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岳圖

白岳圖

《白岳圖》是元代畫家冷謙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近處是溪流、坡石、茅亭、古松;中間有叢樹、竹林、板橋、人家;上部峰巒起伏,雲霞映帶。此圖筆墨秀潤,清麗蕭疏,山石作披麻皴,皴擦並用,剛柔相濟,不見奇峭之筆。畫中景物的高低暈淡深淺,都很自然,樹枝樹葉,勾點結合,石上苔點恰到好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岳圖
  • 作者:冷謙
  • 創作年代:元代
  • 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84.4厘米,橫41.4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白岳圖
此畫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三段式。遠景畫面上層巒疊嶂,懸岩峭壁,古木衰草,幽深險絕;中景為崇山腳下,一片闊廣平坦之地,左側為林木叢生,密密麻麻的一片;右側為翠竹林立,竹竿瘦勁挺拔,竹葉茂密,相互交錯,互相映輝,在林木和翠竹蔭下,坐落著幾間屋宇茅舍,翠竹旁溪水潺潺流動,有一座高架的板橋接岸,近景為坡石堤岸,亂石橫臥,山石奇特,山石間有幾棵雜樹,有的樹幹挺拔,有的盤根露土,有的枝幹虬曲向左右彎斜。
作者記敘:元至正三年秋,和劉基同游安徽休寧的齊雲山,登白岳嶺,又去黃山,見到“怪松、奇石、巍峰、峭壁、飛瀑、溫泉、丹塞、鼎灶”,聽到“猿吟鳥語”;覺得“留我心身,遏我神思”,於是“援蘿及巔”,但見“長江一線閥提,金陵嘹然”,而“南北無幾,四隅八荒,悉障面前”,這時候劉基驚喜萬分,以為“誤入仙山”,並“強余模寫,余亦勉塗。”署款:“黃冠道人冷謙作並題於殊砂庵。”鈐印二,“竹齋”“冷謙之印”,又左上方另有劉基題詩,張居正畫贊,各鈐印,“山泰”“劉基”“江陵張居正印”。

創作背景

從此畫題識看,該圖是強余模寫之作,作者對所熟悉的環境加以提煉、概括。由自題可知,該圖作元至正三年(1343年)。

藝術鑑賞

技法
該圖中,山頭、山脊與怪石交織互抱,盤亘而上,變為一大平原,而從山腰到山頂,卻有折搭、轉換、穿插汗熱章種種奇趣。凡此均非庸手所能。純用於筆,濃墨淡墨兼施,輪廓與皴擦融為一體,尤其是善用空白,把山頂墓欠兵、山背、岩際、石尖,甚至山徑,都表現出來。不加渲淡,拔簽艱不作苔點,更見筆墨凝重和骨力之美。線上條的組織與結構上,似乎悼拔和旋十分緊密,然而石罅飛泉,山間停雲,質實中還見虛靈。另一方面,作為全圖的主峰卻不嫌孤單,它的背後遠岫羅列,它的腰際和雲層里露出幾個小山頭,彼此之間如相揖讓。這樣的藝術想像、藝術構思與藝術手法,反映了大自然的節奏與生命,以及畫家活潑潑的審美感情,而且和道家修養分不開。至於行筆堅硬樸實,則從傳統中來。山石不以苔點修飾,乃唐人畫法。明王鐸題關仝《秋山晚翠》:“結撰深峭,骨蒼力厚,婉轉生髮,又細又老,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大家達催驗閥體度漏頸巴固如此。”冷謙此圖庶幾近之。而荊浩自許筆墨俱勝,米芾指出其山水特徵在於“雲中山頂,四面峻厚”,此圖似乎兼而有之。

重要展覽

2018年8月14日—9月25日,《白岳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中展出。

作者簡介

冷謙,生卒年未詳。道士,字起敬,一作啟敬,號龍陽子。武陵人,一作嘉興人。元初與邢台劉秉忠同學於沙門海雲,至元末已逾百歲,故世或以為元人。明洪武初,以善音律,仕至太常協律郎。永樂中,因有畫鶴之誣,遂隱避仙去,不知所終。其畫山水,師法大李將軍,而能自發胸臆,神品幻出,又善人物窠石,作品傳世極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