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腺葉下珠

瘤腺葉下珠

瘤腺葉下珠(學名:Phyllanthus myrtifolius (Wight) Muell. Arg.)是大戟科、葉下珠屬灌木,高約50厘米;枝條圓柱形,葉片革質,倒披針形,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淺心形;側脈近水平升出;葉柄極短;托葉小,卵形,花雌雄同株,直徑約3毫米,數朵簇生於葉腋,蒴果扁球形,長2毫米,直徑約3毫米,3瓣裂,裂瓣殼質;種子表面具網紋。

原產斯里蘭卡。在中國台灣台北、海南海口和廣東有栽培。喜光,耐半蔭,喜溫暖濕潤環境,耐水濕。

瘤腺葉下珠是優良的觀葉、觀果植物,適宜作綠籬、岩石或水境點綴,也可盆栽觀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瘤腺葉下珠是灌木,高約50厘米;枝條圓柱形,上部被微柔毛。葉片革質,倒披針形,長12-16毫米,寬3.5-4.5毫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淺心形;側脈近水平升出;葉柄極短;托葉小,卵形。
花雌雄同株,直徑約3毫米,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梗絲狀,不等長,長3-5毫米;雄花萼片5,長圓形;雄蕊3,花絲中部以下合生,花葯2室;花盤裂片5,裂片呈瘤狀腺體;雌花萼片6,比雄花的略寬大;汗匙察晚花盤杯狀,頂端全緣;子房圓球狀,3室,花柱3,短,頂端2裂,裂片外彎。蒴果扁球形,長2毫米,直徑約3毫米,3瓣裂,裂瓣殼質;種子表面具網紋。

產地生境

原產斯里蘭卡。在中國台灣(台北)、海南(海口)和廣東有栽培。瘤腺葉下珠喜光,耐半蔭,喜溫暖濕潤環境,耐埋道朽水濕。

繁殖方法

瘤腺葉下珠採用扦插法繁殖。扦插基質為泥炭土。選擇當年生粗壯枝條,剪成長6-8厘米小段,每段帶3-5個葉節。插條上剪口在最上一個朽照凶葉節的上方約1厘米處平剪,下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約0.5厘米處成45°斜剪。採用200、400、800和1600倍強力生根水B-1稀釋溶液對瘤腺葉下珠插條進行速蘸法(30秒)處理,以清水為對照(CK),處理後插入泥炭土中。隨著B-1溶液稀釋倍數的升高,瘤腺葉下珠插條的生根率呈先升後降的趨勢,在800倍B-1稀釋溶液處理下,生根率達到最大值,為91.67%,但隨屑格婚著B-1溶液稀釋倍數升高,其生根率逐漸降低。與CK相比,瘤腺葉下珠在200倍、400倍B-1稀釋溶液處理下,其生根率均高於CK,分別比對照高出11.67%、33.34%和15.00%。與生根率相比,隨著強力生根水B-1溶液稀釋倍數的升高,其平均最長根長和平均根數呈先升後降的趨勢,在800倍B-1稀釋溶液處理下平均最長根長和平均根數分別達到最大值,為1.82厘米和9條,隨著B-1溶液稀釋倍數滲簽埋升高,其平均最長根長和平均根數顯著下降,但仍高於CK。外源激素的濃度是影響生根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強力生根水B-1溶液作為一種外源激素,能明顯促進瘤腺葉下珠的扦插生根,且800倍強力生根水B-1稀釋溶液處理下達到最高,這是因為其能夠促進插條內部營養物質的重新分配與辨幾內源激素的作用表達,提高插穗細胞滲透壓、吸水力和酶活性,使細胞能順利完成脫分化和再分化,從而促進生根。扦插繁殖是瘤腺葉下珠重要的繁殖手段,而一定濃度的生長調節劑可以促進其扦插生根,因此選擇合理的處理濃度對瘤腺葉下珠快速有效擴繁具有重要的意義。

栽培技術

瘤腺葉下珠的栽培基質為沙壤土或培養土,每1-2年可幫盆栽換一次培養土,有助於生長。生長期每90天施一次緩效固肥。瘤腺葉下珠生性強健,枝條萌發性強,可以經常修剪,促進枝繁葉茂。瘤腺葉下珠較少有病蟲害。

主要價值

瘤腺葉下珠株形優美,枝葉繁茂,小果玲船汽迎墊瓏可愛,是優良的觀葉、觀果植物,適宜作綠籬、岩石或水境植物點綴,也可盆栽觀賞。

主要價值

瘤腺葉下珠株形優美,枝葉繁茂,小果玲瓏可愛,是優良的觀葉、觀果植物,適宜作綠籬、岩石或水境植物點綴,也可盆栽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