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主要是由惡疫霉引起的、發生在百合的病害,主要為害莖、葉、花、鱗片和球根。莖基部受害時病部出現水漬狀,呈褐色,腐爛,植株枯萎,倒折死亡。葉上初為水漬狀小斑,逐漸擴大成灰綠色病斑。花受害後呈軟腐。球莖上出現褐色水漬狀小斑擴大後腐爛並產生白色霉層。

百合疫病曾在中國上海發生,其他地方未見報導。兩種疫黴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多雨,排水不良,低洼潮濕的條件下,發病嚴重。

百合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採用高畦深溝種植,加強栽培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注意通風透氣,雨後及時排水,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避免連作;初發現病株,應及早挖除並集中深埋,對土壤進行消毒;發病初期,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合疫病
  • 外文名:Lily Phytophthora blight
  • 別名:百合腳腐病
  • 病原:惡疫霉、寄生疫霉
  • 為害作物:百合
  • 為害部位:莖、葉、花、鱗片和球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百合疫病病原為惡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 et Cohn) Schrot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無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無色,無隔膜,無分枝,其上著生1個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頂生,大小為(32~54)微米×(19~30)微米,有短梗,成熟後脫落,頂端具明顯乳突狀突起;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卵孢子球形,直徑為27~33.5微米。病菌生長溫度為10~32℃,溫度25C時生長最快;適應pH值為3.5~11.5的環境。
百合疫病
惡疫霉
此外,有資料顯示寄生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也為該病病原。

為害症狀

百合疫病可危害百合植株各個部位:
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組織遺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絲或卵孢子遇水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百合上萌發芽管,產生附著器和侵入絲穿透表皮進入寄主體內,遇高溫、高濕條件2~3天出現病斑,其上產生大量孢子囊,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

流行規律

氣溫為26~28℃時,天氣潮濕或多雨適宜發病。地勢低洼、栽培管理粗放或溫室栽培發生嚴重。6~8月為多發病期。栽培介質不同,發病率也有差別,上海園林科研所調查,經消毒的培養土植株發病率最低,為11.5%;栽培介質絡石為21%,木屑為22.5%,珍珠岩為37.5%。

防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