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監測,狹義上指不依賴特定的診斷,廣義上指臨床症狀,及與疾病相關的現象。
定義,基本原理,展 望,
定義
症狀監測的定義尚未統一,狹義上一般指對指定人群中特定臨床症候群(如發熱、腹瀉、呼吸道症狀等) 的發生頻率進行監測,強調非特異的症狀為基礎的監測。
現在一般的症狀檢測還包括臨床症狀及與疾病相關的現象,主要有: (1) 醫院急診室( ED) 病人訪問情況(包括訪問量、病人的主訴和醫生的初步診斷) ; (2) 藥店非處方藥(OTC) 的銷售情況; (3) 醫療相關用品(包括醫用口罩、衛生紙的銷售量等) ; (4) 學校或單位的缺勤率; (5) 動物患病或死亡; (6) 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結果; (7) 不明原因死亡的法醫鑑定結果; (8)緊急醫學救助120 電話記錄情況。症狀的分類和對症狀的診斷是症狀監測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儘管大部分研究者對症狀進行了廣泛的選擇,但對症狀定義的統一才剛剛開始。呼吸道症狀、胃腸道症狀、皮膚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已被不斷的用於症狀監測。
基本原理
傳統的疾病監測系統建立在醫院診斷和實驗室檢查的基礎上,在症狀報告或樣品採集和疾病的最後診斷之間通常存在一段時間的滯後期,而生物恐怖事件或者其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對,需要快速鑑定並做出反應。而套用症狀監測可以追蹤疾病暴發的規模和速度、監控疾病趨勢,通過可疑疾病(或症狀) 預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醒人們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減少經濟損失。早期出現的症狀流行曲線以及疾病暴發流行曲線可以用圖形表示(圖1) 。症狀監測旨在確定出現早期症狀病
例數的閾值,這將比通過傳統監測方法確定的閾值早td。症狀監測提前預警的能力取決於疾病暴發的規模、受影響人口的範圍、症狀定義及各種數據資源、開始預警調查的標準、醫療相關機構察覺和報導特殊病例的能力等。同時,對於考查症狀監測以及評估症狀監測運行狀況,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必須有相應的程式和方案。
分析預警套用
症狀監測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疾病及其相關事件預警能力的提高,減少了損失。1995年,美國密爾沃基市遭遇熱浪襲擊,導致熱相關死亡率比同期增加,後來出台了一項應對高溫的預警方案,此方案要求一旦環境信號或者天氣預報早期提示熱浪來臨就採取相應措施,以後每年不斷完善這個方案,1999 年熱浪再次襲擊時的熱相關發病率或者死亡率比1995 年下降了50 %。為應對可能的生物恐怖攻擊,2002 年韓日世界盃舉辦期間,日本和韓國都建立了以醫院急診室數據為基礎的症狀監測系統。美國為了解炭疽芽孢生物恐怖攻擊的範圍,啟動了通過網路對非處方藥(OTC) 銷售量的監測。2003 年,Hogan WR 等通過對電解質類非處方藥的銷售,監測兒童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病暴發。2003 年夏季美國威斯康星州通過網路直報發現1 例發熱、身上有水皰的牧羊狗,他們立刻將該病例與其他州的相似病例聯繫起來,並追蹤調查這群狗的銷售網路,在實驗室診斷
之前就採取措施控制疾病的進一步蔓延。美國2002 年冬季奧運會時猶他州利用醫院門診和急診數據進行生物恐怖監測。上述報導表明,症狀監測在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了一定作用,隨著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好的套用前景。
展 望
症狀監測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症狀監測尚不能代替傳統的公共衛生監測,也不能代替醫生診斷,同時由於信號檢測方法的局限性,可能過高估計危害造成的不必要經濟損失,而且由於傳染病發生頻率相對較低,各種症狀監測方法尚不能及時得到實踐的檢驗評估。鑒於此,筆者認為應加強如下方面的研究套用: (1) 借鑑傳統疾病監測的經驗和利用已獲得的數據,建立一套整合傳統疾病監測和症狀監測的聯合系統,取長補短,長期協調發展。(2) 充分利用當今發達的網路信息技術,開發更先進的網上直報和信息處理系統,提高對早期信息的反應速度。(3)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其他相關部門(如藥品零售部門、醫院急診室、公共衛生實驗室、學校等) 的緊密合作,建立統一的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加強信息共享。(4) 加強對數據分析提煉的統計分析方法的研究,儘可能的在保證分析結果可靠的同時提高預警能力,同時要加強對監測運行效果評估的研究。(5) 借鑑國外症狀監測的經驗和方法,
研究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症狀監測系統,使其能及時、可靠、全面的反映公共衛生真實情況。(6) 加強環境與疾病監測
結合的研究,選擇合適的症狀和體徵進行長期監測,同時結合室內外大氣環境監測資料、氣象資料、死因監測資料、疾病譜
監測資料、個人健康檔案資料等進行綜合監測,通過統計學的方法對不同來源數據分析提煉,預警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
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對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指導,以期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提高民眾生命質量。
目前,對於症狀監測的研究國內開展較少,有關症狀和體徵定義、統計分析等方法學和評估標準的研究有待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