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七章。第一章回溯歷代中央機構刊刻書籍的傳統,辨析了明代司禮監經廠刻書與武英殿修書處的淵源,同時從清初的政治文化環境的角度考察武英殿修書處得以設立的歷史背景。第二章考察武英殿修書處成立的時間、地點,與
武英殿造辦處的關係等問題,對其發展歷程進行分期,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武英殿修書處在各個時期(創始期、鼎盛期、式微期和衰亡期)制度發展和刊印殿本的成績。第三章探討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職官系統和人員設定,同時梳理武英殿刻字匠、刷印匠、裝裱匠等各類匠役的來源、數量及獎懲。第四章結合武英殿修書處檔案,深入探究武英殿修書處的日常運作機制,包括經費開支、物料採辦,與內務府、修書各館、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的協調合作關係。第五章考述武英殿修書處的刊印與校勘活動,重點釐清了武英殿聚珍館和武英殿聚珍版書的相關問題,對聚珍版25萬餘個木活字的去向進行查考。第六章總結了殿本的版刻、用紙等基本特徵,利用文獻檔案糾正已有殿本著錄的訛誤之處。第七章爬梳了殿本的流通過程,考察殿本進呈、頒發、陳設、售賣的全過程,著重考辨了回繳和售賣兩個重要環節。最後在系統總結的基礎上,探討武英殿修書處的性質、成就及局限等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武英殿修書處設立的背景與淵源 第二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成立與發展脈絡 第三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與人員管理 第四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日常運作機制 | 第五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刊印與校勘活動 第六章 武英殿修書處刊印殿本特徵與著錄訂誤 第七章 武英殿修書處刊印殿本的流通 總結與思考 |
創作背景
武英殿修書處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設立,並於1912年隨清王朝覆亡而消失的皇家出版機構,運轉前後歷經九朝,延續了233年。武英殿修書處最初隸屬於武英殿造辦處,其後逐漸獨立出來,直接隸屬於總管內務府,下設監造處、校刊翰林處和御書處,專門從事內府書籍的刊印、校勘和裝潢等工作。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重要的“皇家出版社”,系統全面地釐清其歷史源流、發展歷程、制度運作、後勤保障等細節問題,對於中國出版史、藏書史、文化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當代圖書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基於此,《皇權與教化:清代武英殿修書處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確證了武英殿修書處的設立時間。關於武英殿修書處成立時間,學界有較大分歧。作者爬梳相關文獻,確證武英殿修書處設立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其與同年成立的武英殿造辦處屬於上下級隸屬關係,二者名稱接近,但並非同一機構。同時,作者通過新發掘的滿文檔案,證明雍正七年鑄給“武英殿修書處圖記”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方便內府旗人辦事出入方便而鑄造一批衙門圖章,從而否定了雍正七年鑄給“武英殿修書處圖記”等同於武英殿修書處彼時正式成立的通常看法。
該書明確了武英殿修書處發展歷程分期。作者結合武英殿修書處制度發展和刊刻殿本數量兩項因素,將武英殿修書處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時期:康熙朝為武英殿修書處創始期,雍乾朝為鼎盛期,嘉道時期為式微期,鹹豐至宣統時期為衰亡期。四個時期各有鮮明的特點。作者認為,武英殿修書處的興衰與清王朝的歷史進程基本保持一致,康乾盛世時,武英殿修書處發展迅速,制度完備;而當清廷由盛轉衰時,武英殿修書處亦走向衰落,制度渙散,最後一起走向衰亡。
該書還原了武英殿修書處的經費收支和物料採辦細節。武英殿修書處的經費、物料來源主要依靠“奉天子之家事”的內務府,有穩定可靠的機制保障,這是武英殿修書處能夠取得輝煌成績的物質基礎。同時,該書還探討了武英殿修書處與內務府、修書各館、翰林院等機構的合作協調關係。武英殿修書處直接隸屬於總管內務府管轄,在人員選用、考核以及行取等方面由內務府負責。修書處與修書各館的關係更為密切。修書各館負責書籍的編纂和校對,編竣後往往交由修書處進行刊刻、裝潢,彼此行文往來非常頻繁,互有分工與合作。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皇權與教化:清代武英殿修書處研究》原型為項旋的博士論文,該論文獲2019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立項。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項旋,福建龍巖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後。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2010—2017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先後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書籍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