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舌紫菀

白舌紫菀

白舌紫菀(學名:Aster baccharoides)是雙子葉植物綱菊科紫菀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產於廣東(大埔、梅縣等)、福建(龍巖、福州、連城、永安、上杭、戴雲山等)、江西(黎川、石城、廣昌、萍鄉等)、湖南、浙江等省。生長於山坡路旁、草地和沙地。常見。海拔50-9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舌紫菀
  • 學名:Aster baccharoides (Benth.) Steetz.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紫菀屬 Aster
  • :正菀組 Sect. Orthomeris
  • :白舌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廣東、福建、江西、湖南、浙江等省
  • :陀螺系 Ser. Turbinati
形態特點,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點

植株
木質草本或亞灌木,有粗壯扭曲的根。
白舌紫菀墨線圖白舌紫菀墨線圖
莖直立,高50-100厘米,多分枝;老枝灰褐色,有棱,脫毛;幼枝直立,被多少捲曲的密短毛;莖和枝基部有密集的枯葉殘片,下部葉枯落後留有尖卵圓形的腋芽,全部有密集的葉。
下部葉匙狀長圓形,長達10厘米,寬達1.8厘米,上部有疏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長2-5.5厘米,寬0.5-1.5厘米,基部漸或急狹,無柄或有短柄,頂端尖,全緣或上部有小尖頭狀疏鋸齒;上部葉漸小,近全緣;全部葉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毛或有腺點,或僅沿脈有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3-4對。
頭狀花序徑1.5-2厘米,在枝端排列成圓錐傘房狀,或在短枝上單生;花序梗短或長達1厘米;苞葉極小,在梗端密集且漸轉變為總苞片。總苞倒錐狀,長5-7毫米,徑達7毫米;總苞片4-7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卵圓形,長1.5毫米,頂端尖,內層長圓披針形,頂端鈍,背面或上部被短密毛,邊緣乾膜質,有緣毛。
舌狀花約十餘個,管部長3毫米,舌片白色,長5毫米,寬1.5毫米。管狀花長6毫米,管部長3毫米,有微毛,裂片長達2毫米,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白色,1層,白色,有多數近等長或少數較短的微糙毛,長約6毫米。
瘦果狹長圓形,長2-2.5毫米,稍扁,有時兩面有肋,被密短毛。
花果期
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草地和沙地。常見。海拔50-9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廣東(大埔、梅縣等)、福建(龍巖、福州、連城、永安、上杭、戴雲山等)、江西(黎川、石城、廣昌、萍鄉等)、湖南、浙江等省。

主要價值

全株: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殺蟲;也用於感冒
根:苦,溫。溫肺止咳。

本種提示

陀螺紫菀(A. turbinatus S. Moore) 接近,但頭狀花序及花各部遠較小,舌片白色,葉較狹長,莖下部木質,香港產的 A. brevipes Benth. 據 Hemsley (1888) 意見,僅以總苞片頂端尖的特徵與本種區別,但我們觀察到的香港標本與他處植物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