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美洲鳶

白領美洲鳶

白領美洲鳶(學名:Leptodon forbesi)為鷹科蜂鷹亞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型較小,體長約50厘米,體重550-580克。頭後及枕部羽毛狹長,形成短羽冠,常明顯露出。體羽藍灰色,下體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林地邊緣的高空中活動。該鳥飆升時翅膀形成一個“V”形。

這種鳶通常靜靜地棲息在密林中的樹叢和檐篷下,很難見到,但在覓食是可以看到。以多種小型動物和昆蟲為食,尤喜食蜂類。分布於巴西東部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領美洲鳶是巴西東北部的特有物種,體長50厘米,體重550-580克。體型較小,頭後及枕部羽毛狹長,形成短羽冠,常明顯露出。頂蓋灰白色,頸部兩側,肩胛骨頂點,飛羽發白,尾巴上有醒目的白色寬頻,有些個體尾巴上具兩道黑邊。頭部的上半部分有白色和灰色兩種形態,頸部有一道白色的領圈。雌雄都有這樣的項鍊。差異在肩羽上,雌鳥有一條,幼鳥有兩條,而雄鳥是三條深色肩羽,在翼前緣。白領美洲鳶的黑色肩羽與腹側羽翼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度。在天空中,初級飛羽和頸部及下體的白色羽毛與灰色的雙翼其顏色差別很清晰。
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雌鳥顯著大於雄鳥。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

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出現在低地比較少,主要集中在成熟的中海拔森林植被和沿森林邊緣,也在高海拔沼澤森林,乾燥森林棲息,經常在水源附近狩獵。
主要吃小型蛇類、蜥蜴、蛙、小型哺乳動物、鼠類、鳥、鳥卵和幼鳥等動物性食物。尤其是黃蜂和螞蟻,通常在飛行中捕食,能追捕雀類等小鳥。在空中飛行移動速度很慢,這些鳶通常悄悄地棲息在檐篷和樹葉叢中,很少外露自己的肢體,一般很難察覺。但在清晨或傍晚會發現它們單獨或成對飛行覓食。
猛禽不能像食肉獸類那樣,將抓到的獵物的肉和內臟等吃掉,而將不能吃的毛、骨等棄之一旁。它們的爪和喙雖然鋒利,卻不便於拔毛撕羽、剔骨取肉,只能連骨帶肉,草草吞咽,或者乾脆囫圇吞食,將毛、骨、肉等一鼓腦兒吞進胃裡,但猛禽的胃卻並沒有消化這些羽、毛、骨的能力。由於它們腸道狹窄,也不能把這些尚未消化的東西排泄出去,而只能把這些渣滓集成塊狀,形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再吐出去。猛禽的食丸一般呈橢圓、棍棒、半球等形狀,顏色有褐黑、灰黑、灰黃色等,食丸的大小與不同種類的猛禽的體形大小基本一致。食丸一般外表光滑,裡面粗糙,外緊內松。一般猛禽在進食後8-24小時吐出食丸,大型的猛禽如金雕等,食飽後最長可在5天以後才吐出食丸。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東北部,直到2012年,才從伯南布哥知道,重新發現在阿拉戈斯(約10°30'S,36°W)。
白領美洲鳶分布圖白領美洲鳶分布圖

繁殖方式

築巢於高大喬木的分叉和頂端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鳥巢是一個淺杯狀,中間稍微下凹,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每窩產1-2枚,這些卵白色有褐色斑點,平均大小為53.1 x41.5毫米。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旋,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加以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常見,只分布於在阿拉戈斯和伯南布哥州的雨林,範圍很小。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瀕危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