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分布:在中國,留居新疆西部,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
體型:體長約30厘米。喙為臘黃色,眼周有一金色圈;通體為烏黑色,除無鼻羽和翅上無白斑外,外形酷似八哥,但較八哥略大。雌鳥較雄鳥略小,雄鳥極善鳴囀。
分布:世界性分布,我國多見於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為極常見的留鳥,另外在西北和華北也有少量分布。
習性:平時棲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賓士,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
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籽(食後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繁殖:3—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距地面約3米,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巢5卵,呈淺綠色而滿布粗細不勻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紋。
生活習性
於地面取食,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棲息於林地、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跑,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
叫聲,歌聲嘹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
找到蠕蟲後,烏鶇會小幅度跳起,落下時急速啄食。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北非、印度至中國;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狀況:常見於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亞種maximus為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的留鳥;sowerbyi於四川中部;intermedia於西北部(天山、喀什、羅布泊及柴達木盆地);mandarinus為留鳥於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及東南等地,部分鳥在海南島越冬。
烏鶇是四川乃至中國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的常駐居民,分布廣,數量多,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單獨或者三五成群在地面賓士覓食。跟
麻雀、
喜鵲、
烏鴉一樣,烏鶇也屬於適應性強不甚懼人遍及全世界的鳥。“給一點陽光就燦爛”,城市村莊有樹木(它在喬木上築巢生兒育女)、有原始植被的地面(水泥地面就不會有蟲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烏鶇。在城市有高大樹木的庭院中不難見到烏鶇的巢,但是它比喜鵲謹慎,通常是將巢隱蔽在樹幹間的平台中,從來不去張揚自己的“建築傑作”。
形態特徵
黑鶇體長約28厘米。雄鳥的嘴黃色。虹膜褐色。上體、兩翼及尾均黑色;下體黑褐,頦部綴以棕褐色羽緣,喉部亦微有此色渲染。腳近黑色。雌鳥嘴有時有褐端。背部較淺淡;頦和喉均淡栗褐色,雜似黑褐色縱紋;下體餘部亦黑褐色,但稍沾栗色。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在地面賓士覓食。食物主要為昆蟲的幼蟲,如毛蟲、孑孓,蠅蛆、蚯蚓等,亦吃野果及雜草的種子。分布華南大陸及海南島。
飼養方法
1、鳥的選擇 百舌鳥為我國南方喜歡飼養的歌鳥。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常因過度撞籠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鳥人工餵養。雌性成鳥與雄鳥稍不同,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頦和喉淺栗褐色,綴以暗紋;下體餘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鳥雌雄較難區分,一般認為雄性幼鳥初級飛羽有明顯金屬光澤雌性幼鳥無此光澤或不明顯。
2、籠的特點 飼養烏鶇用八哥籠為宜,也可用畫眉籠,或自製類似大小、亮底、條間距2厘米的竹籠。
3、飼料和餵法 掏到烏鶇雛鳥,一般餵豆製品(如白豆腐乾或白豆腐皮),切成適口小塊用竹籤挑著餵;最好再加新鮮肉沫拌粉料(如點額粉、雛雞料搓的20%的熟雞蛋黃等)調成稠粥狀,用竹蓖挑著餵。成年烏鶇以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為常備飼料,每天餵一食抹(食缸)軟料(肉沫+熟雞蛋+水果沫+菜沫+昆蟲),兩小時內吃完為度。
4、管理和調教 大約10月份,幼烏鶇已換成鳥羽衣,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
日常管理的重點是食水的衛生,籠子和用具的清潔。夏季每天水浴一次,冬季設法提高室溫,保證每周水浴一次。換羽期飼料中一定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否則常會因脫不下羽毛而難以過冬。
古今評價
從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烏鶇一直被當做與八哥一樣的寵物鳥為人們籠養。後來此風漸微,目前在我國的一些鳥市仍能見到有烏鶇出售,希望大家起來堅決抵制!另外,由於烏鶇體型較大,一度是被獵的主要鳥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鳥在野外已經極少見。國家嚴格進行槍枝管理後,目前烏鶇的數量已經恢復到自然的水平上。烏鶇是最常見的前六種留鳥之一,其它五種是灰喜鵲、麻雀、白頭鵯、八哥、大山雀。
現錄古人盛讚烏鶇的詩若干如下:
“望簧百瞬音韻多,舌端萬變乘春輝,黃鵬吞聲燕無語,索莫無言高下飛。”(唐·劉禹錫《百舌吟》)
“上蘭門外草垂瑩,末央宮中花里棲。亦有相隨過御苑,不知若個向金堤?入春解作乾般語,拂曙能先百鳥啼。萬戶乾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鳴雞。”(唐·王維《聽百鶇》)
“百舌來何處,重重只報春。知音兼眾語,整翻豈多身。花密藏難見,枝高聽轉新。過時如發口,君側有讒人。”(唐·杜甫,因受《易·通封驗》“仲夏之月,反舌無聲;反舌有聲,佞人在側”啟發所作的詩,大意是說烏鶇是一種能辯忠奸的鳥。)
“眾禽乘春喉吻生,滿林無限啼新晴。就中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眾鳥聲。”(宋·文同《詠百舌》)
相關連結
“百舌鳥”迷途
1965年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正在進行。美國人的飛機不斷地被擊落,越南人的預警雷達網日夜地盯著美國飛機,使美國人傷透腦筋。
很快美國人就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雷達的飛彈,取名為“百舌鳥”。一旦發現雷達電波,“百舌鳥”就會自動追蹤電波進行攻擊,這給雷達兵帶來很大威脅。
後來雷達兵有一次受到美國飛機攻擊時,他突然提前關機,而且把天線使勁一甩,“百舌鳥”突然找不到目標,飛彈就飛離雷達站在山谷里炸開了。這一偶然發現,雷達兵們非常驚喜,馬上進行總結分析。發現飛機在使用這種飛彈時,要盤旋找目標,而且要捕住電波,對準目標才能攻擊,有一定的空隙時間,雷達兵操縱得好,就可以把“百舌鳥”引開,叫它飛到雷達站之外的地方去。
這一經驗立即在雷達兵中推廣,果然使美國許多“百舌鳥”撲了空。
科學發達的美國決不甘心如此,他們也在分析總結經驗,專門研究如何對付這種雷達突然關機失去電波的情況。美國雷達專家們,很快研製成一種“記憶”線路。在飛彈飛向雷達目標的時候,雷達突然關機,失去電波,“百舌鳥”飛彈仍然有“記憶”留線上路中,還會朝雷達目標而去,不會改變方向。
這一下對雷達兵又構成了威脅,採用過去的老辦法不靈了,許多雷達站被“百舌鳥”摧毀。
難道就沒有辦法對付這種“記憶”電路了嗎?真的“百舌鳥”成了雷達的剋星?
經過分析,雷達兵們認為“百舌鳥”雖然裝有“記憶”電路,但仍然有個不可分辨目標的角度範圍,在這一範圍內仍然有可能把“百舌鳥”引向誤區,使飛彈偏離目標。根據這種可能性,他們研究出多部雷達順序關機,或者用干擾機製造假雷達波,兩部雷達功率不等,則飛彈向兩者能量的中心地帶攻擊,只要雷達在殺傷半徑之外,即可保證安全。有次三架敵機對雷達站進行攻擊,施放三枚“百舌鳥”,結果採用上述多部雷達順序突然關機的辦法,“百舌鳥”都受騙上當,飛向了誤區,雷達站安全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