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鳥上體自前額、頭頂至尾上
覆羽深藍灰色或黑灰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深藍灰色或黑灰色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褐色,
外翈羽緣沾灰藍色具白色端斑。翅上小
覆羽與背同色、呈深藍灰色或黑灰色,其餘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不顯著的淡棕褐端斑。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綴橄欖褐色,
內翈中部具白斑。眼先黑褐色,眉紋白色粗長而顯著,耳羽黑褐色具細的污白色羽乾紋。下體頦污黃色,喉、前頸、胸暗藍灰色或黑灰色,下胸、腹側白色具藍褐色端斑,形成橫斑狀。腹中部和肛周污白色,尾下覆羽白色。
雌鳥眉紋皮黃色,眼先黑褐色,頰和
耳羽皮黃色,羽緣綴橄欖褐色,額棕褐色或銹棕色,其餘頭、後頸至尾上覆羽等上體橄欖褐色有的微沾灰色。尾黑褐色沾橄欖色具隱約不顯的暗色橫斑,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棕褐色或橄欖褐色,大覆羽、中覆羽尖端綴赭褐色斑點。
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棕褐色。下體頦、喉污白色沾皮黃色,喉、胸、頸側和兩脅皮黃色或污皮黃白色,除頦、喉外,各羽均具棕褐色或褐端斑,在下體形成鱗狀斑或橫斑,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尾下覆羽基部橄欖褐色,僅端部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褐色。羽端污白色。
幼鳥頭棕褐色具細窄的皮黃色羽乾紋,其餘上體暗橄欖褐色或藍灰色、具窄的暗赭色縱紋。眉紋白色有褐斑,耳羽皮黃色有褐斑。翅上覆羽棕褐色,羽端皮黃色,外側兩對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棕赭色具暗色羽端,形成鱗狀斑,頦、喉為淡赭色或皮黃白色無斑,有的喉側具暗褐色縱紋,胸較暗呈暗褐色,散布有皮黃色斑點,腹至尾下覆羽污白色或皮黃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褐色,腳黃色或橙黃色。
棲息環境
白眉地鶇主要棲息於林下植物發達的
針闊葉混交林、
闊葉林和
針葉林,尤其喜歡在河流等水域附近的森林中棲息,遷徙期間也出入於林緣、道旁、農田地邊和村屯附近的叢林地帶。
生活習性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亦見成小群。地棲性,主要在地上活動和覓食,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性隱蔽,平時多隱藏在樹枝葉叢中或在灌木和草本植物茂密的地方活動和覓食,遇人或受到驚擾,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飛行迅速,但每次飛行距離不遠。春秋遷徙季節也到開闊的農田地中覓食。
遷徙:部分夏候鳥,部分冬候鳥和旅鳥。指名亞種部分在中國東北地區繁殖,每年4月中下旬遷來東北地區,9月末10月初南遷。中國其他地區多為旅鳥。
叫聲:于越冬地發出恬靜的聯絡笛音“chit”或“stit”。鳴聲為兩個短促音節的“chooeloot…chewee”接以唧唧啾啾的“sirrr”聲。
食性:主要以甲蟲、金龜子、步行蟲、叩頭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蠕蟲和忍冬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世界
存在(繁殖地):俄羅斯(中亞俄羅斯)。
存在(居住地):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朝鮮、寮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東亞俄羅斯)、新加坡、泰國、越南。
遊蕩:比利時、法國、德國、香港、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馬爾他、荷蘭、挪威、波蘭、瑞典、瑞士、中國(台灣)、英國。
中國
在中國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或許也繁殖在河北東北部至北京的山地,曾於6月初在北京香山採得標本(蔡其侃1988);遷經或越冬於河北、北京、河南、陝西南部和甘肅西南部,一直往南到廣東、香港、海南島、廣西、福建,東至山東半島、江蘇等東部沿海,西至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繁殖方式
繁期期5-7月,據趙正階等(1985)在中國長白山的觀察,通常營巢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林下灌木較發達的溝谷與溪流沿岸樹林中。巢多築在林下灌木和小樹枝權上,距地高1.3-1.9米。巢主要為枯草莖、枯草葉、樹皮纖維、苔蘚和泥,泥主要用於塗抹巢外壁和巢邊緣,內墊有細草莖、草葉和松針等材料。巢呈碗狀,大小為外徑12.0-14.5厘米,內徑8.5-10.5厘米,高8.0-11.0厘米,深5.5-7.0厘米。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年繁殖l窩,每窩產卵4-5枚。卵淡藍色被有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點.卵為梨形,大小為19.0-21.5毫米×29.0-31.5毫米。
亞種分化
白眉地鶇華南亞種(學名:
Zoothera sibirica davisoni Hume,1877):繁殖於薩哈林島南部和日本,越冬於緬甸、越南、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在中國系旅鳥,僅予遷徙期間見於江蘇沙衛山島、貴州都勻、福建西北部和廣西。該亞種雌雄羽色均較指名亞種暗,雄鳥上體幾乎為黑色,而不是指名亞種的藍灰色,腹部也少白色。
白眉地鶇指名亞種(學名:
Zoother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1776):繁殖於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中南部和東南部及遠東、蒙古和朝鮮,越冬於印度、寮國、越南、泰國、高棉、日本、馬來西來和印度尼西亞。在中國繁殖於黑龍江哈爾濱、帽兒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吉林長白山、通化、渾江、長白、臨江、和龍、敦化、安圖、吉林、蚊河。遼寧新賓、丹東、大連、蓋縣、瀋陽、營口、北鎮,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等地,遷徙或越冬於河北,北京,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四川南充、萬源、屏江、峨邊,貴州興義,雲南盈江、勐臘、景東、新平,湖南,江蘇,福建,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全球數量規模尚未量化,但具體國家人口估計數包括:中國約100-10000對繁殖對和約50-1000隻遷移個體;日本約100-10000對繁殖對和約50-1000隻遷移個體;俄羅斯約100-10000對繁殖對和約50-1000隻遷移個體(巴西,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