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針(植物物種)

白茅針(植物物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茅針是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多年生草本。根莖白色,稈從生,直產,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生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有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等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別名:茅苗,茅筍,茅針,茅錐,茅蜜,茅荑,茅揠,茅芽
  • 中文學名:白茅針
  • 拉丁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L.)P.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 :植物界
  • :禾本科
  • 分布區域: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用價值,採收儲藏,

形態特徵

【原形態】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從生,直產,圓柱形,
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几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寬3-8mm,葉鞘褐色,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具短葉舌。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頂生,圓筒狀,長5-20cm,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具3-4脈,第2穎較寬,具4-6脈;稃膜質,無毛,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內稃短,第2外稃披針形,與內稃等長;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mm;雌蕊1,具較長的花柱,柱頭羽毛狀。穎果橢圓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藥用價值

第一種
【藥用部位】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
【性味歸經】甘,平。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②《日華子本草》:“涼。”③《醫林纂要》: “甘淡,寒。”入心,胃二經。
【功效分類】止血藥,涼血止血藥
白茅針
白茅針
【功效主治】涼血止血,除熱止渴。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塞鼻。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
【功效分類】止血藥涼血止血藥
【關 鍵 詞】涼血止血除熱止渴衄血尿血大便下血
【出處】出自《本草拾遺》。
第二種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傷出血;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下水。
2.《藥性論》:能破血,治消渴。
3.《本草拾遺》: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4.《日華子本草》: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
5.《本草圖經》:挼以敷金瘡,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摘錄】《中華本草》
白茅針
白茅針

採收儲藏

4-5月採摘未開放的花序,鮮用或曬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