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1840-1919)》論述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夜近80年的歷史。中國近代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置身近代洪爐接受考驗的歷史;是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遭到失敗時期的歷史。而從總相上看,又是阻礙西方帝國主義東侵的歷史。

基本介紹

  • 書名: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
  • 類型:白壽彝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29407
  • 品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作者:白至德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289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1840-1919)》是白壽彝史學二十講系列之一,由白至德編著。這是一段很值得深入探討的歷史。

圖書目錄

前言
近代前編(1840—1919)
第一講民族危機的緊迫感在史學上突顯
1.魏源的愛國史學著述
2.《瀛環志略》、《夷氛聞記》和《中西紀事》
3.邊疆歷史地理學的興起
第二講維新派的史學成就
1.早期維新派王韜的史學思想
2.黃遵憲《日本國志》的成就
3.康有為歷史必變的思想和維新變法
第三講“新史學”思潮和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1.“新史學”思潮及其代表粱啟超
2.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3.20世紀初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第四講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林則徐禁菸與鴉片戰爭
2.戰爭的進展與清廷失敗
第五講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1.洪秀全與太平天國
2.《天朝田畝制度》
3.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4.領導集團內部分裂
5.李秀成的歷史悲劇
6.洪仁殲與資本主義
7.內外勾結鎮壓起義
8.太平天國光輝永存
第六講晚清“四大名臣”
1.曾國藩謚以“文正”
2.左宗棠謚“文襄”
3.李鴻章賜謚“文忠”
4.張之洞謚以“文襄”
第七講各族人民反清壓迫之鬥爭
1.杜文秀與雲南各族大起義
2.張秀眉與貴州苗民大起義
3.西北回民轟轟烈烈大起義
4.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鬥爭
第八講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清政局的變化
1.我國人民反擊英法侵略的鬥爭
2.俄美誘逼訂立了《天津條約》
3.英法仍不滿足又擴大侵略戰爭
4.俄國侵略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
5.清朝廷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概要
6.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局的改變
第九講外國的經濟侵略與洋務運動
1.外國的經濟侵略
2.洋務運動
3.建立軍事工業等
4.官督商辦興民用
第十講早期新階級的出現與西方近代科學的傳人
1.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2.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潮
3.中國早期的無產階級
4.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
第十一講中國邊疆在侵略勢力下的危機
1.美國早有侵略台灣的野心
2.西藏人民頑抗英軍的侵略
3.俄國也極力地向新疆擴張
4.法國的侵略激行徑
第十二講中日戰爭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1.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2.甲午海戰
3.屈辱賣國的《馬關條約》
4.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
第十三講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維新思潮與運動興漲
3.103天的“百日維新”
4.維新變法的必然失敗
第十四講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2.八國聯軍侵華
3.清廷宣戰玩弄的兩面手腕
4.八國聯軍燒殺搶淫之罪惡
5.失敗與不平等的《辛丑條約》
第十五講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1.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爭奪權益的戰爭
2.清廷的出賣和投降使其統治面臨困難
3.人民的反抗鬥爭與資產階級愛國運動
4.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第十六講同盟會的成立與清廷的“預備立憲”
1.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2.同盟會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
3.康、梁歌頌君主立憲詆毀革命
4.清廷被迫宣布“預備立憲”
第十七講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1.武昌起義的勝利與清統治的土崩瓦解
2.孫中山宣誓就職並“中華民國”成立
第十八講清皇朝的滅亡
1.帝國主義勢力支持清廷破壞革命
2.帝國主義國家扶植新的代理人
3.袁世凱竊權並開始北洋軍閥統治
4.中華民國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
第十九講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1.袁世凱的殘酷鎮壓與獨裁統治
2.袁世凱無恥地當上正式大總統
3.日美等的支持公然恢復君主制
4.各派軍閥混戰與國家四分五裂
5.護法失敗
第二十講中國革命之新曙光
1.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文藝
2.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
3.90餘年來的交通與“現代化”
4.民族工業發展與工人階級壯大
5.斯文化的“民主”和“科學”
6.終於迎來了中國革命之新曙光

文摘

著作權頁:



2.張秀眉與貴州苗民大起義
清乾嘉年間,湘西、黔東北地區的苗族人民在石柳鄧、石三保、吳半生、吳八月等領導下,於1795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以“逐客民(指滿、漢地主、官吏)、復故地”為號召,並提出“窮苦兄弟跟我走,大戶官吏我不饒”等口號。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到之處,對民憤極大的貪官污吏和滿、苗、漢地主惡霸都給予嚴懲。清廷慌忙調集雲貴、兩廣、兩湖和四川七省兵力,由雲貴總督福康安率領,前往鎮壓。後來起義軍與白蓮教起義軍相呼應,使清軍顧此失彼,起義一直堅持到嘉慶十二年(1807年),前後達12年之久。
鴉片戰爭以後,鹹同年問,黔東南等地又爆發了以張秀眉為首的苗民大起義。起義先後堅持了18年(1855年—1873年)之久,是苗族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鬥爭。
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族大起義,這與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以及太平天國革命都是息息相關的。當太平天國革命勢力昌盛時,清統治者主要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無法抽調軍隊南下鎮壓貴州和雲南起義;而當太平天國革命被殘酷鎮壓下去後,反動統治者就馬上調集軍隊,回過頭來全力鎮壓雲南和貴州起義。
張秀眉(1823年—1872年),貴州台拱廳(今台江)仰岡寨人,苗族。初以僱工為生。鹹豐(1851年—1861年)初,苗區災荒,無力繳納軍糧款,而被迫聯合眾人於鹹豐五年(1855年)歃血盟誓起義。圍攻台拱廳城,打死州吏吳復。鹹豐六年,相繼占領台拱、黃平、清江、清平等廳州縣。與侗族義軍合攻古州(今榕江)廳城。經過3年的戰鬥,義軍控制貴州東南部苗族聚居的大部地區。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貴州各地先後爆發了各民族人民起義。他聯合四周起義力量,沒收土司、地主、屯軍的土地,分給窮苦農民。同治七年(1868年),義軍抗擊貴州、湖南、四川、廣西數省清軍的圍剿。同治九年(1870年),清軍攻占台拱、丹江、凱里。退守雷公山。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烏東與席寶田部激戰,兵敗被俘,解往長沙被殺害。苗族人民懷念其英雄事跡,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張秀眉》等史詩流傳民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