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書院,位於台灣彰化北投堡(今南投縣草屯鄉史館路文昌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莊文蔚、洪濟純倡建,俗稱文昌祠,又因出了不少秀才,故被當地人戲稱為“秀才窟”。書院祀文昌帝君、朱熹及制字先師倉頡,並供土地神。書院至今已有160餘年歷史,雖經多次重修,仍大體維持原貌,為島內古老書院保存最完整者,目前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瀛書院
- 位於:田野間
- 分類:三合院建築
- 屬於:台灣南投縣草
簡介,史跡,附錄一,附錄二,對聯,
簡介
登瀛書院位於田野間,清幽靜雅,為一單進三合院建築,中央為三開間正殿,一旁有過水廊連線兩側廂房,設有齋房、肄業房、山長房和藏書房,院落前方有一座三脊燕尾式照壁,頗為特殊。為了符合書院的教化特質
史跡
台灣南投縣草屯鎮登瀛書院
位於南投縣草屯鎮新莊裡史館路文昌巷三十號
建於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西元一八四七年)
登瀛書院又稱文昌祠,原由登瀛社社學改為義學,受白沙書院節制。藍田書院設定後,遂由民間籌捐,成為紳民倡建的書院。
按清代學制,在黨庠州序之外,鄉堡坊里常設官塾,以利偏遠生童就學,稱為社學。草屯地區之有教育設施,首見於清雍正十二年甲寅(西元一七三四年)設立於北投社的「土番社學」。內置社師一人,以教導番童。
乾隆年間,漢人入墾日漸增多,於是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用為漢人子弟啟蒙的場所。到了道光十一年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南投縣朱承懋延請南北投保、水沙連保等士紳籌建書院,是年十月興工,道光十三年癸巳(西元一八三三年)十月竣工,做為南、北投保兩地漢人讀書的場所,這便是一般熟知的康壽莊(今南投市崇文里)「藍田書院」。
但因藍田書院遠在南投,對於北投保(今草屯)之興學頗感不便,於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西元一八四七年)十月,由北投保職員洪濟純、生員洪鐘英、總理莊文蔚發起,就北投保士紳捐款,興建「登瀛書院」,同年十一月興工,翌年戊申十二月完成。
光緒九年癸未(西元一八八三年),因年久失修,院舍屋頂傾圮,乃由北投保士紳李定邦、林錫爵、簡化成等人倡議修建,並有萃英社、玉峰社、碧峰社等回響資助,七月興工,次年甲申一月修×完成,成為草屯地區丁年子弟讀書考課之所。
民國十五年丙寅(西元一九二六年),由洪元卿、李昌期、洪文期等再倡議重修,當時李春盛、洪元煌、洪清江等人曾主張將書院遷移草屯公園內重建,幸經多數人反對而作罷。翌年一月修建完成。
民國五十六年丁未(西元一九六七年)再加修建。至民國七十五年丙寅(西元一九八六年),南投縣政府鑒於書院建築殘破傾圮,急待整修,乃於是年十二月以古蹟維修方式進行修護,民國七十七年戊辰(西元一九八八年)五月竣工,成為今日的面貌。
登瀛書院坐北朝南,為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位於新莊裡遼闊的稻田中,四周有圍牆環繞,正前方有燕尾翹脊照牆一座,山門位於左斜前方。
中央三開間獨立的建築為正殿,昔時為講堂,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左奉紫陽夫子朱氏、右奉魁斗星君。外形為左右山牆加兩坡水屋面的硬山屋頂構成的「假歇山」形形。由於兩側屋面出挑較短,椅柱與山牆間的迴廊狹窄,沒有椅廊建築的雄偉。正殿室內的大木結構,在大梁下的寬厚的隨梁,隨梁兩端與柱交接處置「丁頭×」,×下再安×魚雀替,作法甚為特殊罕見。
附錄一
「登瀛書院」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為草屯地區第一座學堂,由於當時草屯地區民生欣欣向榮、文風鼎盛,為建立讀書風氣而由當時地方有志之士紳發起,募得資金所興建。「登瀛書院」內部改為文昌祠,正殿主祀「文昌梓潼帝君」,是許多學子祈求考運的重要地點,書院四周稻田環繞,富田野之美,氣氛古樸幽靜。書院建築至今完整保存清代建築格局,正門上懸有「登瀛書院」,神龕上方懸掛有「文運重興」、「學教敦倫」,另有國史館史料編纂委員會所贈的「輔翼聖教」匾。除了古匾外,諸如閩南花紋磚、樑上構築、壁上萬字形花紋磚、東西廂壁上書卷狀雕飾,都是古意盎然、別具特色,其所保存的文物相當豐富,是台灣有關書院教育的珍貴史跡,文化資產極為珍貴。儘管世事多變,但「登瀛書院」從古至今的歷任管理委員皆能堅守書院之崇高清譽,也嚴禁政治力介入,保持了文廟之嚴肅寧靜型態,塑立了不隨俗的典範。也因它遠離市儈,且保持原貌,靜靜地佇立於綠油油的大地上,使訪客置身其中,彷佛走過時光隧道,回到那研讀四書經典、唐詩宋詞的年代。
「登瀛書院」的格局是簡樸的單進三合院式建築,空間配置中間為三開間的正殿,兩側為七間式廂房,過水相連正殿與廂房,正前方有燕托翹脊的照牆一座,書院正門之聯曰:「登雲有路志為梯聯步高攀鳳閣,瀛海無涯勤是岸翻身跳進龍門」,期勉莘莘學子努力讀書,才能榮登金榜、光耀門楣。「登瀛書院」為目前台灣現存書院中格局最小的一間,據推測其格局的簡約應與創建時經費的短絀有關,當時雖由當地仕紳捐募興築以及信徒捐置學田,但仍接受彰化「白沙書院」的資助,故其與白沙書院關係密切,當年學規、修業等皆大部份依循白沙書院。台灣歷史記載的六十二所書院中,創建年度有早晚,規模大小有別,財務情形各異而各具有特色,但建築物大部分已失去了原貌,惟「登瀛書院」歷經一百六十多年來,雖曾四次大修,然均能依照原貌加予修繕,不僅正殿之結構體毫未予更動,連兩排齋舍也不增減一間,建材之土埆也未更換為磚塊,完整的保持初建原貌是其一大特色,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經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附錄二
草屯地方昔屬南北投堡城,清雍正年間,漢人之入墾者激增,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清廷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子弟,設有土番社學一所。乾隆年間,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所。至道光年間,北投社人陸續內移埔里地方,致土番社學有名無實,時漢人之拓墾已歷一百餘年,民生欣欣向榮,文運鼎盛,乃有北投堡總理莊文蔚、職員洪濟純、生員洪鐘英等人發起,募得銀五千八百元,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院。工程始於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十月,翌年十二月竣工。
登瀛書院又名文昌祠,正殿祀文昌帝君、朱子、魁星等,俗稱文昌祠,經常有各地學子來書院書房研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傳出朗朗讀書聲,是草屯地區培育許多人才的搖籃。內設山長一人,聘請舉人、貢生、廩生等擔任,設正、副董事各一名,爐主一名。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無官試,費用來自堡內至峰社、萃英社、梯雲社等捐贈,其經營管理,與官府無關。登瀛書院乃為草屯第一座學堂,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所保有的文物相當豐富,其位於遼闊的稻田中,相當古樸幽靜,乃是全島六十二所書院中:
1、建築物保存最完整者
2、捐出最多的土地,發展地方教育的書院
3、保持清譽,正派經營,不以怪力亂神、乩童、符咒等開闢財源,保持文廟之嚴肅寧靜型態,塑立了不隨俗的典範。
書院所保存文物之豐,為省其他書院所望塵莫及,例如文昌帝君、侍神、土地公立像等雕塑之精緻;牌匾、執事牌、香爐、供桌、燭台、朱文公神公,魁夫子神位等極其完整,且皆屬上乘古物,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原本外牆已見斑剝,多處毀損,民國七十二年,南投縣政府鑒於書院建築危傾,乃予以調查研究設計整修,民國七十五年開始進行修復工作,於民國七十七年竣工,重振地方往昔文風。七十七年回復大體原貌,使登瀛書院再度展現古老幽情。
春祭大典─點光明燈
所以不同於其他的書院,每到考試季節,都可以見到學子們在廂房內念書,或是點個光明燈,希望文昌帝君諸神明可以引領學子們有個好的前程,而且於每年的農曆一月三十日為書院之春際大典,歡慶文昌帝君之聖誕,每年文昌帝君的生日同時舉行學士燈及功名燈開燈儀式,該書院管委會依古禮準備面線、壽龜等供品舉行春際大典,祭典之後,便由穿上祭祀誦經禮服的婦女拿著登記點「功名燈」、「學士燈」的名冊,一一向文昌帝君報告點燈者姓名,希望神明能保佑考生,誦經的同時,功名燈和學士燈也一併點亮,將一整年不滅。
建築物風貌
書院位於稻田中,四周有圍牆環繞,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外觀宏大深廣,正前方有燕托翹脊的照牆一座,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並有兩齋舍(護龍)、肄業房、山長房、藏書庫,正殿屋頂剪粘極為簡潔,殿內裝飾如木雕、彩繪以典雅為主,以保持書院特有的肅穆風格。在正門上懸有「登瀛書院」,神龕上方懸掛有「文運重興」、「學教敦倫」等匾額。而「登瀛書院」及「學教敦倫」二匾系創建時所懸,「文運重興」則為民國十五年整修時所獻。
對聯
文運復昌隆,蔚起人才高北斗;
祠堂重奐美,巍然高貌冠南邦。
佚名題正門
登雲有路志為梯,聯步高攀鳳閣;
瀛海無涯勤是岸,翻身跳進龍門。
佚名題正門
文運天開,奎壁聯輝昭盛世;
昌明聖教,璣衡重煥壯雲衢。
佚名題正廳
玉尺量才,造就四科多學士;
峰巒聳秀,誕生六館盡文人。
佚名題院舍
登閣名人,五鳳樓高翔彩羽;
瀛洲學士,九重天近列仙班。
佚名題院舍
碧水澄清,洗脫俗凡,學業精進;
峰山秀麗,高插雲霄,文明大開。
佚名題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