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石櫟(拉丁學名:Lithocarpus magneinii (Hick. et A. Camus) A. Camus),別名:黑家柯;殼斗科柯屬的一種喬木。高15~25米,胸徑40~60厘米,新生嫩葉及花蕾乾後常有油潤的樹脂,小枝及葉柄乾後變褐黑色,皮孔小,淡棕黃色。葉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其大小、質地、顏色和葉脈的結構均與單果柯的幾完全一致;葉柄長1~1.5厘米。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生於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較濕潤地方,在中國熱帶地區和東南亞地區都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毛石櫟
- 拉丁學名:Lithocarpus magneinii (Hick. et A. Camus)A. Camus
- 別稱:黑家柯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山毛櫸目
- 科:殼斗科
- 屬:柯屬
- 種:白毛石櫟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25米,胸徑40~60厘米,新生嫩葉及花蕾乾後常有油潤的樹脂,小枝及葉柄乾後變褐黑色,皮孔小,淡棕黃色。葉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其大小、質地、顏色和葉脈的結構均與單果柯的幾完全一致;葉柄長1~1.5厘米。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雌花序常較大,長6~1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很少兼有單朵散生於花序軸的下部,花簇的基部有長3~8毫米,粗3~4毫米,殼鬥成熟時粗達7毫米的柄,花柱3或4 (-5) 枚,長不過1毫米,挺直,果序軸較其著生的枝條粗壯,下部無果,散生明顯的皮孔,殼斗碗狀,高(柄除外)10~15毫米,寬16~22毫米,包著堅果2/3~4/5,殼壁厚1.5~2.5毫米,外壁有6~8個線紋環圈(柄部有1~3個);堅果寬圓錐形或扁圓形,高12~16毫米,寬18~20毫米,被黃灰色絲光質細伏毛,透熟時有縱縫裂隙,深約1毫米,口徑12~15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花期2~4月,果次年同期或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較濕潤地方。
分布範圍
產雲南東南部(金平、屏邊),寮國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白毛石櫟枝葉繁茂、終冬不落,宜作庭蔭樹於草坪中孤植、叢植,或在山坡上成片種植,也可作為其他花灌木的背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