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組成
運河部份河段借用了數條河流和三個湖泊:
拉多加湖、
奧涅加湖和
維戈澤羅湖,全長227公里,其中48千米是人工新建。由於水深只有12英呎,多數船隻不能使用 (每天只有10-40艘船使用),經濟價值大打折扣,而
蘇聯卻視之為
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成功例子。
運河的北半部分:從奧涅加湖到
白海,為人工開闢的通航航道。從奧涅加湖北部的“外奧涅加灣”開始、經過波韋涅茨灣、湖北岸的波韋涅茨居民點登入近距離布設了7座船閘以爬上奧涅加-拉多加流域與白海的分水嶺。這被稱作“波韋涅茨階梯”。運河的最高處為7號船閘與8號船閘之間長達22km的天然湖泊。北坡有12座船閘,從8號船閘到19號船閘。其中9號與10號船閘之間是
維戈澤羅湖。從維戈澤羅湖到白海利用了下維格河的天然河道。
運河船閘的最小尺寸為14.3米寬,135米長,大都是單線雙級船閘。航道為36米寬,3.5米(11.5英尺)深,最小曲線半徑500米。相當於現行的中國內河航道等級一級航道與二級航道之間。人工航道航速限制為8km/h。可見度低於1km之下時停航。
2010年,運河通航期為5月20日至10月30日。
運河建設
工程由
1931年開始到
1933年完成,只花了二十個月的時間,比原訂工期提前四個月完工,而工程幾乎都以人力進行。修築期間死亡的
勞改犯人達10萬人之多。
1930年後,勞動改造系統承接了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工程,開始在大型工程項目中嶄露頭角。蘇聯官方對勞動改造系統在白海-波羅的海工程中的表現予以很高的評價。此後,這種勞動改造系統“自負盈虧”的模式被推廣到全蘇聯勞改系統。此後在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設中,勞動改造系統都表現出巨大的優勢。
運河作用
阿尼加湖將白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窩瓦-波羅的海航道相連,通過後者航舶可航至波羅的海與窩瓦河。該運河系統能通行海輪,可使聖彼得堡與阿爾漢格爾斯克(Arkhangelsk)之間的海程縮短4000公里(2500英里),因此具有戰略意義和商業重要性。主要船運物資為木材,大多用於沿岸造紙廠和木材加工企業。
1985年,運河年貨運730萬噸創造了歷史記錄。1990年後,貨運通航急劇下降,2007年年貨運量僅40萬噸。
運河使得從俄羅斯腹地的重型大件通過水運,運輸到西伯利亞內河的內陸港口。例如,2007年夏,從奧卡河畔捷爾任斯克生產的大型煉油塔經過伏爾加-波羅的海運河、波羅的海-白海運河、白海與北冰洋航線運送到
東西伯利亞的圖魯漢斯克附近的油田。2011年,
聖彼得堡製造的巨型水輪機組經過運河、北冰洋運到
葉尼塞河腹地的
薩揚-舒申斯克水電站。運河水力發電裝機240MW。
工程價值
對於蘇聯而言,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工程是一項具有極為重要的經濟和軍事意義的大型工程。修建該運河的目的有兩個,首先,從經濟角度來看,運河的修建可以帶來以下好處:
第一,把列寧格勒,以及從列寧格勒到西部的所有海路同阿爾漢格爾斯克、白海和摩爾曼斯克沿岸所有港口連線起來,而通過北方海路又可以使其同西伯利亞連線起來,這樣就保證了從波羅的海進入北冰洋並由此進入到世界的所有港口的貿易通道暢通無阻;
第二,運河可以把蘇聯北方同馬林斯克水系聯接起來,並通過後者同內陸地區,同裏海、黑海的出口連線起來,這為在該區域沿岸各地及通往內陸深處的河流幹線的捕魚業和國內貿易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第三,通過在運河壩上建水電站可獲取廉價的電力,從而為北方邊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保證,例如開發這裡的森林、水產和有色礦產(鐵、銅、鋅、高嶺石、長石、石墨等)原料資源,以及包括水泥在內的建材資源;
其次,從國防層面看,在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時,波羅的海和黑海很容易被敵軍封鎖住,因此戰爭期間能從北部自由地進入海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所以運河建成之後,可以通過它把波羅的海的潛艇、水上魚雷快艇和巡洋艦調遣到北方戰區的白海海域,這樣,就使蘇聯解決了從芬蘭邊境到包括白海內部流域在內的西伯利亞可通航海岸線的防禦等一系列問題。
例如,無論是在針對蘇聯北方發動戰爭的情況下,還是在海上貿易和北方海域以及大西洋東部海域商業航行遭到破壞的情況下,蘇聯海軍都可以在敵方海洋交通線上行動,進而保證蘇聯同外界的交通線暢通無阻;對芬蘭這個直接威脅蘇聯北方的國家,形成一種現實威懾並迫使其改變對外政策;使紅軍和海軍戰爭期間可以在白海—波羅的海沿線的海岸線、內湖、內河流域協同作戰。
運營事件
2017年6月20日,一艘載有139名乘客的內燃機船“波波夫”號客輪在下維格河水域(白海運河)擱淺,船隻沒有沉沒的危險。
世界紀錄
白海-波羅的海運河(Belomorsko-Baltiysky Kanal)是世界上最長的連海運河,從白海城到波韋涅茨,俄羅斯長227公里(141英里),有19個船閘。 它是在1930年至1933年間使用勞改犯人修築的。(吉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