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鬆幽岫圖(元代曹知白創作的紙本水墨畫)

疏鬆幽岫圖(元代曹知白創作的紙本水墨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疏鬆幽岫圖》是元代曹知白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疏鬆幽岫圖》畫長松雜樹,平溪遠岫,是曹知白晚年的代表作,圖中近景陂陀上聳立三株松樹,姿態挺拔蒼勁,孤高偉岸,對岸水榭樓閣,岡巒起伏,屋宇茅亭隱約可見,一泓泉水從山間石縫中潺緩而下。縱觀全畫,墨色技巧高超,柔松疏朗,溫文爾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疏鬆幽岫圖
  • 作者:曹知白
  • 創作年代:元代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規格:縱74.5厘米、橫27.8厘米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特徵,畫法特點,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山峰高遠,層層疊疊,近處松樹雜木,松乾挺拔,枝葉橫披,雜木掩映在松蔭下,枝幹為左右傾斜,疏落有致。遠處和中景為三重山丘,層層高遠。山頂主峰矗立,與天相連。山澗千迴百轉,從山巔蜿蜒而下,溪泉潺潺流淌。在第一重山丘與松林間為一廣闊的水面,河面水平如鏡。山谷間有幾所茅舍屋宇掩映在山間的叢林中,山間長松雜木,雜草叢生,呈現出一派江南景象。
疏鬆幽岫圖
疏鬆幽岫圖
該畫的左上角有曹知白的題款:“壬申生人,時年八十歲。至正辛卯(1351)仲春雲西志。”下鈐“雲西”“有以自娛”“素軒”三印。畫中鈐“高平郡泉氏珍藏”等印多方。
該畫的右上方有潘叔寬題跋:“溪上仙翁年八十,萬水千山畫盈尺。西風吹向雲之東,翠壁銀濤墮寒石。嗟嗟仙去成陳跡。此人此畫不可得,此人此畫不可得。至正乙未秋(1355)七月二十日潘☐書於碧梧堂。”畫中另有釋元本的題跋:“八十雲西骨已☐,獨看山水復悽然。不知此日貞溪上,亦☐當時書畫船。元本。”

創作背景

曹知白山水早年法李成、郭熙,用筆腴潤粗厚,晚年畫風有所改變,因受老莊思想影響,追求筆墨的枯淡簡率,《疏鬆幽岫圖》便是曹知白晚年時期的代表作品,由圖中題跋可知,此畫作於至正辛卯(1351)年,時曹知白80歲。

藝術鑑賞

構圖特徵

全畫構圖充實飽滿,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且層次分明,無任何密塞之感。
此圖構圖採用元代畫作常見的“三段式”:底下近處的坡石上是幾株高松雜樹,高松樹幹倔曲,松針堅挺,但枝葉稀少,不見了李、郭“攢針”之茂密,雜樹則或點葉,或枯枝,一株彎曲,藤蔓纏身,而枝呈“蟹爪”狀,依稀李、郭遺風,二株挺直,枝為“鹿角”狀。勾筆簡略,而形、神兼備。樹後為水流。對岸土坡後即大山聳起,分三重向上隆突,後山已是危崖斷壁。有懸泉自崖隙飛瀉,映襯山之高峻。左邊山谷曲折,透見崇山之深邃。氣勢宏偉,依然是北宋全景山水之格局,但勾、皴已大為簡略。勾筆乾而松秀,僅在山石結構處施筆,皴筆淡而隨意,隱約似披麻之線皴。整幅畫有李、郭遺意,但非仿製其模樣,有董、巨風韻,而又直抒自我胸臆。其乾筆皴擦、墨色清淡之格調,一看便知出於元人之手,但其氣勢開闊、依稀李、郭的北宋遺風,使他在當時一派董、巨的時尚中保持了鮮明的個性。

畫法特點

全圖筆法蒼逸,風格簡淡疏秀。技法上,筆細墨淡,線條舒展,多用渴墨,而有潤澤之感,風格蒼秀。
作者用筆簡淡,只將山形和坡石勾勒成形,隨意皴擦點染,間以乾墨枯筆,筆觸老辣縱橫,體現出“清靜無為、隱居山林”的意境。
此圖近處為“疏鬆”,遠處為“幽岫”,用筆細而簡,蒼而秀。山石樹木皆用乾枯的墨筆拖出,不作重暈染。境界高遠超逸,體現出元代繪畫的時代風格。在結構方面,曹知白以虛當實,僅於松石、山凹輪廓處著筆,余皆空而不寫,使得靈氣往來,具有風韻。
在技巧上,曹知白吸取了李成的“毫鋒穎脫,墨粉精微”和郭熙的“多多益壯”,反映了五代、北宋崇尚的壯美風格。畫家以舒朗鬆柔的簡略筆致見長,清淡溫和的墨色領勝,從簡筆淡墨里反映出來的乃是江南雪景,把北方的“河期氣象”,化為靜謐恬適的情調,這正是畫家的用心所在,也是元代畫家所刻意追求的秀美風格。
此圖不是以李成畫法為主,而是融匯五代宋初董源巨然淡墨輕嵐的江南畫派,高遠、深遠、平遠兼而有之,整體布局又略似倪雲林的作風。圖中遠峰的山頂作“礬頭”,明潤光潔,別透玲瓏,宛有反照之色;石用披麻皴,簡勁豪邁,態度彌茂;山頭打點,亂而不亂,點滴凝聚;中景飛瀑如線,山坳村落杳然,曲折映帶,峰迴溪轉,一派平淡天真。至近境隔湖相望的疏鬆枯樹,才約略向人們透露了一點李成的訊息。將涇渭分明的南、北兩派結合到一畫幅中,這不是簡單的拼湊接合所能奏效,而是畫家胸中丘壑的自然流露。

歷史傳承

該畫被《虛齋名畫續錄》著錄,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曹知白(1272-1355年),字又玄,一字貞素,號雲西,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工詩文,善畫山水,畫法師李成、郭熙,筆墨清潤,全無俗氣。晚年筆法蒼簡,自成一格。對後世繪畫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