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中學堂

皖江中學堂

皖江中學堂藏身山中 從安徽師範大學老校區西門進去,沿著大赭山往上爬,走過一路的綠樹蒼蒼,快到山頂的時候,會看到一座老建築,外牆爬滿了藤蔓植物,兩棵大樹像衛士一樣守在拱形院門外。這座老建築就是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輝一頁的皖江中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江中學堂
  • 所屬地區:蕪湖
  • 相關:辛亥革命史
  • 特點:依山而建,磚木結構
學堂簡介,學堂發展過程,歷史意義,

學堂簡介

留存至今的皖江中學堂的教室留存至今的皖江中學堂的教室
皖江中學堂依山而建,磚木結構,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根據蕪湖當地資料記載,皖江中學堂總長60餘米,寬9米,門前有20級花崗岩麻石台階。院牆外側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兩塊大理石銘牌,其中一塊上面寫著“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皖江中學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皖江中學堂的前身是始建於乾隆三十年的中江書院,這是蕪湖最早的書院。1903年,幾經變動的中江學院遷至現在的地址,易名為“皖江中學堂”,開蕪湖官辦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學堂發展過程

這裡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復1905年擔任皖江中學堂的監督(校長),陳獨秀、陶成章、蘇曼殊等曾在此任教,從事反清革命運動。1905年,劉師培所在的《警鐘日報》因罵了德國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在上海呆不下去的劉師培從浙江轉到蕪湖,先後在皖江中學堂、安徽公學任教,同時秘密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後,皖江中學堂一度停辦,1912年7月復校時,易名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此後又陸續更名為省立第五中學、省立蕪湖初級中學、蕪湖一中等。
皖江中學堂跨越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時期,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緊密相關,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皖江中學堂依山而建,磚木結構,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根據蕪湖當地資料記載,皖江中學堂總長60餘米,寬9米,門前有20級花崗岩麻石台階。院牆外側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兩塊大理石銘牌,其中一塊上面寫著“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皖江中學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穿過一個昏暗的通道,通道兩邊還堆著柴火,根據資料記載,通道兩邊的房屋就是當年皖江中學堂的辦公室。走出通道,記者看到五間房屋,這就是當年學堂的教室。這些房屋的外牆已經斑駁不堪,藤蔓植物也爬上了屋頂。
蕪湖市委黨校姚永森教授告訴記者,皖江中學堂的前身是始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中江書院,這是蕪湖最早的書院。1903年,幾經變動的中江學院遷至現在的地址,易名為“皖江中學堂”,開蕪湖官辦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歷史意義

如今我們再去探訪這所學堂的舊址,是因為這裡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復1905年擔任皖江中學堂的監督(校長),陳獨秀、陶成章、蘇曼殊等曾在此任教,從事反清革命運動。1906年,同盟會長江中下游支部長張伯純擔任學校監督。
1905年,劉師培所在的《警鐘日報》因罵了德國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在上海呆不下去的劉師培從浙江轉到蕪湖,先後在皖江中學堂、安徽公學任教,同時秘密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後,皖江中學堂一度停辦,1912年7月復校時,易名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此後又陸續更名為省立第五中學、省立蕪湖初級中學、安徽省立第七中學。
皖江中學堂
在省立五中時期,著名教育家劉希平曾在這裡擔任校長,惲代英、蔣光慈等人都曾在這裡從事教學和革命活動。省立五中曾經聯合多所學校師生,支持北京學生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籤字,也曾經大力支持王稼祥領導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50年,這裡更名為蕪湖市第一中學,不久遷至蕪湖張家山。
當記者請姚永森教授推薦蕪湖的辛亥革命地標時,他毫不猶豫地將皖江中學堂放在了第一位,“皖江中學堂跨越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時期,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緊密相關,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