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迷孔菌

白肉迷孔菌,屬迷孔菌屬,是木棲腐生的中小型菇類,生長於如台灣之中低海拔林區,此種菇類最大特色是加工後可作為抗癌藥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肉迷孔菌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亞門:傘菌亞門
基本信息,科學分類,形態描述,分布,討 論,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 Daedalea dickinsii (Berk.) Yasuda
參考文獻 :Bot. Mag. Tokyo 36: 128, 1922;
hima, Trans. Mycol. Soc. Japan 8: 2, 1967;
er, Ad polyporaceas IV, p. 10, 1987.
同物異名 :Trametes dickinsii Berk., Grevillea 19: 100, 1891; Bakshi, Indian Polyp., p. 166, Pl. 22, Fig. 157 & Pl. 46, 1971; Tai, 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 p. 746, 1979; Teng, Fungi of China, p. 378, 1996.
Daedalea sinensis Lloyd, Mycol. Writ. 7: 1112, 1922.

科學分類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亞門: 傘菌亞門 Agaricomycotin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科: 擬層孔菌科 Fomitopsidaceae
屬: 迷孔菌屬Daedalea
種: 白肉迷孔菌 D. dickinsii
二名法
Daedalea dickinsii
(Berk.) Yasuda

形態描述

擔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木栓質到木質,單生,群生或覆瓦狀排列。菌蓋半圓形,貝殼狀,扁平或其他形狀,1-14×2-25cm,厚9-30mm,表面初期淺肉色,後變淺肉褐色或棕灰色,褐色,古銅錢色,具細微絨毛,後變光滑,具同心環紋和不明顯的輻射狀條紋,在基部有小疣和瘤;邊緣鈍,有時較厚,完整,下側不孕。菌肉肉色至淺粉褐色,厚2-20mm,遇KOH溶液變深褐色到黑色。菌管與菌肉同色,一層或多層,長5-12mm。孔面淡黃褐色到淡褐色,污褐色,暗褐色或深褐色;管口略圓形,多角形,不規則形到迷宮狀,每毫米1-3個。
菌絲系統三體型;生殖菌絲透明、薄壁,具少數鎖狀聯合,直徑2.3-4.5μm;骨架菌絲無色,厚壁到近實心,有時微帶黃色,直徑2.5-5μm;纏繞菌絲無色,厚壁,彎曲,分枝,直徑1.5-2.5μm。
擔孢子圓柱形,透明、平滑,5.8-7.5×2-3μm。

分布

生態環境: 生於闊葉樹木樁和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對建材、橋樑、枕木等危害嚴重。
海拔高度: 0
中國分布: 河北霧靈山,21818。北京,1925,元月,P. H. Dorsett 采US0246024。遼寧開源,44223。黑龍江,1928VIII,桑志華,30254。浙江西天目山老殿,18710。湖北神農架,50021,48333。廣西隆林烏沖,21816。陝西太白山, 33131。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印度。還有其他國家。

討 論

Ryvarden(1984)記載Daedalea incana (Lev.) Ryv. 廣泛分布於亞洲。在日本和中國標本室里常以D. dickinsii Berk. 命名。作者在這裡接受Corner(1987)的概念。分別承認這兩個種為獨立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