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
小喬木 ,高2-5米。枝有條紋,幼時白色,被絨毛。葉片紙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8厘米,寬3-6厘米,頂端短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兩側常不等長,邊緣淺波狀,具極疏的胼胝體狀小齒,上面光滑,僅幼時被毛,下面被絨毛;中脈兩面均凸起,於下面尤著,側脈8對或有時更多,基部近平展幾成直角從中脈發出,後弧形上升離緣彎拱連線,網脈明顯,網眼小;葉柄長1.5-4厘米,多少被毛,內側腋芽厚被絹毛。
頭狀花序 於花期直徑近1厘米,近無梗或有短梗,通常8-12個或有時更多復聚成復頭狀花序;
總苞 倒錐形,直徑4-5毫米;總苞片6-7層,外層卵形,被綿毛,長2-4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鈍,中層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略被毛,長約6毫米,寬2-2.2毫米,頂鈍或短尖,最內層狹長圓形或線形,長約13毫米,寬1.3-2毫米,質薄,無毛,頂端尖;
花托 圓盤狀,無毛,直徑約1毫米。花先葉開放,白色,全部兩性;
花冠 管狀,長約2厘米,檐部稍擴大,5深裂,裂片近等長,捲曲,長7-8毫米;花葯頂端尖,長約10毫米,尾部向下漸尖,長為花葯的1/3;花柱分枝內側略扁,鈍,長達1.5毫米。瘦果圓柱形,長約12毫米,基部略狹,具縱棱,密被倒伏的絹毛。冠毛淡紅色,不等長,長13-15毫米。
花期 3-4月。
生長環境 白菊木生長於海拔1100-1900米的山地林中。多生於乾熱河谷。年平均溫約18℃,1月平均溫為11℃,極端最低溫3℃,極端最高溫達38℃,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土壤為千枚岩發育的磚紅壤,有機質含量3-5%,pH值6.0-6.5。白菊木為陽性樹種,常生長於以蝦子花、紅皮水棉樹、火繩樹為優勢的稀樹灌木草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泰國、緬甸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至西部(北至大理)。在中國雲南主要分布於雙柏、漾西、景東、景洪、勐海、勐海、新平、鎮康、雙江和潞西等縣。
白菊木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秋季採收種子、儲存至春季播種,苗床宜築高畦,土壤排水良好、透氣性強的沙質土壤。
主要價值 研究: 中國菊科植物大都是草本,僅白菊、護菊木等少數種類是灌木或小喬本、對研究菊科的進化、區系起源等有一定價值。
藥用: 白菊木樹皮可入藥,治咳嗽及槍傷刀傷。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 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稀有種。散生於中國雲南南部和西部各個熱河谷地帶,產地民眾常砍伐作薪柴燃料。
瀕危原因: 由於
乾熱河谷 地表乾旱,環境惡劣,使得白菊木的天然更新較難。加上常被當地人砍作薪柴,導致其種群資源日益稀少。
保護措施: 建議由中國雲南景東縣無量山自然保護區開展引種繁殖試驗,並加以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