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學文學系列·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

復旦博學文學系列·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

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一般指本詞條

《復旦博學文學系列·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9787309056372。

基本介紹

  • 書名:復旦博學文學系列·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
  • 作者:王岳川
  • ISBN:9787309056372
  • 頁數:512頁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l0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
西方文論和美學研究學術著作(包括主編):《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文藝現象學》,《藝術本體論》,《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後殖民與新歷史主義文論》,《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王岳川文集》(韓國,4卷本),《中國後現代話語》,《西方藝術精神》,《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叢書》(主編,9卷本),((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學術著作:《中國鏡像》,《目擊道存》,《中國文藝美學研究》(韓國版),《本體反思與文化批評》,《全球化與中國》,《發現東方》,《文藝美學講演錄》,《大學中庸講演錄》,《文化輸出:王岳川訪談錄》,《中國思想精神史論》(4卷本:《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思精神》、《中國美學精神》、《中國藝術精神》),《書法藝術美學)),《中國書法文化大觀》,《書法文化精神》,《書法身份》,《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筆大系》(主編,60卷)。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

編輯推薦

《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是作者王岳川教授近年在西方文論和批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內容簡介

《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對當代西方文論進行梳理,尤其重視展示20世紀後半葉的新理論。作者認為當代西方文論流派眾多、錯綜複雜,各種理論獨標新說,不斷創新和發展,相互排斥又彼此補充。20世紀的西方文藝理論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有四個:一是注重作者心理表現研究;二是注重作品本體研究;三是注重讀者闡釋接受研究;四是注重文藝的社會文化批判。《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在梳理各流派思想時,提綱挈領地從總體上描述了其歷史走向及基本特點,並具體分列各章,詳細分析了最有代表性的文論流派:心理分析及其詩學模式、現象學文論、存在主義文論、解釋學與接受美學文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後現代主義文論、後殖民主義文論、女權主義文論、 新歷史主義文論、文化研究的文論、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文論等。

媒體評論

前言在新世紀的洪亮鐘聲中,詩歌與我們人類共同跨入了二十一世紀。回首二十世紀的中國詩壇,總禁不住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詩歌本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學體裁。但在二十世紀,卻發生了一場極其重大的變革,那就是,統治中國詩壇達千餘年之久的舊詩詞又演化或繁衍出白話詩,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新詩。儘管舊詩仍與新詩並行不悖,但新詩已取代舊詩而成為當今中國詩壇的主要形式,占據著一時難以搖撼的主體地位,這已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無需爭議的公認事實。 然而,新詩在與1日詩的較量中雖已脫穎而出,但在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也走過了風風雨雨、坎坷曲折的道路,並曾無數次地經受過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和挑戰。這些挑戰有來自外界的,也有自身的。其中挑戰最為強勁,分歧最大、爭議最多的,莫過於十年文革結束以後的“朦朧詩”的崛起,以及隨之澎湃而來、洶湧而起的各種新的詩歌浪潮和風格流派。 儘管詩在文學中的霸主地位已蕩然無存,詩在公眾社會中的不景氣現象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感覺到,但就詩本身來說,她仍在發展中,並在向藝術的王國不斷挺進。特別自“朦朧詩”崛起以後,中國的詩壇顯得異常活躍,思潮迭出,流派紛呈,無論在詩歌觀念、內容題材、寫作手法、語境表達、語言要求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令人振奮的嶄新氣象。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這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詩歌最為活躍的時期。 中國詩壇這種活躍局面的形成與造就,是與食指、北島、舒婷、芒克、江河、多多等人的功績分不開的,並以他們的詩為標誌的。這些共和國的同齡人從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切身體驗中,以詩人的良知、敏銳和非凡的勇氣與膽量,對十年浩劫及現存的一切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而痛苦的反思與詰責,寫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踔厲風發的優秀詩篇,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關注。因此,中國詩歌才從歌功頌德、政治宣傳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因此,像食指、北島、舒婷等人的名字,將永遠被鐫刻在中國詩壇的豐碑上,彪炳史冊。 幾乎與他們同時,另有一批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詩人,其中尤以梁小斌、顧城、王家新、于堅、柏樺、楊克、翟永明等為代表,他們一方面與北島、舒婷等人一起反思現實,有著詩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對詩的創作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求索,將詩人的嗅覺引入生活的各個角落。這種探索相當艱苦,既有著古今中外詩藝精粹的現代結合和有機融會,又有著詩人失敗的困惑迷茫和諸多現實利益的放棄,同時還有著外來的壓力和詩壇內部的分歧爭議。 而正當這批詩人在艱苦探索的同時,又有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的詩人在潛然涌動,其中有些人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初就已嶄露頭角,最後從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逐步登台終於到九十年代初的群起亮相,以一種更新的姿態和詩歌意識在詩壇上盡顯身手。這批人的陣容相當強大,幾乎遍布了中國大地的每個方位,從北京的西川、黑大春、海子、駱一禾、樹才、臧棣、西渡到上海的陳東東、孟浪、鬱郁、默默、劉漫流、陸憶敏、徐芳,從四川的吉狄馬加、李亞偉、萬夏到江蘇的韓東、小海、車前子,從福建的黃燦然、呂德安到新疆的北野、沈葦,從浙江的梁曉明到東北的巴音博羅,從陝西的秦巴子、丁當到貴州的鄭單衣、唐亞平,從河南的藍藍到山西的任悟,乃至海外的楊小濱、張棗、張真、虹影等,基本上都屬於這一行列。他們通常被稱為“後朦朧詩”抑或“第三代詩人”。他們的詩歌主張和觀念儘管各不相同,打出的旗號也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但他們的創新意識與王家新、于堅、柏樺等人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如果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他們實際上與王家新、于堅、柏樺那批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詩人仍屬一個時期,只是風格流派各異而已。即使是自稱或被他人所稱的“第四代詩人”的伊沙、徐江、宋曉賢、葉匡政等一批詩人,他們的年紀更輕一些,銳意進取的求新意識或許更為偏頗和激烈一些,但如果我們把歷史的長卷再放開拉長一些,他們無論是年齡段或是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徵,仍是“後朦朧詩”或“第三代詩人”的延續。 ……

目錄

序言
緒論
-、文論背景:美學潮流與語言轉向
二、標舉體驗:作家心理奧秘的洞悉
三、本體崇拜:藝術作品本體論研究
四、讀者中心:藝術的闡釋與接受
五、批判美學:文藝的社會價值取向
六、新趨向:“後學”思潮與文化研究
七、文化對話:研究當代西方文論的意義
第一章 心理分析及其文論模式
第一節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藝術象徵理論
一、無意識的理論推進:從個體無意識到集體無意識
二、藝術象徵的原始意象
三、人格類型與藝術創作動力
四、神秘參與與人格的二重性
五、藝術喚醒與靈魂拯救
第二節 拉康:無意識理論與語言結構
一、無意識:語言與主體
二、無意識語言結構:他者與欲望
三、文本閱讀與敘事抑制
第三節 德勒茲與居塔里:欲望生產
第二章 現象學文論
第一節 胡塞爾:現象學哲學的創立與理論意識
第二節 現象學的拓展:從哲學到美學、文論
第三節 梅洛ˉ龐蒂:知覺現象學文論
一、從心理學到知覺現象學
二、語言問題
三、超越的審美
第四節 英伽登:現象學美學視域
一、多維度的藝術作品本體論
二、意向性藝術認識論
三、藝術審美價值論
第五節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
一、法國現象學的高峰與審美經驗現象學的深拓
二、審美對象與審美知覺的互動性
三、自然審美經驗與現代藝術命運
第六節 日內瓦學派:現象學文學批評
一、多元理論影響與意識批評
二、文學現象學批評實踐
三、普萊:閱讀現象學與文學批評
四、現象學文學批評的特徵與意義
第三章 存在主義文論
第一節 尼采:存在主義思想先驅
一、悲劇精神與現代文化批判
二、生命意志與價值重估的哲學構想
第二節 海德格爾:存在論文論
一、存在與此在
二、真理·藝術·技術
三、語言存在論與思想召喚
第三節 薩特:存在主義文論
一、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
二、“文學介入觀”與寫作的本質與價值
三、文學成就與文學理論的影響
第四章 解釋學與接受美學文論
第一節 解釋學的兩次轉向與現代解釋學譜系
第二節 狄爾泰:精神科學與方法論解釋學
一、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劃界
二、體驗與生命意向
三、意義“表達”與精神世界
四、理解的可能性與解釋循環
第三節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與審美理解
一、理解的歷史性與文本性
二、審美理解與藝術真理
三、藝術本體構成:遊戲、象徵與節日
四、實踐哲學轉向與文化反思
第四節 批判的解釋學與解釋學的現象學
一、哈貝馬斯:批判解釋學的實踐向度
二、利科:方法論與本體論的融合
第五節 解釋學的影響與理論特徵
第六節 “理解-解釋-運用”的解釋學方法構成
第七節 接受美學的興起與理論基礎
第八節 姚斯:接受理論與審美經驗論
一、接受主體的突出與文學意義效果生成
二、對否定性美學的超越
三、對審美經驗的考察
四、文本理解的主體交往性
第九節 接受美學的理論推進及其局限性
第五章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論
第一節 結構主義:作品本體結構與深層意蘊分析
第二節 巴特: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轉向
一、結構主義符號學方法與東方文化解讀
二、反傳統批評與可寫文本闡揚
三、作者死亡與文本歡欣
第三節 德希達:解構策略與意義改寫
一、消解結構的解構策略
二、解構學文本觀
三、解構主義文論的方法論意義與問題
第六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
第一節 文化批判:法蘭克福學派
一、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症候分析
二、阿多諾:現代文化工業批判
三、馬爾庫塞:單維社會與審美解放
第二節 布洛赫與弗洛姆:希望與自由
一、布洛赫:“未然”與“希望美學”
二、弗洛姆:從逃避自由到積極自由
第三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國派
一、薩特:穿過存在虛無的思考
二、阿爾都塞:症候閱讀與理論框架尋繹
第四節 從現代到後現代:批判理論的語境轉換
第五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英美派
一、威廉斯:文化與文學的社會屬性
二、伊格爾頓:文學解構與意識形態分析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文論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景觀
一、後現代主義的源起與文化症候
二、反理性的後現代性價值取向
第二節 重振現代性與後現代知識危機
一、哈貝馬斯:現代性審理與交往理性
二、利奧塔:後現代知識狀況分析及其文化精神
第三節 傑姆遜:後現代文化美學邏輯
第四節 審美品格與詩學特徵
一、哈桑:後現代主義審美特徵透視
二、斯潘諾斯:後現代主義詩學理論
第五節 後現代話語膨脹與表征危機
第六節 反文化策略與文學處境
第七節 後現代的寫作與閱讀
一、後現代寫作的意義消散
二、後現代文學解讀悖論
第八章 後殖民主義文論
第一節 後殖民主義的文化語境與理論資源
一、葛蘭西:文化領導權及其爭奪
二、法農:殖民合法性批判與民族文化精神
第二節 福柯的意義:譜系學與權力話語分析
第三節 賽義德:東方主義與後殖民文化理論
一、東方主義與文化批評
二、文本理論的文化策略
第四節 斯皮瓦克:後殖民處境解析與文化身份書寫
第五節 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第六節 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視野轉換意義
一、後冷戰時代文明的衝突
二、西方與非西方對立的世界圖景
三、本土化與全球化衝突融合的新趨勢
第七節 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匯合
一、後現代後殖民主義文化
二、後殖民主義與第三世界文化
第八節 湯姆林森:文化帝國主義研究
一、文化帝國主義話語
二、現代性批判與文化全球化反思
第九章 女權主義文論
第一節 女權主義:緣起與發展
第二節 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流派與旨趣
第三節 第三世界的女性話語
一、斯皮瓦克:第三世界婦女的“命名”與“發言”
二、莫漢蒂:虛幻的“女性共同體”與“身份書寫”
第十章 新歷史主義文論
第一節 新歷史主義的語境
第二節 格林布拉特:文藝復興的自我塑造
第三節 蒙特洛斯:歷史與文本
一、文學與世界
二、歷史與理論
三、文本與歷史
第四節 多利莫爾:文學與歷史
一、文化唯物主義與意識形態
二、新歷史主義與權力話語
第五節 海登·懷特:元歷史理論
一、元歷史話語
二、話語轉義學
第六節 新歷史主義的批評者
一、理查·勒翰:新歷史主義的局限
二、卡瑞利·伯特:新歷史主義之後
第十一章 文化研究的文論旨趣
第一節 文化研究:理論源頭與命名
一、文藝社會學
二、“文化研究”的命名和理論向度
第二節 布迪厄:文化研究的當代拓展
一、理論風格與特徵
二、場域理論與文化習性
三、文化資本與象徵資本
四、反思性的社會理論
五、身體視域與詩性精神
六、文化反思與理論意義
第三節 博德里亞:消費文化理論
一、現代性問題與“完美的罪行”
二、消費社會中的日常生活精神頹敗
三、商品拜物教中的人文審美生態危機
四、白色社會中的後現代鏡像
五、意義與局限
第十二章 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文論
第一節 生態文化的發端及其現實針對性
一、現代性文化斷根和消費主義症候
二、直面人類自然生態危機和精神生態危機
三、生態理論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生態文學的特徵與價值取向
第三節 生態批評的發展與基本特徵
第四節 深生態學的理論張力與價值
一、深生態學的發展
二、深生態學的現實語境
第五節 生態批評對當代文論的意義
一、人類性價值中斷與東西方前沿話語整合
二、生態文化聆聽物種滅絕的警鐘
三、生態文化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新導向
四、生態文化的啟示與精神價值整體創新
結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