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初名《太史公書》,司馬遷(前145~約前90年)撰,全書130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總計五十二萬餘字。記事上起五帝,下迄漢武帝中期,長達三千年之久。《史記》系中國紀傳體正史開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史記》的第[一]冊。 《史記》由張傳璽等主持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白話精華二十四史:史記1
- 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ISBN:9787510603815
- 作者:司馬遷 張傳璽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清以前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圖書,讀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來;用之,可以經緯天地,縱橫捭闔;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書香有繼,蓬蓽增輝。但二十四史對於現代人來說,又有著不可迴避的問題:一是讀不懂,二是讀不完,三是買不起。張傳璽教授主持主編的《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史記》的第[一]冊。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史記》的第[一]冊。
作者簡介
作者:(漢)司馬遷 編者:張傳璽 譯者:陳秉才
圖書目錄
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卷五 秦本紀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卷五 秦本紀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文摘
黃帝生二十五子,獨立建姓的有十四子。
黃帝居住軒轅丘,娶西陵氏之女,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妻,
生二子,二子都成了天下的君主。長子玄囂,即青陽,下封為江國諸侯;
次子昌意,下封為若水諸侯。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陽。高陽
德行高尚。黃帝去世後,葬在橋山。他的孫子,昌意之子高陽繼位,這就
是顓頊帝。
顓項帝,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他鎮靜沉謀有遠慮,通達明理;善於
教民種植五穀,圈養牲畜,開發土地,辦事順應季節效法自然,敬奉鬼神
並制訂禮儀,教育民眾,陶冶民氣,沐浴齋戒、祭祀天地神祗。他北上幽
陵,南下交陸,西至流沙,東進蟠木。各類動物、植物,四處山嶽河湖之
神,凡日月所照耀之處,無不服從歸順他。
帝顓頊生子名窮蟬。顓頊去世,玄囂之孫高辛登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黃帝之曾孫。高辛之父嶠極,嬌極之父玄囂,玄囂之父就
是黃帝。玄囂、嬌極不曾稱帝,至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顓頊之侄。
高辛生來神異,能說出自己的名字。他遍施恩德,廣利民眾,不為自
己謀利。聰明辨析,以知遠方;精於觀察,以知精微。順從天意,掌握民
眾之需。仁愛有威,寬厚信義,潔身自好,天下歸服。他收穫土地的物產
而節約使用;撫慰教育民眾而順應時勢加以利導。制訂曆法推算日月星辰
運行、季節的變化,明了鬼神從而恭敬事奉。高辛神態莊重,德行高尚;
行事合於時宜,衣著平凡。他的恩德似水灌大地,公正不偏遍天下而無遺
。所以,凡日月照耀、風雨施及之處,無不歸順。
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又娶姬訾氏之女,生摯。帝嚳逝世,
長子摯繼位。摯即帝位,不善治國,由其弟放勛接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勛。他如天一般仁愛,像神一般聰慧;靠近他,如太陽一
樣溫暖;遠望他,如白雲一樣高潔;富裕而不驕橫,高貴而不跋扈。他頭
戴黃帽,身穿黃服,乘坐白馬紅車。他保持高尚品德,團結親近九族;九
族和睦,又使百官熟知職守;百官恪盡本職,四方諸侯便能和睦合作。
堯然後命羲氏、和氏,恭順天意,觀察日月星辰運行以制訂曆法,謹
慎地教民不誤農時。他分別任命:羲仲居郁夷的暘谷,恭迎日出,有序農
耕。據春分黃昏中天鳥星出現,確定仲春季節。這個季節,人們分散勞作
幹活,鳥獸交尾育子。又命羲叔居住南交這個地方,有序安排夏天的農活
,據夏至黃昏中天大火的出現,確定仲夏季節。這時,人們生活安逸快樂
,鳥獸換上了稀疏的新毛。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送落日,管理監督
秋收,秋分之夜,晝夜革分,據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確定仲秋季節。
這時民眾歡樂,鳥獸的羽毛長齊。再命叔和居住北方的幽都,抓緊安排好
過冬事宜。據冬至黃昏昴星的出現,確定仲冬季節。此時民眾穿冬裝,進
屋避寒,鳥獸都長出細密軟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校正四季時
令。帝堯還向百官公示,各種事都要按時辦好。
帝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放齊說:“長子丹朱明達聰慧。
”堯說:“唉,他不講道理,無德,好爭,不能任用。”堯又問百官:“
還有誰可以?”謹兜說:“共工廣聚民眾,遍施眾事,可以一用。”堯說
:“共工善於巧辯言辭,辦事無能;外表貌似恭敬,內心卻連上天都敢怠
慢,不可任用。”堯帝又問:“唉,四岳長老,洪水滔滔,洶湧浩蕩,包
圍了山嶺,淹過了高地,眾人都憂心忡忡,哪個有能力治水?”大家都說
鯀行。堯說:“鯀違背教化命令,傷害人類,不能任用。”四岳長老說:
“他的才能很突出,不妨試一試!要是真的不行就算了。”堯便聽從四岳
,任用鯀。鯀治水九年,治水沒有絲毫成就。P2-3
黃帝居住軒轅丘,娶西陵氏之女,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妻,
生二子,二子都成了天下的君主。長子玄囂,即青陽,下封為江國諸侯;
次子昌意,下封為若水諸侯。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陽。高陽
德行高尚。黃帝去世後,葬在橋山。他的孫子,昌意之子高陽繼位,這就
是顓頊帝。
顓項帝,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他鎮靜沉謀有遠慮,通達明理;善於
教民種植五穀,圈養牲畜,開發土地,辦事順應季節效法自然,敬奉鬼神
並制訂禮儀,教育民眾,陶冶民氣,沐浴齋戒、祭祀天地神祗。他北上幽
陵,南下交陸,西至流沙,東進蟠木。各類動物、植物,四處山嶽河湖之
神,凡日月所照耀之處,無不服從歸順他。
帝顓頊生子名窮蟬。顓頊去世,玄囂之孫高辛登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黃帝之曾孫。高辛之父嶠極,嬌極之父玄囂,玄囂之父就
是黃帝。玄囂、嬌極不曾稱帝,至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顓頊之侄。
高辛生來神異,能說出自己的名字。他遍施恩德,廣利民眾,不為自
己謀利。聰明辨析,以知遠方;精於觀察,以知精微。順從天意,掌握民
眾之需。仁愛有威,寬厚信義,潔身自好,天下歸服。他收穫土地的物產
而節約使用;撫慰教育民眾而順應時勢加以利導。制訂曆法推算日月星辰
運行、季節的變化,明了鬼神從而恭敬事奉。高辛神態莊重,德行高尚;
行事合於時宜,衣著平凡。他的恩德似水灌大地,公正不偏遍天下而無遺
。所以,凡日月照耀、風雨施及之處,無不歸順。
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又娶姬訾氏之女,生摯。帝嚳逝世,
長子摯繼位。摯即帝位,不善治國,由其弟放勛接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勛。他如天一般仁愛,像神一般聰慧;靠近他,如太陽一
樣溫暖;遠望他,如白雲一樣高潔;富裕而不驕橫,高貴而不跋扈。他頭
戴黃帽,身穿黃服,乘坐白馬紅車。他保持高尚品德,團結親近九族;九
族和睦,又使百官熟知職守;百官恪盡本職,四方諸侯便能和睦合作。
堯然後命羲氏、和氏,恭順天意,觀察日月星辰運行以制訂曆法,謹
慎地教民不誤農時。他分別任命:羲仲居郁夷的暘谷,恭迎日出,有序農
耕。據春分黃昏中天鳥星出現,確定仲春季節。這個季節,人們分散勞作
幹活,鳥獸交尾育子。又命羲叔居住南交這個地方,有序安排夏天的農活
,據夏至黃昏中天大火的出現,確定仲夏季節。這時,人們生活安逸快樂
,鳥獸換上了稀疏的新毛。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送落日,管理監督
秋收,秋分之夜,晝夜革分,據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確定仲秋季節。
這時民眾歡樂,鳥獸的羽毛長齊。再命叔和居住北方的幽都,抓緊安排好
過冬事宜。據冬至黃昏昴星的出現,確定仲冬季節。此時民眾穿冬裝,進
屋避寒,鳥獸都長出細密軟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校正四季時
令。帝堯還向百官公示,各種事都要按時辦好。
帝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放齊說:“長子丹朱明達聰慧。
”堯說:“唉,他不講道理,無德,好爭,不能任用。”堯又問百官:“
還有誰可以?”謹兜說:“共工廣聚民眾,遍施眾事,可以一用。”堯說
:“共工善於巧辯言辭,辦事無能;外表貌似恭敬,內心卻連上天都敢怠
慢,不可任用。”堯帝又問:“唉,四岳長老,洪水滔滔,洶湧浩蕩,包
圍了山嶺,淹過了高地,眾人都憂心忡忡,哪個有能力治水?”大家都說
鯀行。堯說:“鯀違背教化命令,傷害人類,不能任用。”四岳長老說:
“他的才能很突出,不妨試一試!要是真的不行就算了。”堯便聽從四岳
,任用鯀。鯀治水九年,治水沒有絲毫成就。P2-3
序言
《史記》初名《太史公書》,司馬遷(前145~約前90年)撰,全書130
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
、七十列傳組成。總計五十二萬餘字。記事上起五帝,下迄漢武帝中期,
長達三千年之久。《史記》系中國紀傳體正史開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
之首。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縣龍門(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人。他出
身史官世家,遠在周朝其遠祖就曾任史官,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時長期做
太史令。其父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其父生前就已著手編撰《
太史公書》,所以說司馬遷撰寫《史記》也是繼承父親未競之志。他童年
時曾從事農牧勞動,十歲時開始學習古代典籍,師從著名經學大師董仲舒
、孔安國研讀儒家經典,博覽先秦和漢書諸子百家學術著作,並且掌握廣
博的天文歷數知識,具有了淵博的學術知識和深厚的文學造詣。所有這些
良好的學識修養都是成就他史學、文學傑作的重要條件。
司馬遷二十歲時,“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
、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
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次長途旅行
,廣泛考察社會,深入了解民情風俗,探尋了許多歷史傳說的遺蹟,蒐集
了眾多歷史人物的傳聞軼事。之後他任郎官,侍衛漢武帝。三十歲時,“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為平定西南、開發西南地區
做出了貢獻,這也為他考察西南地區民族、山川形勢、風俗習慣提供了有
利條件,為他創作民族史、邊疆地方史提供了豐富史材。三十八歲任太史
令,使他有條件遍閱歷代典籍、皇帝圖書檔案,為他編撰《史記》提供了
客觀條件。四十二歲時,他主持制定《太初曆》,隨後正式開始撰寫《史
記》。
司馬遷在四十八歲時,因他為李陵降匈奴事件辯護,觸怒漢武帝,被
處宮刑。面對奇恥大辱,司馬遷沒被巨大精神創傷摧垮,反而含悲忍痛更
加憤發寫作,越發堅定了完成《史記》這部鴻篇巨著的決心。他以歷史上
聖賢們勇於面對災難的精神激勵自己,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
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
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
憤之所為作也。”儘管這裡有說錯的地方,但是它說明《史記》也是“發
憤”之作是確定無疑的。他在五十歲時被赦出獄,擔任了由宦官才能擔任
的中書令一職,經過十多年忍辱負重的辛勤創作,終於在五十五歲時完成
了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偉大著作《史記》。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拾
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
師,俟後世聖人君子。”司馬遷的宏願終於實現,《史記》也終成名山之
作。
《史記》的紀、表、書、世家、傳五體,是史學史上的創舉,是古代
典籍編撰形成的繼承與發展的產物。“本紀”仿《春秋》體例,記事以年
月日為綱。“表”仿譜牒體例,創立世表、年表、月表形式,言簡事豐。
“書”仿《尚書·禹貢》、《禮》的體例,記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與
事件,其中不乏有關古代科學的記載。“世家”仿《國語》體例,記西周
以來諸侯國史。“列傳”,有群傳、合傳、專傳,分別記群體人物、經歷
相似人物、重要人物個人事跡,其中有一技之長的人物傳、少數民族傳、
藩國傳、外國傳,都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傳記。《史記》的五體是紀傳
體史籍的完備整體,對紀傳體二十四史的發展起到奠基作用,一直為後世
史學家所推崇。繼起的《漢書》,直至《明史》,合稱“二十四史”,是
紀傳體斷代史,無不依照《史記》開創的體例成書,並被官方欽定為“正
史”。《史記》無疑是歷朝歷代修史的典範,新興王朝為已滅王朝修史,
皆以《史記》的成規修撰,形成所謂“國可亡史不可滅”的不成文規則,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史記》的開創之功,如此偉大
,足以永垂史冊。
《史記》不僅是歷史巨著,而且也是古典文學優秀作品。司馬遷以他
機敏深邃的洞察力和匠心獨運的文學藝術手法,刻畫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歷
史人物形象,確立了傳記文學的創作形式,從而具備了描寫人物的文學作
品的特點,這種創造性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空前的。《史記》所寫人物以
叱吒風雲、名震千古的大人物為主,即帝王將相、聖賢偉人,同時也描寫
了一些小人物,如食客、市井豪俠、草莽壯士、商賈販夫、隱士刺客等。
塑造這些人物有的弘揚了人物的豪邁進取精神,成為展示英雄人物的畫廊
;有的描繪了一些人物的悲壯慘烈壯舉,成為展示悲劇人物的畫廊。如《
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趙世家》、《吳世家》、《越世家》、
《魏公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李斯列傳》、《扁鵲列傳》等
篇都堪稱傑出的古典短篇小說,其中歷史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音容
笑貌栩栩如生,讀起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其中一些人物、事件成了後
代小說、戲曲題材。漢、魏、六朝以後傳記,唐、宋傳奇,明、清志怪小
說等在體裁形式上多緣起於《史記》。尤其是《史記》的準確精練、鮮明
生動的語言風格,不僅代表了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更是唐、宋以後散文
家效法的楷模。
正因為《史記》在史學、文學兩方面的傑出成就,所以二千年以來在
學者中享有極高聲譽。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劉向、揚雄對它評價都很高。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雖不贊同司馬遷的比較自由的觀點,但還是
對《史記》給予了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肯定,他說:“自劉向、揚雄博極群
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
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贊》)南宋
史學家鄭樵高度評價《史記》說:“使百家而下,史官不易其法,學者不
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通志·序》)清代文學家、史學
家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又說:“自此例
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廿二史刮記》
)魯迅先生指出,《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全集·漢文學史綱》)高度概括了《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
歷代學者為《史記》的體大思精,內容之豐富所折服,自漢至今研習
《史記》者眾,注釋、疏證、評論之專著甚多。特別是清代以後對《史記
》的研究蔚然成風,名家名著盛極一時,傳世版本也極為複雜眾多。這裡
無法一一介紹,僅就其有代表性研究專著及版本略述一二。劉宋有裴駟《
史記集解》,唐代有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明代凌
稚隆《史記評林》、清代有王元啟《史記正訛》、梁玉繩《史記志疑》、
崔適《史記探源》等,近人有張森楷《史記新校注》、陳直《史記新證》
,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程金造《史記管窺》、韓兆琦
《史記評議賞析》、王利器主編的《史記譯註》等,可做今天閱讀《史記
》的主要參考書。在《史記》一百三十篇中,司馬遷十篇未完成,“有錄
無書”,西漢劉向整理皇家圖書時,曾建議續史,到後漢續者竟達十九人
,但僅有西漢侍郎褚少孫所補十篇補人《史記》一道刊行於世,凡褚氏所
補文字,前面均冠以“褚少孫日”字樣。
關於《史記》版本,從傳抄進入刻印,始於北宋。第一個刊本始於淳
化年間的《史記集解》,因殘缺而於景韋占、紹興年間重修,其中還有元
末明初遞修本,今倖存,被視為海內珍本。南宋有紹熙黃善夫刻本,有紹
興、乾道、淳熙年間刻本,元代有中統、大德、至元年間刻本,明代有正
德、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刻本,其中萬曆南京國子監刻本簡稱南監本,
萬曆北京國子監刻本簡稱北監本,崇禎年間有毛晉汲古閣本。清代有文瀾
閣本、乾隆武英殿刻本,同治金陵書局刻本。現代有中華書局的繁體、簡
體兩種標點排印本,是今人研究、閱讀《史記》的主要依據。
為了避免與《漢書》重複翻譯,本書做了一些節選,凡是漢代部分均
刪除不錄。先秦部分個別段落文字也有刪節。十表只錄序言,表格一律不
錄。八書除漢代部分刪除外,有關先秦部分也有刪節,儘量選錄其中精彩
內容。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疑難之處參考了前人及當代研究成果,對有定論的
譯文也儘量選用成說,不再標新立異。對有爭議的譯文,則比較眾說,參
考己見。在翻譯原文時,如遇原文文意易懂之處,便使用原文,不再多費
筆墨做重複性引申翻譯,以便保持譯文的簡明。翻譯古文難免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也難免有錯陋之處,見笑方家,敬請指正。
陳秉才
2010.12.26
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
、七十列傳組成。總計五十二萬餘字。記事上起五帝,下迄漢武帝中期,
長達三千年之久。《史記》系中國紀傳體正史開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
之首。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縣龍門(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人。他出
身史官世家,遠在周朝其遠祖就曾任史官,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時長期做
太史令。其父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其父生前就已著手編撰《
太史公書》,所以說司馬遷撰寫《史記》也是繼承父親未競之志。他童年
時曾從事農牧勞動,十歲時開始學習古代典籍,師從著名經學大師董仲舒
、孔安國研讀儒家經典,博覽先秦和漢書諸子百家學術著作,並且掌握廣
博的天文歷數知識,具有了淵博的學術知識和深厚的文學造詣。所有這些
良好的學識修養都是成就他史學、文學傑作的重要條件。
司馬遷二十歲時,“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
、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
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次長途旅行
,廣泛考察社會,深入了解民情風俗,探尋了許多歷史傳說的遺蹟,蒐集
了眾多歷史人物的傳聞軼事。之後他任郎官,侍衛漢武帝。三十歲時,“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為平定西南、開發西南地區
做出了貢獻,這也為他考察西南地區民族、山川形勢、風俗習慣提供了有
利條件,為他創作民族史、邊疆地方史提供了豐富史材。三十八歲任太史
令,使他有條件遍閱歷代典籍、皇帝圖書檔案,為他編撰《史記》提供了
客觀條件。四十二歲時,他主持制定《太初曆》,隨後正式開始撰寫《史
記》。
司馬遷在四十八歲時,因他為李陵降匈奴事件辯護,觸怒漢武帝,被
處宮刑。面對奇恥大辱,司馬遷沒被巨大精神創傷摧垮,反而含悲忍痛更
加憤發寫作,越發堅定了完成《史記》這部鴻篇巨著的決心。他以歷史上
聖賢們勇於面對災難的精神激勵自己,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
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
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
憤之所為作也。”儘管這裡有說錯的地方,但是它說明《史記》也是“發
憤”之作是確定無疑的。他在五十歲時被赦出獄,擔任了由宦官才能擔任
的中書令一職,經過十多年忍辱負重的辛勤創作,終於在五十五歲時完成
了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偉大著作《史記》。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拾
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
師,俟後世聖人君子。”司馬遷的宏願終於實現,《史記》也終成名山之
作。
《史記》的紀、表、書、世家、傳五體,是史學史上的創舉,是古代
典籍編撰形成的繼承與發展的產物。“本紀”仿《春秋》體例,記事以年
月日為綱。“表”仿譜牒體例,創立世表、年表、月表形式,言簡事豐。
“書”仿《尚書·禹貢》、《禮》的體例,記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與
事件,其中不乏有關古代科學的記載。“世家”仿《國語》體例,記西周
以來諸侯國史。“列傳”,有群傳、合傳、專傳,分別記群體人物、經歷
相似人物、重要人物個人事跡,其中有一技之長的人物傳、少數民族傳、
藩國傳、外國傳,都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傳記。《史記》的五體是紀傳
體史籍的完備整體,對紀傳體二十四史的發展起到奠基作用,一直為後世
史學家所推崇。繼起的《漢書》,直至《明史》,合稱“二十四史”,是
紀傳體斷代史,無不依照《史記》開創的體例成書,並被官方欽定為“正
史”。《史記》無疑是歷朝歷代修史的典範,新興王朝為已滅王朝修史,
皆以《史記》的成規修撰,形成所謂“國可亡史不可滅”的不成文規則,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史記》的開創之功,如此偉大
,足以永垂史冊。
《史記》不僅是歷史巨著,而且也是古典文學優秀作品。司馬遷以他
機敏深邃的洞察力和匠心獨運的文學藝術手法,刻畫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歷
史人物形象,確立了傳記文學的創作形式,從而具備了描寫人物的文學作
品的特點,這種創造性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空前的。《史記》所寫人物以
叱吒風雲、名震千古的大人物為主,即帝王將相、聖賢偉人,同時也描寫
了一些小人物,如食客、市井豪俠、草莽壯士、商賈販夫、隱士刺客等。
塑造這些人物有的弘揚了人物的豪邁進取精神,成為展示英雄人物的畫廊
;有的描繪了一些人物的悲壯慘烈壯舉,成為展示悲劇人物的畫廊。如《
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趙世家》、《吳世家》、《越世家》、
《魏公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李斯列傳》、《扁鵲列傳》等
篇都堪稱傑出的古典短篇小說,其中歷史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音容
笑貌栩栩如生,讀起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其中一些人物、事件成了後
代小說、戲曲題材。漢、魏、六朝以後傳記,唐、宋傳奇,明、清志怪小
說等在體裁形式上多緣起於《史記》。尤其是《史記》的準確精練、鮮明
生動的語言風格,不僅代表了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更是唐、宋以後散文
家效法的楷模。
正因為《史記》在史學、文學兩方面的傑出成就,所以二千年以來在
學者中享有極高聲譽。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劉向、揚雄對它評價都很高。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雖不贊同司馬遷的比較自由的觀點,但還是
對《史記》給予了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肯定,他說:“自劉向、揚雄博極群
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
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贊》)南宋
史學家鄭樵高度評價《史記》說:“使百家而下,史官不易其法,學者不
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通志·序》)清代文學家、史學
家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又說:“自此例
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廿二史刮記》
)魯迅先生指出,《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全集·漢文學史綱》)高度概括了《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
歷代學者為《史記》的體大思精,內容之豐富所折服,自漢至今研習
《史記》者眾,注釋、疏證、評論之專著甚多。特別是清代以後對《史記
》的研究蔚然成風,名家名著盛極一時,傳世版本也極為複雜眾多。這裡
無法一一介紹,僅就其有代表性研究專著及版本略述一二。劉宋有裴駟《
史記集解》,唐代有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明代凌
稚隆《史記評林》、清代有王元啟《史記正訛》、梁玉繩《史記志疑》、
崔適《史記探源》等,近人有張森楷《史記新校注》、陳直《史記新證》
,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程金造《史記管窺》、韓兆琦
《史記評議賞析》、王利器主編的《史記譯註》等,可做今天閱讀《史記
》的主要參考書。在《史記》一百三十篇中,司馬遷十篇未完成,“有錄
無書”,西漢劉向整理皇家圖書時,曾建議續史,到後漢續者竟達十九人
,但僅有西漢侍郎褚少孫所補十篇補人《史記》一道刊行於世,凡褚氏所
補文字,前面均冠以“褚少孫日”字樣。
關於《史記》版本,從傳抄進入刻印,始於北宋。第一個刊本始於淳
化年間的《史記集解》,因殘缺而於景韋占、紹興年間重修,其中還有元
末明初遞修本,今倖存,被視為海內珍本。南宋有紹熙黃善夫刻本,有紹
興、乾道、淳熙年間刻本,元代有中統、大德、至元年間刻本,明代有正
德、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刻本,其中萬曆南京國子監刻本簡稱南監本,
萬曆北京國子監刻本簡稱北監本,崇禎年間有毛晉汲古閣本。清代有文瀾
閣本、乾隆武英殿刻本,同治金陵書局刻本。現代有中華書局的繁體、簡
體兩種標點排印本,是今人研究、閱讀《史記》的主要依據。
為了避免與《漢書》重複翻譯,本書做了一些節選,凡是漢代部分均
刪除不錄。先秦部分個別段落文字也有刪節。十表只錄序言,表格一律不
錄。八書除漢代部分刪除外,有關先秦部分也有刪節,儘量選錄其中精彩
內容。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疑難之處參考了前人及當代研究成果,對有定論的
譯文也儘量選用成說,不再標新立異。對有爭議的譯文,則比較眾說,參
考己見。在翻譯原文時,如遇原文文意易懂之處,便使用原文,不再多費
筆墨做重複性引申翻譯,以便保持譯文的簡明。翻譯古文難免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也難免有錯陋之處,見笑方家,敬請指正。
陳秉才
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