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孔蔥臭木

皮孔蔥臭木

皮孔蔥臭木(學名:Dysoxylum lenticellatum),為楝科落葉喬木,高10-30米;小枝幹時灰褐色,被微柔毛,有小皮孔,葉痕明顯。產於雲南景東、西雙版納等地。具有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皮孔蔥臭木,落葉喬木,葉互生,葉柄葉軸長25-30厘米,被微柔毛,有皮孔;小葉9-11枚,對生,膜質至紙質,卵圓形、橢圓形至倒披針形,最下一對小葉長6-7厘米,寬2.8-4.2厘米,上面的長15-20(-25)厘米,寬4-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至楔形,稍偏斜,兩面無毛;小葉柄長5-8毫米。
圓錐花序生於老枝和二年生枝上,3-5束生,稀單生,長5-7厘米,被棕色微柔毛,無柄,下部分枝長4-5厘米,有錐形小苞片;花徑約1厘米;花梗纖細,長約5毫米,被灰色微柔毛;萼碟形,徑約3毫米,5深裂,外密被細柔毛;花瓣5(-6),白色,長6-7毫米,寬1.5-2毫米,外被微柔毛;雄蕊管壇狀,長4-5毫米,下部寬3毫米,口部寬5毫米,無毛,邊緣波狀;花葯10(-12),卵形,著生於管口內側,與管齒互生,且與之平齊;花盤環狀,肉質,短,高約1毫米,大部分與子房合生;子房和花柱被微柔毛;柱頭與雄蕊管平齊,盤狀,被微柔毛。花期2-4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900—1400米的溝谷雨林或石炭岩山溪旁雜木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景東西雙版納富寧

主要價值

皮孔蔥臭木為斐濟、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居民的傳統藥物,用於治療發燒、痙攣及四肢麻木等症。國內外學者已對該屬中的20多種植物進行了化學成分研究,並發現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學成分,如具細胞毒活性的生物鹼與二萜、具昆蟲拒食活性的檸檬苦素、具抗白血病活性的三萜皂苷、具抗菌活性的三萜等。
化學成分研究表明,皮孔樫木(D. lenticellatum)嫩枝和樹葉的主要成分為二萜、三萜與神經醯胺。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民族植物學組碩士研究生唐霆在導師許又凱的指導下,對皮孔樫木(D. lenticellatum)的莖幹進行研究,從中發現一新型化合物dysoxylentin A,這是一個新型降三萜化合物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