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兩金葉(百兩金葉)

百兩金葉(百兩金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兩金葉為紫金牛科植物百兩金的葉片。百兩金,葉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結花實後,背紫面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兩金葉
  • 來源:紫金牛科植物百兩金的葉片
  • 化學成份:莖、葉含紫金牛酸、岩白菜素
  • 性味:微鹹,涼
簡介,命名來源,植物形態,植物分布,採集,化學成分,化學鑑定,性味,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用藥忌宜,相關選方,炮製方法,用藥配伍,歸經,古籍考證,

簡介

【出處】《福建中草藥》《本草圖經
【拼音名】Bǎi Liǎnɡ Jīn Yè
【功能主治】《分類草藥性》:包損傷,塗諸瘡,通淋。
【摘錄】《*辭典
苗高二、三尺,有乾如木,凌冬不雕,初秋開花青碧色,結實如豆大,生青熟赤。根入藥,采無時。用之捶去心。河中出者,根赤色如蔓菁,莖細、青色,四月開碎黃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長及一寸,曬乾用。
百兩金葉
百兩金葉

命名來源

百兩金葉系地方中藥名.出自《福建中草藥》. 為紫金牛科植物百兩金的葉片,植物形態詳"百兩金"條。

植物形態

1.灌木,高1-2m。具匍匐根莖,直立莖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葉片膜質或近堅紙質,橢圓狀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長7-12cm,寬1.5-3cm,全緣或略波狀,具明顯的邊緣腺點,背面多少具細鱗片,無腺點或具極疏的腺點,側脈約8對,邊緣脈不明顯;葉柄長5-8mm。亞傘形花序,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通常無葉,長13-18cm者,則中部以上具葉2-3片;花長4-5mm,萼片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mm,多少具腺點,無毛;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mm,裡面多少被細微柔毛,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略短,花葯狹長圓狀披針形,背部無腺點或有;雌蕊與花瓣等長或略長,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5-6mm,鮮紅色,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時植株上部開花,下部果熟。
2.形態與百兩金相似,但植株較粗壯,葉長可達20-25cm,寬可達4-6cm,側生特殊花枝通常無葉。
3.形態與百兩金相似,但植物較矮小,高1m以下,葉狹長披針形,長12-21cm,寬1-2(-3.5)cm,側脈彎曲上升。

植物分布

生於山坡叢林間或岩石旁。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採集

全年可采,以秋冬季較好,采後洗淨鮮用或曬乾。
百兩金葉原生態百兩金葉原生態

化學成分

根含生物鹼、岩白菜素、紫金牛酸;莖、葉含紫金牛酸、岩白菜素。

化學鑑定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5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加少量活性炭脫色,濾過。取濾液1ml,加亞硝酸鈉少量與硫酸1ml,溫熱,放置後呈紅色。(檢查岩白菜素)

性味

苦辛,涼。
①《本草圖經》:"苦,平,無毒。"
②《分類草藥性》:"味澀。"
③《福建中草藥》:"微甘辛,涼。"

功用主治

功效介紹清熱,祛痰,利濕。治咽喉腫痛,肺病咳嗽,咯痰不暢,濕熱黃疸,腎炎水腫,痢疾,白濁,風濕骨痛,牙痛,睪丸腫痛。
①《本草圖經》:"治壅熱咽喉腫痛,含一寸許咽津。曬乾用,治風涎。"
②《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疼痛。清熱療瘡,利尿通淋。治瘡癰癤疽,小便澀痛。 清熱療瘡, 利尿通淋。治瘡癰癤疽,小便澀痛。"
③《天寶本草》:"治咽喉紅腫,火牙腫疼。"
④《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痢疾,白濁,睪丸腫大墜痛,禿瘡,疥癬。"
⑤江西《中草藥學》:"消腫,祛痰。"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克。外用:鮮品,30-60克,搗敷患處。 內服:煎湯,9-15克。外用:鮮品,30-60克,搗敷患處。

用藥忌宜

濕熱中阻者慎用。

相關選方

①治喉蛾(扁桃體炎):一鮮百兩全根一兩,水煎服;或鮮百兩金根一兩水煎加醋少許,漱喉或頻頻咽下。二乾百兩金根或葉,放新瓦上焙乾為末,吹喉,一日數次。(《福建中草藥》)
②治喉頭潰爛:百兩金根三錢,水煎,用豬肝湯兌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肺病咳嗽,痰出不暢:百兩金根五錢,燉豬肺服。(江西《中草藥學》)
④治濕熱黃疸,白濁:鮮百兩金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痢疾:鮮百兩金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胃氣痛:百兩金根三錢,研末,開水沖服,每日二至三次。
⑦治腎炎水腫:鮮百兩金根一兩,童子雞一隻(去頭、足、翼、內臟),水燉,食雞服湯。
⑧治陳舊性腰痛:百兩金根三錢,雪見草五錢,水煎,甜酒調服。
⑨治齒痛:百兩金根五錢,水煎,頻頻含咽。(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⑩治睪丸腫大墜痛:百兩金根一至二兩,荔枝核十四枚,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⑾治禿瘡,疥癬:乾百兩金根皮為末,調茶油抹患處;或加水濃煎,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炮製方法

1、淨制:除去雜質,洗淨。
2、切制:稍潤,切片,晾乾。

用藥配伍

1、獨活為之佐。二藥相配,祛風濕,止痛,寒熱兼治,用於風濕痹痛。
2、配茵陳蒿,清熱利濕,可用於濕熱黃疸。
3、配黃柏,用於濕熱瀉痢。二藥相輔相成,使清熱利濕,止痢之功大增。
4、配桔梗,開宣肺氣,祛痰,用於肺病咳嗽,咯痰不爽,無論寒痰、熱痰均可套用,尤適用於偏於濕熱蘊肺之咳嗽咯痰。
5、配茯苓,利水滲透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及停飲等水濕證。

歸經

入肝、心二經 入肝、心二經
百兩金葉(百兩金葉)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圖經》:“百兩金,葉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結花實後,背紫面青。苗高二、三尺,有乾如木,凌冬不雕,初秋開花青碧色,結實如豆大,生青熟赤。根入藥,采無時。用之捶去心。河中出者,根赤色如蔓菁,莖細、青色,四月開碎黃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長及一寸,曬乾用。”
《本草圖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