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腿小隼

白腿小隼

白腿小隼(學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小型猛禽,體長170-190毫米,體重50克左右。體形大小與紅腿小隼差不多,羽色與紅腿小隼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下體。頭部和整個上體,包括兩翅都是藍黑色,前額有一條白色的細線,沿眼先往眼上與白色眉紋匯合,再往後延伸與頸部前側的白色下體相匯合,頰部、頦部、喉部和整個下體為白色。尾羽也是黑色,只有外側尾羽的內緣具有白色的橫斑。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藍色或黑色,腳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多見於平原或有樹的低山以及築巢於樹洞。留鳥。常成群或單個棲息在山坡高大的喬木樹冠頂枝上。主要以昆蟲小鳥和鼠類等為食。該物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中國南方、印度支那北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新聞,

形態特徵

白腿小隼頭、頭側、後頸和整個上體黑色,前額有1條白色細線,沿眼先往眼上與白色眉紋匯合,再往後延伸與頸前側白色下體相匯。頰、頦、喉和整個下體白色,兩脅,耳覆羽黑色。尾羽亦為黑色,外側尾羽內翈具白色橫斑,外翈基部亦有少許破碎的白色橫斑。飛羽黑色,內翈具白色橫斑,初級覆羽基部具白色斑點。
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藍色或黑色,腳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0克;體長♂169-190毫米;嘴峰10-15毫米;翅♂108-113毫米,♀118-120毫米;尾♂69-72毫米,♀72-76毫米;跗蹠♂22-24毫米,♀26-2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尤其是以林內開闊草地和河谷地帶較喜歡,也常出現在山腳和鄰近的開闊平原。

生活習性

留鳥。常成群或單個棲息在山坡高大的喬木樹冠頂枝上。主要以昆蟲小鳥和鼠類等為食,常棲息在高大樹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飛翔尋覓食物,如果是昆蟲,發現後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鳥、蛙等較大的食物,則帶到棲息地後再吃。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越南。
可能滅絕:不丹。流浪漢:中國香港。不確定:緬甸。
在中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各地均為留鳥,但極為罕見。
白腿小隼分布圖白腿小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啄木鳥廢棄的洞中。距地高6-20米。巢的底部鋪墊有昆蟲的碎片。每窩產卵3-4枚。卵的大小為24-29毫米×20-23毫米和30毫米×23.5毫米。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新聞

2016年9月21日,來自中國各地的“鳥友”雲集婺源拍攝珍稀鳥類。面對鏡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腿小隼毫不怯場,賣萌的神態惹人憐愛。說其可愛,是因為它的模樣有點像大熊貓,所以人們稱它為“熊貓鳥”、會飛的“熊貓”。 鳥類專家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它大小和麻雀相仿,卻能獵殺比它大幾倍的獵物,號稱世界上最小猛禽。白腿小隼數量極少,國外已難覓其芳蹤,國內也只有婺源留住了這近瀕危的鳥類,已被列入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婺源縣加大珍稀鳥類保護力度,給來自世界各地鳥類愛好者提供了極好的觀賞、拍攝機會,當地民眾也從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分享到“生態紅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