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尾兔體長57-62厘米,體型纖瘦,體重2.5-4.3千克。頭呈明顯的弓形,眼大,耳長。尾長7-10厘米,與同屬種類相比較長。腿長且纖細,
踝骨極長。前足有五趾,後足有四趾。整個體型適於高速奔跑。頭頂、頰、頸及身體上側等處呈灰色,略有乳色。身體背面為黃褐色至灰褐色,腹面為白色或淺灰色,喉部較暗,身體下側、尾部等處則呈白色。冬季體毛為白色。耳尖為黑色。
棲息環境
白尾兔在
落基山脈常見。在生長
苦艾的平原上尤其多見。常棲息於茂密的柳樹叢下。如果距生長柳樹的河岸有一段距離,或者在無樹的草原上,那么白尾兔常在岩石邊角下或大片草叢中棲息。
生活習性
白尾兔性夜行性,機警,無固定洞穴,在苦艾草叢中可迅速隱蔽,狼、鷹、山狗和狐狸等肉食動物很難追上。一般在黎明之前和黃昏之後才出來覓食,主要以
草本植物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馬尼托巴省、安大略、薩斯喀徹溫省),美國(加州、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伊利諾斯州、愛荷華州、堪薩斯州、明尼蘇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內布拉斯加、內華達、新墨西哥、北達科他州、俄勒岡州、南達科塔州、猶他州、華盛頓、威斯康辛、懷俄明州)。
繁殖方式
白尾免懷孕期為30-43天,一年一窩,一窩產4-6頭幼兔。母免會哺乳並看管幼兔6周,隨後會離開幼兔,讓幼兔自己生活。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 | Lepus townsendii campanius | |
| | Lepus townsendii townsendii | |
(資料來源:)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自1970年以來,美國
大提頓國家公園白尾兔的數量在不斷減少,1978年以後,目擊描述從“數不清的”和“常見”到僅僅發現3隻。在美國
黃石公園,1990年之前,該種被認為是豐富的,但自1990年以後,該種未被發現。白尾兔種群發展呈下降趨勢。
印第安人會暗中靠近隱藏在灌木叢下的白尾兔,並用箭射殺。在冬季印第安人也用圍網捕捉白尾兔。他們通常會用麻類植物制的輕網圍出一塊空間,約有五尺見方。很多印第安人會進入被圍的圈子中,從不同方向擊打灌木叢,受驚的野兔會奔跑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