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是一部研究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書。展現出這一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苦樂悲歡,以現代的中國社會作為參照系,提出一些無聲詰問。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書。作者在書中搜尋、發掘、揭示、陳列了20世紀中曾經存在過的一些生活實景,展現出這一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苦樂悲歡,以及他們在這個泱泱大國中的定位,並且以現代的中國社會作為參照系,提出一些無聲詰問,以供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學術史和文學史家,以及那些謀劃、制定、執行知識分子政府和分配製度的“為人謀”者們進行較研究之用。
全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北南兩大知識群體——北京教授群和上海出版家群、一般知識分子的經濟收入、金融貨幣狀況對知識分子生活的影響、著名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一般知識分子的薪俸和生活標準、大學教師的經濟收入、大學師生的衣食住行、上層知識分子的生活情趣、著名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青年作家的生活狀況;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等。

作品賞析

讀書人在古代被稱為“士”,在現代被稱為“知識分子”。其實,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並不完全等同於古代的士,而且,“士”的含義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商周時代,“士”多指武士,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又多指有學問的人,即“文士”,先秦諸子皆是文士。秦漢以後,士指的就是讀書人了。
從古至今,士或知識分子的謀生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模式,一是自謀職業,一是官家選派。古代的士多有政治抱負,他們把為開明的君主服務作為理想,他們總是為一定的政治服務,這個抱負就是做官。而那些沒有機會做官的,便開私塾教授學生,或者逸隱山林,成了隱士。
到了近代,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士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特別是一批年輕的士子出國留學,於是出現了一批批有著新的視野、觀念和知識的知識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士遂演變為近代知識分子,壯大、獨立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在職業結構上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多元局面,而且基本上是自由擇業。
由於士識字而且懂得一般勞動民眾所不知道的書本知識,因而自古以來,士的社會地位、生活需求都高於勞動民眾。比如《史記·孟嘗君列傳》所記載的孟嘗君的食客馮諼,一見吃得不好,便敲著劍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孟嘗君知道了,就給他做魚吃。一天,馮諼又唱道:“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孟嘗君就讓他出門坐車子。
到了近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需求更高於一般體力勞動者。他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講求飲食質量、營養;因為有許多社交活動,他要穿長衫,穿西裝;他不滿足於有個能遮風避雨的住室,還要有個書房、會客室等等。除了衣食住行這些物質生活,知識分子還要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他要買書,看電影,聽戲,逛公園,游名山大川,這些,既同他的職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又是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此外,他還要交朋友,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
作者通過展示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希望中國的知識分子能把該書當作一面鏡子,時常照照自己,從中得到某些啟迪和教益。書中所引用的材料都是絕對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包括從其他書籍、報刊資料中援引的第一手材料以及那些當事人、知情者們的日記、書信、回憶文字等。因此,書中所寫的內容雖讓現代的讀者難以置信,但它們又絕非是子虛烏有的小說家言,而是有事實可證的信史。讀者從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描述中,能夠更多地了解前輩知識分子有血有肉的一生。

作者簡介

馬嘶,原名馬守儀。河北丰南人。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保定地區文化局戲研室創作員,唐山地區《冀東文藝》副主編,《唐山文學》主編,唐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兼黨組書記、名譽主席。河北省作協主席團名譽委員。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蘆笛集》、《燕園師友記》,文藝理論批評集《紫騮齋文學論評》,紀實作品《勇敢者的伊甸園》、《負笈燕園》、《學人往事》,專著《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1937年中國知識界》、《一代宗師魏建功》等。論文《當代文學中的流派問題》、《談河北小說創作的現狀和前景》獲河北省第一、三屆文藝振興獎,《紫騮齋文學論評》獲華北地區首屆文藝理論一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