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高頻振盪在新皮質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病理性高頻振盪在新皮質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病理性高頻振盪在新皮質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王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病理性高頻振盪在新皮質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王爽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新皮質癲癇的致癇區可能具有網路特徵,常規方法較難準確定位。近年的研究表明,顱內腦電圖中的高頻振盪(HFO)與癲癇的形成和發作密切相關,癲癇患者腦內的HFO還可能幫助定位致癇區,指導癲癇手術。但是,目前HFO的研究一般基於顳葉內側面癲癇,HFO在新皮質癲癇中的分布、作用、與致癇區的關係,以及產生機制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申請人在前期研究中發現癲癇患者大腦新皮質中的病理性HFO (pHFO)與癲癇發生緊密聯繫,而且pHFO的分布還具有多灶性特點,pHFO灶點之間可能通過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導致癲癇發作。課題組擬在臨床研究和整體動物模型兩個層次上,以常規電極、微電極和微電極陣列的多維度記錄手段,闡明pHFO和pHFO網路在新皮質癲癇發生中的作用,並明確pHFO產生的細胞機制。本項目不僅能加深對新皮質癲癇發生機制和致癇區網路學說的認識,還能為臨床致癇區定位提供指導。

結題摘要

在臨床和動物模型兩個層次,課題組分析了病理性高頻震盪(pHFO)與癲癇發生的關係,闡明了它在新皮質癲癇中的變化特徵。我們為接受慢性顱內電極埋藏的癲癇患者(觀察對象主要為局灶性腦皮質發育障礙的患者)進行寬頻腦電圖採集和分析,觀察到I型ripple和fast ripple同樣具有病理特性,I型ripple比fast ripple更容易記錄到,不完全切除I型ripple的產生區域會增加癲癇的遠期復發風險(6個月後);而fast ripple區域的不完全切除會增加癲癇早期復發(6個月內)的風險。它們對標記致癇區均有意義,都是有價值的癲癇標記物(epilepsy marker)。我們還意外觀察到了在新皮質癲癇和顳葉內側面癲癇中,癲癇發作期的高頻震盪(HFO)具有不同的演變特點,在前者中ripple波增加,在後者中ripple波反而減少。我們在動物模型中觀察了後者的變化規律,發現癲癇發作前II型ripple的減少比I型ripple減少更為明顯。這提示兩類ripple的發生機制不同。本研究闡明解致癇網路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提高臨床癲癇手術療效或者癲癇預測提供了理論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