膚浮腫,繼之皮膚變硬、萎縮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是五體痹之。皮痹臨床上除有皮膚損害的表現外,還常伴有肌肉、關節及臟腑功能失調...
肌痹為五體痹之一,凡風寒濕、熱毒等邪侵淫肌肉,閉阻脈絡,氣滯血瘀,出現一處或多處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縮,疲軟無力,手足不隨,謂之肌痹。肌痹主要...
表面光滑發緊,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皮膚變薄,常有膚色變深或變淡,呈黃白色,以致肌膚甲錯,一般無全身不適,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或沉遲等為常見症的皮痹證候...
概述肉痹是雖能飲食而四肢活動遲鈍,不能收持之症。出《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太陽有餘,病肉痹寒中。”由飲食不節,膏粱肥美傷脾所致。脾主肌肉,脾虛則肉...
肺痹,病名。由皮痹入舍於肺而成。亦稱皮痹。主證煩滿喘嘔,胸背痛,右脅刺痛,牽引缺盆。...
五痹是五種痹證的總稱,出自《素問·移精變氣論》。...... ①骨痹、筋痹、脈痹、肌痹(或作肉痹)、皮痹。王冰:“五痹謂皮、肉、筋、骨、脈之痹也。”②...
關節酸痛,活動不利; 自覺疲乏無力,畏寒; 胸滿氣急,吞咽困難,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月經滯澀; 舌質淡,體胖嫩或邊有齒痕,脈沉伏或沉緊等為常見症的皮痹證候。 ...
《痹論》是戰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 脈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
痛痹,病名。據文獻記載有兩個含義:其一指以關節疼痛為主證的痹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
病名。五臟痹為《內經》對痹症從疾病部位分類的一種分類方法,即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腎痹。《素問·痹論》篇中論述了痹症的病因病機、分類方法、臨床表...
《痹病古今名家驗案全析》是2006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蔭奇、常志遂。本書適合於臨床中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及中醫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