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過年習俗,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的傳統民俗,廣東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深圳市龍崗區南澳街道傳統上是疍家漁民生活的地方,仍流傳著疍民舞草龍祭拜媽祖過年的習俗。南澳漁民因長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魚為生,與大海為伴,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媽祖。當地傳說,媽祖曾託夢給南澳一位老人,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龍的方式來壓制龍颶風,可保風調雨順,當地疍家漁民上山割野草紮成草龍舞動,後逐漸演變為當地疍民過年習俗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疍民過年習俗
- 所屬地區:廣東等沿海一帶
- 過年習俗:舞草龍祭拜媽祖
- 非遺類別:民俗
- 非遺級別:廣東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廣東省深圳市
特色,活動過程,歷史價值,傳承現狀,
特色
舞草龍的過程分為扎龍、舞龍和送龍三個步驟,每年大年初二,當地漁民選用又長又硬的劍草和較為柔軟的淨草扎制龍身。扎龍過程中,人們用繩子將這兩種草紮成每節約1米長的龍身,之間以紅繩連線;龍頭以大籮 筐做底襯、多柱香綑紮為眼、額前掛五寸圓鏡,並配以其他飾物,使龍眼、龍鬚、龍角、龍鱗活靈活現;最後,在龍頭、龍身插上香火,草龍便扎製成形。
活動過程
當天晚上,舞龍就在天后廟前進行,先將草龍身上的香火點燃,並由村中長者為草龍點睛。草龍拜過天后,方能起舞。舞草龍較少複雜的造型和動作,舞步也以簡單的八字馬步為主,進三步,停一步,由擎龍頭人引導,一條紅色長龍伴著鑼鼓聲且舞且進,浩浩蕩蕩,甚為壯觀。草龍所經之處,各家都在門口點燃紅燭,奉上生果、水酒,燃起爆竹和紙寶,草龍要等爆竹放完後方可通過此家門口。草龍舞至月亮灣碼頭,即在此處舉行“化龍”(即送龍)儀式,將草龍龍頭在上、龍尾在下堆在一起點燃,點燃爆竹、敲起鑼鼓以送龍歸大海,待草龍化為灰燼,整個儀式即算完成。當地疍民過年舞草龍的習俗,其最大特色是上山割草、扎龍、舞龍、化龍等所有程式只在年初二這一天內完成,其餘任何時間都不會割草和舞龍。
歷史價值
舞草龍習俗是當地疍民過年時最為熱鬧的一項活動,是人們在長期海上生活、勞作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草龍拜祭為載體的民間風俗,其對研究南澳疍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傳承現狀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南澳地區疍民的生活方式有了重大改變,傳統價值觀念和節日民俗活動也在發生急劇變化,舞草龍習俗已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因此,如不加以搶救和保護,將面臨消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