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尾雷鳥是
松雞家族中最小的
鳥,體長約34厘米,體重1300克。雄性略大於雌性。其羽毛顏色隨著季節的不同會發生變化,夏季時體羽斑駁,上體呈棕紅褐色,並間有黃棕色斑紋,通常有灰色、褐色或白色斑點,羽端具有白色的狹邊。喉部及胸部為沙黃色,並有黑褐色橫斑。下體呈白色,腳及趾均覆蓋有白羽。冬季時,雌、雄鳥均為白色。全年翅膀、腹部和尾巴都是白色的。在秋天,在美國的狩獵季節,雌雄的羽毛大多是淺肉和紅褐色,布滿棕黑色點斑,波狀紋、蠕蟲狀線條或各種顏色的條紋圖案。通常一些胸腹部的羽毛是白色,尾部和翅膀是白色。
虹膜深褐色;嘴角質色至黑色;腳爪著白色羽。
翅短圓,翅式為3>4>2>5>6>1,第3和第4 枚飛羽最長,第1枚比第2枚短甚;除第1枚外,初級飛羽的基部均有缺刻;尾羽16枚,尾長適中,末端稍圓,中央尾羽較其他尾羽稍高;腋羽很長。
與白尾雷鳥非常相似,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有一個四季都是白色的尾巴。
棲息環境
白尾雷鳥是北美在高寒地帶唯一永久居住的小鳥。棲息地,包括巨石,高山矮曲林,雪原,岩石側,霜凍土壤和山地牧草的領域。冬季也保持在較高的山谷和山坡,在榿木、柳樹、樺樹和雲杉的沿河區域。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凍原灌叢森林和多岩石的草甸地帶,非常耐寒。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冬季甚至可達百隻以上。活動範圍廣,冬季會進行長途遷移。是典型的寒帶鳥類。隨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變化。夏秋季棲息於樺樹幼林、有塊狀松林的苔蘚沼澤地、樺樹為主的混交林、或耕地附近的小塊闊葉林中,也見於一些灌叢林中。
生活習性
冬季的白尾雷鳥生活在
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凍原灌叢森林和多岩石的
草甸地帶,非常耐寒。喜歡在樹林中活動,有時也到農田地帶。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冬季甚至可達百隻以上。活動範圍廣,冬季會進行長途遷移。 白尾雷鳥由於長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適應凍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長,一直覆蓋到腳趾;腳距周圍有很多長毛,這樣既保暖,又便於在積雪上行走而不至於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擋北極的風暴,也有利於向雪下啄取食物。
白尾雷鳥嘴粗壯而短,善挖食雪下
根莖,幾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是典型的植食鳥類,很少吃昆蟲。但所食植物隨季節不同也有變化,冬季和早春食植物芽苞和微枝,夏季吃綠葉,夏末和秋季吃草籽和漿果。植物以樺、楊、柳等為主。雷鳥依賴於細菌輔助消化在盲腸中提取必需的營養物質。在夏季,它們吃砂礫,以幫助消化的植物材料。
分布範圍
分布於從阿拉斯加至加拿大西部,南部到美國新墨西哥州北部。原產於加拿大和美國西部、阿拉斯加的多山地區。也被引入到內華達山脈、加利福尼亞州的瓦洛厄山脈、俄勒岡州和猶他州。
繁殖方式
白尾雷鳥4-5月間發情,繁殖期是5-7月。發情時姿態很象
家雞,尾翹起並展開著,搧動翅膀,叫聲似家雞,多在清晨和傍晚鳴叫,尋偶配對時,雄鳥間常為保護自己的巢區或為爭雌鳥而搏鬥,相互啄頸和頭。配對前雄鳥會在自己占據的領地里炫耀表演並發出求偶的鳴叫聲,吸引雌鳥前來交尾。巢置於地上草叢間,為簡單的橢圓形的小窪穴,內鋪有少量的枯枝、草葉、樹葉、殘羽等。一窩產2-8枚卵,卵呈梨狀,卵重為3克,大小為45×32毫米。卵淡黃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肉桂色和褐色斑點。孵化期23天。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白尾雷鳥落基山亞種 | Lagopus leucurus altipetens | Osgood, 1901 |
2 | 白尾雷鳥指名亞種 | Lagopus leucurus leucurus | Richardson, 1831 |
3 | 白尾雷鳥阿拉斯加亞種 | Lagopus leucurus peninsularis | Chapman, 1902 |
4 | 白尾雷鳥華盛頓亞種 | Lagopus leucurus rainierensis | Taylor, 1920 |
5 | 白尾雷鳥溫哥華島亞種 | Lagopus leucurus saxatilis | Cowan, 1939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