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

瘋狂: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

一個在瘋狂中抗爭、在沉醉中自省、在沉淪中自我救贖、在絕望時吶喊、在窮途末路時一鳴驚人的真實故事!作者用手術刀式自我解剖的文字、自我嘲諷的語氣,通過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動人心魄的場景——自殘、絕食、吸毒、濫交、窮困潦倒與無數次送醫急救——把讀者帶入到一個躁鬱症患者瘋狂靈魂的深處……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揭秘一個人瘋狂的內心世界,常人難以理解的奇異行為!

基本介紹

  • 書名:瘋狂: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
  • 作者:(美)赫芭琪
  • ISBN:9787562448600
  •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1
  • 開本: 16開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尾聲,前言,

圖書信息

書 名: 瘋狂: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
作 者:(美)赫芭琪
瘋狂:最具心靈震撼力的驚悚故事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562448600
開本: 16開
定價: 29.80元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上書店暢銷書,全球銷量超過1000000冊,入選“普利茲獎”
《紐約時報》《魅力》《華盛頓郵報》《波士頓鳳凰城報》《出版人周刊》等眾多媒體報導的美女作家
瑪雅·郝芭琪一個性感美麗的美國麗人,四歲就患上了精神疾病,失眠、因害怕陽光而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拉上所有的窗簾,十歲開始酗酒、暴食,十幾歲開始吸毒、濫交;二十幾歲被確診躁鬱症,躺在自己的公寓浴缸中用刀切割著自己的身體;狂躁不安的她一次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電擊治療;她經常在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陌生男人的床上,而其中一個竟然成為了她的老公。可這樣的婚姻是短暫的,她背著老公,和一個偶遇的男人去墨西哥歷險,一路陪伴她的是大麻、酒、精神藥片和無休止的性愛。
這樣一個頹廢的女人,這樣一個瘋狂的女人,這樣一個美麗的女人,這樣一個性感的女人,這樣一個生活在虛幻和現實之間的女人,她的人生究竟還有那些令人震驚的故事呢?
瑪雅·郝芭琪是一位文字的藝術大師:幽默、善於表達而又不缺乏自省。她也是——如她在書中所述——一位無法治癒的精神病患者。
——《紐約時報》
抑鬱使她沉默,狂躁則席捲了她的大腦產生了閃亮的文字,但是卻在她能記錄下來之前破裂成為碎片,只有乏味的早間藥物(一次21片)才能使她捕獲這些文字並記在紙上。
——《紐約時報》
震撼!即使是對食物和體重有著健康態度的人也一定會對這樣一個發自心靈深處的吶喊產生共鳴。
——時尚雜誌《魅力》
瑪雅·郝芭琪的新自傳《瘋狂》讓人不安地窺視到她的內心世界。
——《華盛頓郵報》
郝芭琪不時顯現的才華也許會使人憤怒,也許會使人驚奇,這取決於你的口味。
——《波士頓鳳凰城報》
她知道自己可能永遠也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不過也許她可以和這樣的生活和平共處。
——《出版人周刊》
就像一部懸念永遠也不會停止的恐怖電影,通過一幕又一幕的暴食、吸毒和濫交,作者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心。
——《書目》
模糊的想像和回憶用文字表達的如此透徹,反而使得與疾病的各種抗爭真實可見。
——《柯克斯評論》
作者對自己與躁鬱症精神錯亂英勇鬥爭的描述,以及對自己奇異行為的坦誠和洞察,使她的故事節奏緊湊、動人肺腑。
——《故事圈評論》

作者簡介

瑪雅·郝芭琪,普利茲提名暢銷書作家、屢獲殊榮的記者,在美國眾多大學教授寫作和文學。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暢銷不衰。她和她的丈夫住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

圖書目錄

序言

自殘
1994年11月5日

第一部分

羊人
1978年
他們知道什麼
1979年
抑鬱
1981年
祈禱
1983年
食物
1984年
爐子下的酒瓶
1985年
崩潰
1988年
逃跑
密西根,1989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0年
加利福尼亞
1990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1年
華盛頓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病情全面發作
1995年

第二部分

新生活
1996年
診斷
1997年4月
病情發作
1997年7月,上午9點
47病區
同一天
旅行
1998年1月
輕度狂躁
1998年7月
傑瑞
1998年夏末
治療
1999年
漸失平衡
1999年冬
瘋子肖恩
2000年6月
邊境線
俄勒岡州
2000年8月
日間治療
2000年8月底
閣樓,地下室
2000年秋
情人節
2001年
重返生活
2001年夏
傑夫
2001年秋
美好生活
2002年夏
雜誌社
2002年11月
2003年秋

第三部分

失去的日子
第一次入院治療
2004年1月
第二次入院治療
2004年4月
第三次入院治療
2004年7月
第四次入院治療
2004年10月
第五次入院治療
2005年1月
第六次入院治療
2005年4月
第七次入院治療
2005年7月
出院
2005年8月

第四部分

2006年秋
2006年冬
2007年春
2007年夏

尾聲

數字躁鬱症
致謝
我的數字躁鬱症

前言

2009年3月23日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封面故事題為“誰被送進精神病院”。廣東女子鄒宜均因家庭糾紛而被強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曲折經歷再次喚起人們對精神病院的社會角色以及患者人身權利的反思,也正是在這篇專題報導中,醫院的會診結果,一種名叫“雙相情感障礙”的精神疾病成為鄒宜均至今仍揮之不去的夢魘。
遁入空門的鄒宜均不惜與醫院以及家人對簿公堂,希望撕掉精神病人的標籤;而本書作者瑪雅.郝芭琪則用真實得有些殘酷的文字記錄下自己飽受病痛折磨,一度迷茫、亢奮、放縱、沉淪,在暴食症和厭食症的輪流進攻下身心俱疲,甚至一度依靠自殘來麻痹自己,卻最終在醫生和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患病的事實,樂觀豁達地與病魔努力抗爭的經歷。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疾病,讓人們在激情和震撼的背後,體會不為人知的苦澀與辛酸?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鬱症,是一種情緒在躁狂和抑鬱之間搖擺不定的失調症,這種大腦紊亂的病症會導致患者情緒、精神和官能的異常變化。在“狂躁期”,患者會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精力充沛,不覺得需要睡眠;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分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具有超能力。他們會說:“我覺得很愉快,一切都棒極了。我的頭腦清澈,思考迅速,所有的害羞都不見了。覺得輕鬆自在,充滿自信,以往無趣的人和事物也都有趣起來……思緒越來越快,快到無法掌控。有趣的事開始荒唐走樣,朋友們開始害怕……極容易生氣,但是又很害怕,無法控制自己。”相反,在“抑鬱期”,患者會情緒低落、表情憂愁;失眠、早醒或易驚醒;食慾減少、性慾減退;反應遲鈍、動作減少;絕望、有罪惡感、甚至有自殺傾向。
精神病學家認為,躁鬱症產生的興奮和壓抑迫使病人面對更廣泛的情緒感受,他們比常人擁有更豐富多變的經歷。英國《精神病理學》雜誌發表了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特博士的研究成果,他研究的對象涉及人類歷史上頗有影響的300個人物。研究結果表明,天才和精神病恰如一對孿生兄弟,天才中多有精神躁鬱症患者。偉大的梵谷以其獨特的筆法及表達方式而著名,而他的一生都在忍受躁鬱症的折磨。貝多芬49歲時失聰,後來的研究發現,正是躁鬱症給了他動力,讓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創作出諸如《第九交響樂》這樣偉大的作品。美國的一位精神病學教授在對愛倫.坡詩歌進行分析後認為,愛倫.坡患有躁鬱症,而正是由於這種狂熱,才使得他創造性源源不斷,在詩歌、小說、文學理論以及文學批判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甚至是開拓性的成就。
相對於西方國家對躁鬱症展開的研究,我國在該領域,尤其是在躁鬱症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社會權利方面進行的探討才剛剛起步。如何才能深入患者的精神世界,體會他們的瘋狂與灰暗、殘酷與偏執,對人生的渴望、追求和奮鬥?這本內容真實的心理傳記足以讓我們感同身受。
本書作者瑪雅.郝芭琪於1974年出生於美國加州,是著名的暢銷心理書作家,9歲起便開始遭遇飲食失調症和躁鬱症的困擾。23歲時完成的自傳體小說《頹廢》獲得1998年普利茲獎提名,僅在美國就銷售上百萬冊,並被翻譯成14種文字,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暢銷不衰。2005年出版的第二本書《隆冬》也廣受好評。2008年4月,她的第三本書《瘋狂》問世,書中再次將作者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被評論界認為是近年來有關心理疾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佛曰:人生就是一串佛珠。珠子就是苦難,而珠子之間的空隙,就是短暫的快樂。在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後,瑪雅終於坦然地面對疾病,用真摯的文字對生命的過往做出完美的總結,沐浴在明尼蘇達州燦爛的陽光下,陪伴在她身邊的是摯愛的丈夫,兩隻分別叫莎士比亞和T.S.艾略特的貓,兩條叫彌爾頓和但丁的臘腸狗。
希望在生活中歷經坎坷的你我,也能在閱讀本書後有所感觸,重新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感謝重慶大學出版社王斌先生向我推薦了這本好書,並給我介紹了豆瓣網上的“鹿鳴心理”小組,讓我在翻譯過程中碰到相關心理學知識和概念時能夠查閱和理解。感謝編輯戚本嬌的信任,對我委以重任,讓我有機會完成這樣一部開創性的譯作。同時要感謝鐘雅如小姐在文字潤色和其他方面提供的幫助,讓長達數月的辛苦和勞累最終有所回報。當然,囿於本人水平的限制,譯文中難免有錯訛之處,還請讀者與方家不吝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