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叢竹圖》是南宋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繪小竹數竿,清翠欲滴,兩隻山雀棲於枝頭,一隻低頭俯視,一隻眺望前方。竹用雙鉤填彩,筆墨縝密嚴謹,色調沉著。山雀用淡彩層層暈染,再以尖毫細筆繪出絨羽,刻畫準確,富有質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頭叢竹圖
- 創作年代:南宋
- 規格:縱25.4cm,橫28.9cm
- 幅式:紈扇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
畫作內容
圖繪白頭翁鳥兩隻,棲於叢竹之中。圖中的叢竹,自竹篁中長出的幾枝落葉的老枝,畫幅左上方伸展,這就打破了左面景物過於稀疏的格局。左側的老枝,竹葉開始枯黃,在幾處竹葉根部略見積雪,分明是初冬時節。兩隻鳥佇立於一根枝權上,上者低頭梳理羽毛,長尾下垂;下者凝視前方,姿態逼肖。
本幅無款。鈐鑑藏印“佟氏家藏”。
創作背景
此圖過去一直被認為代表了唐代李思訓畫派的風格,後經傅熹年考證,認為其時代上限不超越南宋中期,而且很可能出自既不了解唐代宮苑之制、也未親見宋代宮苑貴邸的臨安以外地區的民間畫家之手。
藝術鑑賞
此圖畫竹先以濃墨細筆勾出枝葉,再以淡色漬染,染色時從尖到根逐漸加深,葉根部留白作雪。筆墨嚴謹,色調沉著。設色除了竹葉較重的青綠,其他部分用色都很清淡,做到工而不板,麗而不俗。兩隻白頭翁先用筆層層暈染,然後用尖毫細筆畫出它們身上的絨羽,這樣刻畫出豐滿可愛的白頭翁形象,與竹枝、竹葉的勁利畫法不同,而柔軟蓬鬆的翎羽與剛直勁挺的竹枝、竹葉,形成藝術效果的對比。足見作者在此圖上施以多種手法而得到的藝術效果甚佳。這是作者對自然界的花鳥進行認真觀察、勇於摸索、不斷實踐創作的結果。
畫面上,兩隻白頭翁立在竹枝之間.一隻平視前方,另一隻低著頭,用喙梳理羽毛,動作顯得十分傳神。竹子採用雙鉤填彩畫法,尤是竹葉似劍鋒不銳利。在著布局上,色調構圖縝密。
《白頭叢竹圖》在用線上,竹的線條勾勒堅挺勁利,用筆頓挫提按有力,葉的勾勒顯出飄逸、靈動,枝的用線則穩健,葉與枝在統一中求變化。白頭翁身上的絨羽則用尖毫細筆勾出,與竹一柔一剛形成強烈的張力,既表明了兩者形態、質感上的不同,也強化了內在的衝突:環境嚴寒、凜冽而白頭翁的溫柔可愛。凌寒不屈的寓意需要相應的筆法和設色與之相稱。白頭翁作為主體以黑、白、灰為主,既樸素大方,又對比強烈地鎮住畫面。在中國傳統色彩學中,黑與白是所有色彩中的極色,它們在這幅畫中被賦予特殊的關注。襯景的竹子先染墨後施色,顯出了色調的沉著,竹葉穩沉的綠與古銅色絹底既有反差,又有參差的層次,構成和諧的統一。葉尖、葉背以及次要的竹枝淡淡施以攤墨,進一步融合了絹與竹在色彩與空間上的聯繫。通幅調子淡雅、樸素、沉著,既是客觀的寫照而又融人主觀的情趣,體現了工筆花鳥畫形式所特有的設色的法度:主輔必明,傅染必漸,洪托必勻,雅俗必分,層層值染,使得墨與色和諧相融。這一切不僅增加了色彩的厚度,而且也使畫面顯得細膩而豐富。這種微妙屯自然、柔和的變化及空間控制之精妙,是意筆花鳥畫難以企及的。在構圖上,靜態的白頭翁棲於主位,理羽的白頭翁處於輔位,一靜一動主次的安排,既莫定畫面“靜”的基調又使畫面有“動”的生氣。襯景中最醒目的竹乾從畫面中下部向左中下方斜長出畫外,白頭翁站立的竹枝伸向右中上方,與右斜帶葉小枝形成右上方與中下部的連勢,加之竹葉橫生長勢,與白頭翁站立的竹枝同長於一個竹節點,但長勢相反且與止於畫面的輔枝一起,形成多層次的、非十字形的交叉,既豐富又統一,與衝出畫外的竹乾長勢一同把人的聯想引到畫外無限的空間。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敬仕:畫家以不同的手法,表現了不同對象的質感和精神氣質,使白頭翁與勁利的竹枝、葉片形成剛柔對比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