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大洋富氧事件

白堊紀大洋富氧事件,是指在白堊紀時期,發生的一次大範圍的大洋富氧的地質事件,其結果是形成了一套白堊紀大洋紅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堊紀大洋富氧事件
  • 年代:白堊紀,約90-123個百萬年間
  • 地點:全球範圍內
形成原因,事件結果,

形成原因

現今開放大洋底層很少是缺氧的,主要在於大洋環流系統的存在。從高緯度帶來的富氧冷水團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大洋底層。為其持續供氧,使其保持富氧狀態。

事件結果

形成了白堊紀大洋紅層。地質學的“紅層”通常是指被細分散的鐵氧化物染成各種紅色色調的沉積地層。根據紅層形成環境的不同,可分為陸相紅層和海相紅層。這裡的白堊紀大洋紅層為白堊紀時期沉積在遠洋、半遠洋環境下,在富氧條件下形成的一套以紅色-粉紅色-棕色為主、有機質含量極低的沉積物,是一種富氧事件的產物,被命名為“白堊紀大洋紅層”(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值得一提的是,CORB這個術語是由我國科學家王成善院士、胡修棉教授以及外國學者一起討論產生的,並首次由他們正式使用並發表,而後在國際上被廣泛地接受和使用。
白堊紀大洋紅層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出現於特提斯海域,從西藏地區向西跨越土耳其、喀爾巴阡、阿爾卑斯直至歐洲南部庇里牛斯半島[32],但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鑽孔中也有分布[29]。沉積學家根據古生態研究,發現以白堊紀紅色灰岩為代表的大洋紅層沉積古水深從幾百米到兩三千米不等。其中,根據底棲有孔蟲古生態特徵,義大利大洋紅層古水深在1 000 m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