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
- 外文名: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
- 別名:Pierre Trudeau
- 國籍:加拿大
- 出生地:魁北克省蒙特婁市
-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2000年9月28日
- 職業:政治家、律師、法學家、國會議員
- 畢業院校:蒙特婁大學
- 信仰:羅馬天主教
- 主要成就:維護國家統一
將加拿大人權及自由憲章寫入憲法 - 代表作品:回憶錄(1993),加拿大之路:1968-1984加拿大對外政策的形成
- 所屬黨派:加拿大自由黨
簡介,成長經歷,早期生涯,部長時期,出任總理,十月危機,外交政策,競選總統,隱退生活,逝世,個人榮譽,政治遺產,爭議評價,
簡介
皮埃爾·艾略特·特魯多
全名約瑟夫·菲利普·皮埃爾·伊夫斯·愛略特·特魯多。
(1919年10月18日-2000年9月28日),第19任及第21任加拿大總理,他的第一次任期是由1968年4月20日至1979年6月3日。而第二次任期則由1980年3月3日至1984年6月30日。
特魯多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市。特魯多是一位極有魅力的知識分子型的領袖。作為一個相當有睿智(有些人認為是狡猾)的政治家,他帶領加拿大度過了歷史上最混亂的日子。他經常做些引起爭議的事情。例如他曾經穿著拖鞋去眾議院,曾和芭芭拉·史翠珊等名流約會,有時會對對手口出不遜。在他執政期間,加拿大從英國議會得到了憲法的修訂權,並將憲法和《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合併成為新憲法。
成長經歷
皮埃爾·特魯多的父親是法裔加拿大富商及律師查爾斯·特魯多,母親葛麗斯·愛略特有法國及蘇格蘭血統。他出生於蒙特婁,曾經入讀聲望很高的羅馬天主教會學校 Collège Jean-de-Brébeuf,在那裡,神職派法西斯和魁北克獨立派都曾經給予他很大影響。
1944年以後,義務兵很少被派遣到海外戰場,出征的大多為志願兵。
早期生涯
從194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中期,特魯多是一位活躍在蒙特婁的知識分子。
1949年魁北克爆發了石棉工人罷工,特魯多是工人的積極支持者。1956年他編輯了一本關於此次罷工的書((La grève de l'amiante),提出此次罷工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標誌著人民開始反抗法語宗教勢力和英語商人階層的保守統治。而這種保守勢力的聯盟在魁北克已經有了很長時間了。
整個1950年代,特魯多一直是反對Maurice Duplessis保守政府的重要知識分子代表。他創辦了 Cité Libre (自由城市) 雜誌。這本雜誌成了寂靜革命時知識分子的大本營。
特魯多1940到1950年代曾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
部長時期
1961-1965年在蒙特婁大學擔任法學副教授期間,他的政治立場轉向自由主義。
1965年,在朋友Gérard Pelletier和Jean Marchand的遊說下,他加入了自由黨參加大選。
1965年他們三個都代表自由黨當選議員,特魯多更被任命為皮爾遜內閣的法務部長。
在法務部長任期內,特魯多主持廢除了刑法中反同性戀的條文。他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評論:
1967年,加拿大迎來建國一百周年之際,皮爾遜總理宣布退出政壇。特魯多參加了自由黨領袖的角逐。他開展了充滿活力的競選活動。受到當時反主流思潮影響,很多青年人把特魯多視作他們的代表和新一代的標誌。
1968年4月的自由黨大會上,特魯多擊敗很多資深自由黨閣員(包括前總理保羅·馬丁之父,老保羅·馬丁)成為黨魁。很多人懷疑他過於激進,不適合國家領導人的職位。黨內保守派因此對他有些疏遠。但是特魯多的個人魅力使他擁有前所未有的人氣,甚至出現了特魯多熱的現象。
1968年聯邦大選時魁北克省慶祝遊行中,一些分離主義分子發動騷亂,有人向特魯多就座的看台投擲石塊和瓶子。特魯多拒絕助手們對自己採取保護措施的要求,鎮定自若地坐著面對暴徒。作為一個年輕政治家,特魯多表現出的勇氣給加拿大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他輕鬆地贏得了大選。
出任總理
擔任總理執政期間,特魯多推行參與式民主,作為建設加拿大公平社會的手段。可能是由於缺乏黨內支持,他想讓更多公民參與政府管理的願望遭受了挫折。後期他轉而反對在代議民主制度中加強公民參與的意見。不過對新實施的全民醫療保健制度,以及地方發展規劃,特魯多都很積極地推行。因為兩項都有利於社會公正。
1971年,這位單身總理和溫哥華名流瑪格麗特·辛科萊舉行了婚禮。新娘只有22歲,年齡不到特魯多的一半。婚後他們有了三個孩子。1977年他們分了居,當時廣為報導。
1972年的大選中,特魯多的自由黨贏得了一個少數黨政府,需要與新民主黨聯合執政。這一屆政府的政策因此變得左傾,典型之舉包括成立了國營的加拿大石油公司。
1974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對特魯多政府的不信任動議,政府被迫解散並且舉行大選。特魯多領導的自由黨贏得了議會的多數席位,重新取得執政地位。他隨後引入了工資和價格控制,這一政策導致財政部長的辭職。經濟惡化,政府債台高築,公眾對特魯多的自負日益厭惡,他的支持率不斷下降。儘管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1979年再次宣布進行大選。
十月危機
特魯多是魁北克獨立運動的堅定反對者,當瑞內·勒維斯克的魁北克人黨在魁北克上台後,特魯多和這位省長頗有衝突。
外交政策
特魯多希望加拿大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同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如古巴的菲德爾·卡斯楚、美國的吉米·卡特等都有良好的私人關係。1970年,他領導的加拿大政府也早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1973年他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是1949年後較早訪問北京的西方領導人。特魯多禁止中華民國代表隊參加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即使代表隊已抵達蒙特婁。1970年代早期,特魯多政府開始檢討加拿大的國防和外交政策,甚至考慮退出北約組織。雖然加拿大最後還是留在了北約,但在隨後的幾年裡,政府開始縮減軍隊規模。
特魯多也想讓加拿大同美國保持一定距離。他要求外國投資審查機構能夠禁止掉一些外資投入,並試圖增進和歐洲的貿易關係。他和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關係極為糟糕。尼克森認為特魯多有精英式的勢利架子,政策又偏向社會主義,所以很討厭他。在白宮錄音帶中,他稱加拿大總理為“那個傻×特魯多”。後來記者問特魯多聽了這話有何感想,特魯多說“有比他好的人拿比這更難聽的話罵過我。”尼克森下台後,在他的回憶錄《領導人》(Leaders)中,對特魯多的評價頗高,與周恩來、戴高樂等並列。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特魯多訪問了北約和華約組織很多國家。他希望雙方能達成一項削減核武器的協定,和平共處。他的努力為他贏得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章,但也惹惱了美國的隆納·雷根政府。有些觀察家批評他的行為不現實,因為當時的華約國家不可能有獨立於蘇聯的外交政策,遊說他們毫無用處。
競選總統
1979年,喬·克拉克領導的進步保守黨擊敗了特魯多的自由黨政府。保守黨以少數派組閣。特魯多本打算辭去自由黨領袖的職位,但尚未等到自由黨開會重新選舉領袖,下院通過了對克拉克政府的不信任案。特魯多被要求繼續領導自由黨參加新的大選。
1980年2月,自由黨獲得多數席位,特魯多擊敗克拉克再次執政。
在第二個任期剛開始,特魯多就碰到了魁北克省進行關於主權問題的公民投票,這次公投未獲通過。
特魯多成功地將加拿大憲法從英國議會迎回了加拿大,並在憲法中又加上了《自由和權利憲章》。這是他在加拿大史上的最大功績,因為這標誌著加拿大終於成為具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魁北克拒絕新憲法,給後來的聯邦和魁北克省之間的關係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1984年2月29日,特魯多在一次“雪中漫步”後,宣布辭去總理職位,結束了他長達16年的執政生涯。
隱退生活
逝世
與特魯多飽受爭議的政策不同的是,他那朝氣蓬勃的個人魅力在加拿大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作為個人,他得到了包括政治對手的尊敬。當2000年他去世的時候,很多加拿大人排長隊向他的遺體告別。當他的靈柩從渥太華運送到蒙特婁的時候,民眾自發的沿著鐵路線為他送別。古巴總統卡斯楚和美國前總統卡特等國際人士參加了他的葬禮。
個人榮譽
1983-1984年,獲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
2003年8月21日,蒙特婁-多瓦爾國際機場被命名為皮埃爾·特魯多國際機場。
2004年,在加拿大廣播公司的電視系列節目《最偉大的加拿大人》觀眾投票中,特魯多名列第三。
2005年,卑詩省政府宣布將境內的一座山峰命名為皮埃爾·特魯多峰。
政治遺產
另外,在十月危機中,特魯多實施戒嚴的措施被一些魁北克人看作是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把他同他的繼任,保守黨的布萊恩·馬爾羅尼比較的時候,人們對他的好感日增。
還有人認為他當政期間加拿大經濟表現不佳,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據高不下。1968年他就任時加拿大的債務是180億元,1984年卸任時為2000億——增加了11倍。但這似乎是當時西方國家的通病,在他下台後情況也持續了一段時間,所以特魯多對此應付的責任尚可商榷。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任內加拿大的社會發展指數和生活質量一直居世界前列。
特魯多留下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政治遺產是1982年《加拿大憲法》。憲法中的《權利和自由憲章》也對國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憲法保證民權和自由的條款深受加拿大人的尊重。憲法在保護原住民、婦女、同性戀和少數族裔免受社會歧視中起了很大作用。為了不與此憲章衝突,很多聯邦和省的法律條例被改寫,還有很多法令被廢止。例如,加拿大最高法院1993年廢除了墮胎限制,2003年又廢止了關於同性婚姻的限制。
關於《權利和自由憲章》,也存在很多爭議。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權利和自由憲章》不可套用於習慣法的審判中。為了規避這個憲章,它所附屬的豁免款項也常常被引用。
爭議評價
特魯多對於魁北克省的貢獻也是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