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秀才

白衣秀才

“白衣秀才”出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孫悟空化裝為白衣秀才,與玄奘一行6人相遇,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來助和尚取經。白衣秀才是孫悟空這個形象形成中的一個環節。從孫悟空原型看,與白衣秀士密切相關。現存《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南宋時說話人使用的話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衣秀才
  • 登場作品: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原身:孫悟空
  • 朝代:南宋
故事介紹,南宋故事,實物,木雕神像,神廟,猿祖石,來源學說,無支祁說,猴精文學,圖文解析,壁畫佛洞,外來說,傳說,

故事介紹

寫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士保護唐僧取經、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該書中的猴行者顯然是後來《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前身,但神通遠不及孫悟空。

南宋故事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所敘述的情節,是目前所知關於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記載。只有通過對故事原始雛形的審視,才可以將我們的想像力解放出來,去猜測背後的答案。這個白衣秀士便是悟空的雛形,他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要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詩話》中,將這個白衣秀士叫作“猴行者”,於是這個不像猴的猴行者,便從此進入了取經故事的文字之中。這時還沒有“悟空”這個名字,只是有一個和“孫行者”僅有一字之別的“猴行者”,但他手中沒有武器,臉上也沒有半根救命汗毛。要說八戒和沙僧,那要等到幾百年以後,才會陸續的進入到這個故事裡。這個“猴行者”的身世也頗為神秘,在《詩話》中,他見玄奘時,自己也沒有提過。這可沒有元朝的那個悟空坦白了,據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第一拆中所寫,悟空竟然是個擁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的老猴精,而不是個天生天養的石猴,他自報家門說:“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想必是元朝人覺得悟空孤單可憐,勉強加上去的吧。

實物

木雕神像

福建省順昌縣嵐下鄉黃墩村發現的一尊孫悟空前身“白衣秀才”的木雕神像。《詩話》中,猴行者保唐僧取經時就已是27800歲了,曾“九度見黃河清”。這可比吳本的悟空年歲高多了,吳本的悟空在第三回,查生死簿時,“其乃魂字1350號,天產石猴,該壽342歲”。後來在天上當了半月弼馬溫,按第四回所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我才去了半月有餘,那裡有數十年。”計算起來應該是15年左右,再後來,當了半年齊天大聖,按第五回,悟空說的“我記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說百十年話?”計算起來大約是185年左右,然後被二郎神所捉,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被練了七七四十九日,加上那天大鬧天宮,應該是50年,然後便是五指山下的500年,西天取經用了14年,按第一百回,“太宗看了,乃貞觀一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也就是說,悟空取經完畢時,大約才1106歲,推算一下大約是戰國時代之前出生的,這要比猴行者小多啦。
白衣秀才
白衣秀才

神廟

黃墩村質樸的孫悟空的神廟,關於這個漂亮的白衣猴行者,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他曾在800歲時,偷吃西王母的蟠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至花果山紫雲洞”。看來白衣秀士的本領,遠沒有孫悟空那么高強,才偷了十顆蟠桃,就被王母娘娘給收了,還談什麼大鬧天宮啊,他路過蟠桃林時,他還說 “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如此膽小,真是和我們今天的悟空大相逕庭。如果悟空卻有原型的話,那么這個人雖然會有一定的手段,但絕對沒有小說中所寫的那樣神奇。看來,是後世的豐富想像,將一個現實中的悟空逐漸的誇張成了一個神奇的文學形象。

猿祖石

黃墩村活靈活現的猿祖石 ,悟空文學形象的淵源,有過兩種說法,一是,魯迅先生提出的“國產說”,即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由唐人傳奇《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神無支祁演化而來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按,指子無支祁)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詳見《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九) 在《太平廣記》中的《李湯》,有關於無支祁相貌的描寫,“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另有“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窬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從上面的描寫中,絲毫也看不到今天悟空形象的可愛之處,倒是讓人感覺到非常恐怖。
白衣秀才

來源學說

無支祁說

無支祁
白衣秀才
無支祁是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
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閒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鑑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
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2014年8月9日,由隨州市文體新局、隨州市外事僑務旅遊局共同主辦、中國西遊神話世界景區承辦的“2014西遊記起源文化研討會”在湖北省隨州市西遊記公園內舉行,,在會議論壇上,眾多學者經過交流、討論、論證,一致認為西遊神話故事的起源地為湖北隨州桐柏山一帶,《西遊記》主要人物孫悟空原型為桐柏山傳說中的天生神猴巫支祁。

猴精文學

中國古代關於猴精的文學形象也有很多,而且齊天大聖的名號也早已有之,在《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里的申陽公,變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領諸山猛獸,稱齊天大聖。後來被紫陽真人與兩員天將,押入酆都天牢問罪。《補江總白猿傳》中也有一白猿,神通廣大,本領高強。不過這些猴精都非常好色,經常搶人妻女,而且在神通方面,也很難同小說中的悟空相比。
透過悟空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文學形象,可以看出悟空像是一個導遊,在引路的同時,也常常為玄奘介紹一下沿途的風土人情。從中可以得知,如果這個故事有一定的依據,那么可以猜想,在玄奘西行的旅途中,可能會有這么一個神秘的人物,他來自關外,熟知西域風土,一路協助玄奘西行。而且,這個神秘的嚮導,或多或少與猴有關,是他的姓氏與猴有關呢?還是他的外貌與猴有些相像呢?

圖文解析

這時,就需要一些直觀的圖像資料了,可是在這個古老的大唐,那裡會有相片啊。呵呵,確實有一些原始的“相片”,那就是神秘的敦煌壁畫。古代的壁畫,就好像是原始的圖像資料館,許多神秘的圖形,會激發出後人豐富的幻想。像瑪雅文化中的“飛行器”圖案,古非洲的“外星人”岩畫,誰又能斷言,其背後絕無奇事呢?

壁畫佛洞

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製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白衣秀才
現在,讓我們從大唐的玉門關外,來到宋朝的安西城萬佛峽洞,這時大約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成書在同時或者稍早一點。我們可以扮作行人,在洞窯外駐足觀賞美麗的壁畫,那裡有一名古代的畫匠,正在認真的勾繪著一幅壁畫,一個僧人的形象已經畫完了,他的頭上畫有一個光環,身著襦褲,肩披袈裟,目光低垂。他就是唐玄奘。我們在焦急的等待著,這名畫匠將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悟空描繪出來,他在畫完一匹馱著經卷的白馬以後,熬了熬筆,抬起頭,鎖起雙眉,聚精會神的畫了起來,我們也摒住呼吸,看著悟空的形象漸漸的出現在畫匠的筆下,這不是一個白衣秀士!你看他猴形人身,露齒披髮,額低嘴長,雙眼圓睜。他就是那個悟空嗎?
這是在敦煌向東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萬佛峽洞窟中第2、3、29窟中,關於西遊記的古老壁畫。其中的“悟空”確實和演變至今的形象有些相似。不過,他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那他會是誰呢? 石盤陀!又稱石磐陀,這是個謎一樣的人物。據說玄奘西行,路過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拜玄奘為師,並與識西途老赤馬,助玄奘夜渡葫蘆河,西出玉門關,越五峰(白虎關、紅柳園、馬蓮井、大泉、星星峽),入新疆。因當時佛教興盛,玄奘講法、取經及帶領石磐陀西去取經的故事便被人們廣為流傳。
白衣秀才
據玄奘的門徒慧立、彥琮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與傳說不同的是,他只是將玄奘送到了玉門關下,便回去了。
他是否跟隨玄奘走完了西行的全程,還未可知,但是細心的你們一定會發現,石磐陀在許多方面與傳說中的悟空實在是非常相似,他們都是在玄奘西行至邊關時拜的師,在吳本西遊中,唐僧收悟空的地方,就是在大唐與韃靼的邊界,兩界山,也就是五行山下。他們又都是臨危受命,協助師父西行的中堅力量;而且又都是在外形,言談,習慣上和師父迥然不同的徒弟。
在拜師的初期,石磐陀與玄奘之間,相疑相助的微妙關係與傳說中的情節也非常相似,元雜劇中,悟空就曾有殺唐僧之心。“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 直到觀音趕來給他帶上緊箍兒,才打消了吃人與貪色的邪念。在吳本西遊中,悟空被帶上緊箍兒後,“望唐僧就欲下手”,也有殺唐僧之意。而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石磐陀的行徑亦有些可疑,“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
如果想像力更強一些的話,石磐陀,的“石”字,就是“石頭”的意思,而胡僧,又與“猢猻”諧音,也就是猴的意思。這樣,一個“石猴”的意像就出現了,後世是否就是由此演義出仙石產猴的故事呢。

外來說

(中華文明西來論運動中誕生的)
胡適先生提出的“外來說”,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由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猴子國大將哈奴曼演化而來的。其神通大得驚人,能在空中飛行,一跳就可從印度跳到錫蘭,能把喜瑪拉雅山拔起背著走。傳說它是風神的兒子。它的武器是虎頭如意金棍,與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亦有相似之處。(虎頭如意棍是季羨林先生翻譯過來的,之前從來沒有過這個稱呼,而且哈奴曼的武器不是棍子,是個大銅錘,不知道說哈奴曼使用的是棍子的是怎么了,銅錘是棍子嗎?根本不一樣。)
但是隨著學術界探究,以及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全盤西化風潮的反思,學術界已經不支持哈奴曼說。
民國時期至今的民族虛無主義十分嚴重。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文學家的言論,大肆宣傳民族虛無主義,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出自於對民國大師身份的尊敬,很多人至今仍然不加考證地隨意斷言孫悟空源自哈奴曼,事實上大部分人卻連佛教跟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基本關係都沒搞清楚。在中國傳播的眾多佛教故事中,雖然有選擇性的引入了一部分婆羅門教中的人物,卻沒有任何關於猴神哈魯曼的痕跡。
原型根本不可能是哈奴曼,孫悟空無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猴。

傳說

在關於悟空的許多傳說中,都提到了悟空來自西域,在《朴通事諺解》所引《西遊記平話》中,是這樣說悟空的,書里說“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是否可以說,這是對西域來胡人的一個暗示呢?胡人,本來就體毛髮達,眉骨突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猿猴,兼而胡人孔武有力,並且熟悉西域,被後世傳說為引路並有神通的“猴行者”也是很正常的。
目前來看,學術界是支持本土說和混血說,孫悟空無疑是只來路有序並雜有各種思想的中國本土猴子。起源於中國本土,老家在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