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用,主要工程,南乾渠,北乾渠,官廳水庫補水渠,十三陵水庫補水渠,
作用
主要工程
南乾渠
白河堡水庫南乾渠是縣內最大的灌溉輸水工程,也是引白河流人十三陵水庫的乾渠。渠首在白河堡水庫輸水隧洞出口調節池東側,經辛莊堡、劉斌堡、姚官嶺、河灣、王家山、東灰嶺、彭家窯、西灰嶺、前平房、三司、二司、柳溝、西二道河、西紅山、小泥河、東曹營、西撥子村,終點裡外炮村,全長53.75公里,控制耕地面積15萬畝。乾渠渠首流量16立方米/秒,末段流量立方米/秒。
1976年開始分三個階段施工,至1994年修至西撥子鄉營城村西。渠道上主要建築物有隧洞7座、渡槽19座、山洪橋4座,鐵路和公路頂管各1處。其中最長工程量最大的渡槽是河灣六號渡槽,長430米,共5跨,單跨長49.5米,10根肋拱每根重138噸,總計預製構件650件。施工技術難度最大的渡槽是軍都山斜拉渡槽,距地高27.4米,施工中創造了空前記錄:寬跨比1:40,長126米,重1100噸的半槽整體提升23米;總重25噸的84根鋼索一次張拉成功。北京市顧問委員主任王憲為該工程題詞“渡槽凌空飛架,當代引水明珠”。
北乾渠
白河堡水庫北乾渠渠首在調節池輸水隧洞出口西側,渠線沿北山山麓西行,經小堡、北士光、黑峪口、北張莊、三里莊、米糧屯、古城、黃柏寺村到靳家堡村大敞溝,全長20公里,在韓郝莊村北有古城水庫乾渠匯人,統稱為北乾渠。控制耕地面積6.73萬畝,北乾渠上段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末端流量2立方米/秒。 北乾渠主要建築物有渡槽6座、公路橋3座、山洪橋9座、泄洪閘3座。 北乾渠從1976年秋開始施工,1990年竣工。
官廳水庫補水渠
官廳水庫補水渠是將白河水引到媯水河補給官廳水庫,渠首在白河堡水庫輸水隧洞調節池南側,經香營、後所屯、聶莊、左所屯村,渠尾在孔化營村北與媯水河順接,全長7400米,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 補水渠主要建築物有公路橋3座、渡槽1座、節制閘和泄洪閘各1座。 補水渠分三期施工.1975年至1977年7月完成900米襯砌渠道,1980年11月至1981年8月完成2500米混凝土襯砌渠道。1981年秋至1983年秋完成4000米混凝土襯砌渠道。
十三陵水庫補水渠
(延慶段) 十三陵水庫補水渠渠首位於南乾渠沿途的西二道河村東山麓,經馮家廟鑿隧洞穿過分水嶺出口,流人德勝口溝天然古河道人十三陵水庫。此段渠道全長6.33公里,設計輸水流量5立方米/秒。 此段渠道有3.35公里明渠,1.10公里的無壓涵洞和1.88公里隧洞。 十三陵補水工程1983年8月開工,1984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