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文昌魚隸屬頭索綱、文昌魚目、文昌魚科,俗稱蛞蝓魚、海蟲、松擔物、無頭魚、鱷魚蟲。暖溫性海洋魚類,主要分布於福建廈門市的劉五店,山東的青島、河北的秦皇島、廣東的汕頭和陽江、茂名、湛江等地沿海也時有出現。2003年8月中旬,在廣東茂名市的蓮頭嶺至放雞島一帶海域(面積約150多千米2)采捕到物種,最大密度達573尾/米2;2004年7月下旬,在廣東湛江市的東海島和雷州灣東、中部海域采捕到該魚,最大密度達760尾/米2。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氏文昌魚
- 別稱:無頭魚、鱷魚蟲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頭索動物亞門
- 綱:頭索綱
- 目:文昌魚目
- 科:文昌魚科
- 屬:文昌魚屬
- 種:白氏文昌魚
- 分布區域:福建廈門市的劉五店,山東的青島等地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繁殖規律,開發利用,
形態特徵
體側扁,兩端尖細,脊索從身體的最前端貫穿至最後端;心臟僅為能跳動的腹血管,血液無色;腦不發達,僅有腦神經2對;排泄器官為按節排列的許多腎管,各自單獨向外開口於圍鰓腔;肌節平均為65節,出水孔前38節,出水孔後至肛門17節,肛門後10節;體背中央有1條低的背鰭褶,尾鰭矛狀;腹部有1對腹褶,其會合處有腹孔;肛門接近尾鰭;全體半透明。雄魚的生殖腺白色,雌魚的檸檬黃色。1齡魚體長18~22毫米,2齡平均體長29毫米,3齡平均體長45毫米;高齡魚體長可達63毫米(見於廈門)。壽命3~4年。體延長,兩端尖突,呈矛狀,脊索延續,伸達體的前端。背部側扁,腹面寬平,具二腹褶。吻端尖直,稍突出於口笠前方,與背鰭相連處有一凹缺。體的前端腹面上有一口笠,邊緣具觸手37—45,隨年齡而增加,觸手上有感覺突起。口幾正中位,具口須。眼不發達,僅為一黑色小斑。出水孔約位於體前三分之二處。肛門左側位,位於尾鰭下葉中央稍前方,幾與尾鰭上葉起點相對。
體側具“V”字形肌節63—66對,左右交迭,在出水孔前方具肌節36—39對;肛門至出水孔之間16—18對;肛門後方至尾鰭9—11對。
背鰭薄膜狀,低而延長,向前延伸,與吻突相連,基部具長方形角質鰭條263—293,伸達尾端。尾鰭顯明,上下葉較其它各鰭稍高,上葉較下葉稍短,下葉起點距出水孔與距下葉末端幾相等。腹鰭低平,位於尾鰭下葉至出水孔之間,由2行鰭條支持,每行約72個。
體側具“V”字形肌節63—66對,左右交迭,在出水孔前方具肌節36—39對;肛門至出水孔之間16—18對;肛門後方至尾鰭9—11對。
背鰭薄膜狀,低而延長,向前延伸,與吻突相連,基部具長方形角質鰭條263—293,伸達尾端。尾鰭顯明,上下葉較其它各鰭稍高,上葉較下葉稍短,下葉起點距出水孔與距下葉末端幾相等。腹鰭低平,位於尾鰭下葉至出水孔之間,由2行鰭條支持,每行約72個。
生活習性
生活在水深8~15米、水質澄清、潮流緩慢、底質為沙的海區,營潛居生活;潛沙時,倒臥潛入疏鬆的沙質灘里,然後再把前端露出灘面。劉五店的該種密集區,其底質為:碎貝殼占3.0%~4.0%,直徑1.0~1.5毫米的沙子占36.5%,直徑0.5~1.0毫米的沙子占42.5%,直徑0.5毫米以下的沙子占18.0%。游泳能力弱,鑽沙本領強,移動範圍不大。鹽度低於15時不能正常生活,適宜生長的鹽度為21.0~31.6。
營養方式
植物食性,攝食硅藻,主要種類有圓篩藻、小環藻、舟形藻等。以過濾方式取食。
繁殖規律
1齡時部分個體達性成熟,3齡時全部個體達性成熟;雄雌異體,體外受精。2齡的成熟雌體,1年內產卵2次,第一次在6~7月,第二次在12月上旬;3齡的成熟雌體,年初有部分個體開始產卵,5月進入產卵高峰期,到了11月下旬仍有部分個體在產卵。4齡個體性腺完全消失,並於每年的4月以後全部死亡。
開發利用
中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世界上惟有我國福建廈門市的劉五店形成該物種漁場,歷史上以20世紀30年代的產量最高,年產曾達250噸,但自70年代以後形不成漁場,該物種已處於瀕危狀態。屬於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間的過渡物種,雖不是脊椎動物的直接祖先,但可能接近脊椎動物的祖先譜系,為研究動物進化重要的活化石。為保護物種自然資源,中國於2000年在廈門市設立了國家級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又於2004年在山東青島市設立了地市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面積62千米2)。該物種的人工繁殖,已分別在青島市和廈門市獲得成功,但尚未進入生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