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塔,亦名接龍塔。
清康熙三十五(公元1696年)縣丞周燮擴建城牆,在山上挖出大量白骨,為慰亡靈,他命人在東邊山頭挖一巨穴,將白骨葬人,又在上面築起了一座磚石塔。給塔取個什麼名字呢?有的人說:“乾脆叫作白骨塔。”幾個士紳覺得不妥,認為自古以來無此怪僻可怖的塔名。請來題寫塔額的人見塔名未定,只寫下一個“塔”字便走掉了,所以,塔額上至今只有一個“塔”字,而無塔名,不過,人們習慣稱它為“白骨塔”。
離塔不遠的平地上曾建有一座小庵堂,名叫“白骨庵”,不久就倒掉了,再沒有恢復。抗日戰爭期間,此地為衡州保衛戰的主守陣地,日軍用飛機、大炮對這裡進行狂轟濫炸,距塔僅二百餘米的回雁峰被變成了一片焦土,而白骨塔卻奇蹟般地只負了幾處輕傷。解放後,市博物館對它進行了修補。現節假日亦有人來此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