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芥子園:陳永鏘畫魚》是200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歷來中國畫之教育傳承,多靠師生口傳心授及粉本畫稿摹寫,缺少系統方法體系,其間難免有金針失傳之憾,如盛唐壁畫彩塑製作及宋代工筆秘法,即失傳多年。古人習畫最大困難為真跡難見,名師難覓,真傳難得。清康熙年間刻印出版了《芥子畫園傳》分山水、花鳥、草蟲、人物等四集,介紹基本技法,分解層次配以說,在物質條件落後,印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條分縷析,內容豐富,頗便於初學。出版後極受歡迎,直至20世紀初尤是青年學畫之津梁。
作者簡介
陳永鏘,1948年生於廣州市。1981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畫國系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廣州畫院院長、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
現任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華夏詩報社長、並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畫院名譽院長、廣州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廣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度、廣州市教育基金會少兒美術教育委員會會長、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優秀專家。自1973年起,作品均入選歷屆全國美展。1985年以來,曾分別在廣州、深圳、南京、上海、哈爾濱、北京、成都、煙臺、蘭州、合肥和香港、澳門、台北、以及新加坡、美四四大城市,舉辦過50次個人畫展。出版有個人畫集6本,散文集1本。
媒體推薦
序
中國畫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傳承不斷。自東晉以來,畫跡、理論彰顯流傳。隋唐之際社會自亂而治,經濟上升,文化交流活躍,宗教藝術、殿堂藝術帶動人物畫突飛猛進,山水、花烏由微而著,鞍馬、界畫等科目齊全,名家輩出。至五代北宋,繪畫藝術已臻高峰,氣象宏闊,文采煥然,朝野名家,彪炳史冊。文人畫藝術濫觴久遠,醞釀於宋,肇興於元,明清之際達於高峰。流派紛呈,大家迭起:青藤、白陽、陳洪綬、漸江、石羚、八大、石濤、龔賢等群峰並峙,金陵、新安、婁東、虞山諸派交相輝映,堪稱一時之盛。文人畫藝術自揚州畫派之後呈衰退之勢,原因大抵為墨守前人,脫離自然與人生,遂致漸失生氣。
近代中國兵連禍結,苦難深重,然而打破閉鎖亦為中國畫帶來生機,百年來自困難中崛起走上復興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之影響及現代美術教育推進下,中國畫蓄勢待發,成就卓著。尤其自新時期以來,中國畫蓬勃發展如雨後春筍,是千載一時之良機,2 1世紀中華文化必將隨國家整體實力進入強國行列而更加光大於世。推動中國畫健康發展,保持其固有特色。發揚其東方文化之優長,令世界葆有美好之文化生態平衡,應是我們努力之目標。
歷來中國畫之教育傳承,多靠師生口傳心授及粉本畫稿摹寫,缺少系統方法體系,其間難免有金針失傳之憾,如盛唐壁畫彩塑製作及宋代工筆秘法,即失傳多年。古人習畫最大困難為真跡難見,名師難覓,真傳難得。清康熙年間刻印出版之《芥子園畫傳》分山水、花烏、草蟲、人物等四集,介紹基本技法,分解層次配以說明,在物質條件落後,印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條分縷析,內容豐富,頗便於初學。出版後極受歡迎,直至20世紀初尤是青年學畫之津梁。
20世紀中國畫教育在曲折中步入正規與系統化,在融合中西思想推動下,引入素描訓練,注重寫實,造型能力提高較快,因之人物畫創作獲益最多。此種教學法成功經驗不應忽略。新時期以來,在寬鬆的社會環境與日趨富裕的經濟背景下,中國畫與其負載之民族文化精神得到空前重視。經過多年經驗總結,發現西式教育方法於傳統中國畫亦有不盡人意之處。
相對於西畫力求精準造型則中國畫更重神似與意趣,重筆墨重書寫,追求形式美感並形成一定之程式表現風格及個人特色,在傳統口傳心授方法下,師門相循形成不同門派。多年來對傳統方法的輕視廢棄造成中國畫傳統精神及風韻魅力的削弱乃至消失,實為憾事。
有鑒於此,中國畫界近年來呼籲重視在教學中根據中國畫藝術特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發掘繼承傳統教學方法,並開始付諸實踐,如中國畫學院校的成立,以及通過新式傳媒手段記錄傳播中國畫名家之經驗手法,以幫助中國畫愛好者減少暗中尋索、無功誤投,從而得到領略經驗,了解程式,體會運筆用墨方法,以收觸類旁通,事半功倍之效。
人民美術出版社曾於1957年重印出版《芥子園畫傳》,並於1978年再版,當有裨於自習傳統中國畫之愛好者。然而時過境遷,經百年之發展變化,中國畫之面貌已有重大改觀,其題材內涵、形式技法乃至筆墨意境均較古人有所不同。有感於新時期新形式之要求,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同仁苦心總結創新,大膽推出以《當代芥子園》為主題之當代畫壇名家技法經驗集錦系列,對名家作畫過程層層分解,詳加介紹,並舉作品實例以資佐證參考,實為案頭探秘,直取心法之舉。相信讀者細心體味,靈苗獨探,必收得珠之效。是為序。
二○○二 時為壬午仲秋
序言
中國畫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傳承不斷。自東晉以來,畫跡、理論彰顯流傳。隋唐之際社會自亂而治,經濟上升,文化交流活躍,宗教藝術、殿堂藝術帶動人物畫突飛猛進,山水、花烏由微而著,鞍馬、界畫等科目齊全,名家輩出。至五代北宋,繪畫藝術已臻高峰,氣象宏闊,文采煥然,朝野名家,彪炳史冊。文人畫藝術濫觴久遠,醞釀於宋,肇興於元,明清之際達於高峰。流派紛呈,大家迭起:青藤、白陽、陳洪綬、漸江、石羚、八大、石濤、龔賢等群峰並峙,金陵、新安、婁東、虞山諸派交相輝映,堪稱一時之盛。文人畫藝術自揚州畫派之後呈衰退之勢,原因大抵為墨守前人,脫離自然與人生,遂致漸失生氣。
近代中國兵連禍結,苦難深重,然而打破閉鎖亦為中國畫帶來生機,百年來自困難中崛起走上復興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之影響及現代美術教育推進下,中國畫蓄勢待發,成就卓著。尤其自新時期以來,中國畫蓬勃發展如雨後春筍,是千載一時之良機,2 1世紀中華文化必將隨國家整體實力進入強國行列而更加光大於世。推動中國畫健康發展,保持其固有特色。發揚其東方文化之優長,令世界葆有美好之文化生態平衡,應是我們努力之目標。
歷來中國畫之教育傳承,多靠師生口傳心授及粉本畫稿摹寫,缺少系統方法體系,其間難免有金針失傳之憾,如盛唐壁畫彩塑製作及宋代工筆秘法,即失傳多年。古人習畫最大困難為真跡難見,名師難覓,真傳難得。清康熙年間刻印出版之《芥子園畫傳》分山水、花烏、草蟲、人物等四集,介紹基本技法,分解層次配以說明,在物質條件落後,印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條分縷析,內容豐富,頗便於初學。出版後極受歡迎,直至20世紀初尤是青年學畫之津梁。
20世紀中國畫教育在曲折中步入正規與系統化,在融合中西思想推動下,引入素描訓練,注重寫實,造型能力提高較快,因之人物畫創作獲益最多。此種教學法成功經驗不應忽略。新時期以來,在寬鬆的社會環境與日趨富裕的經濟背景下,中國畫與其負載之民族文化精神得到空前重視。經過多年經驗總結,發現西式教育方法於傳統中國畫亦有不盡人意之處。
相對於西畫力求精準造型則中國畫更重神似與意趣,重筆墨重書寫,追求形式美感並形成一定之程式表現風格及個人特色,在傳統口傳心授方法下,師門相循形成不同門派。多年來對傳統方法的輕視廢棄造成中國畫傳統精神及風韻魅力的削弱乃至消失,實為憾事。
有鑒於此,中國畫界近年來呼籲重視在教學中根據中國畫藝術特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發掘繼承傳統教學方法,並開始付諸實踐,如中國畫學院校的成立,以及通過新式傳媒手段記錄傳播中國畫名家之經驗手法,以幫助中國畫愛好者減少暗中尋索、無功誤投,從而得到領略經驗,了解程式,體會運筆用墨方法,以收觸類旁通,事半功倍之效。
人民美術出版社曾於1957年重印出版《芥子園畫傳》,並於1978年再版,當有裨於自習傳統中國畫之愛好者。然而時過境遷,經百年之發展變化,中國畫之面貌已有重大改觀,其題材內涵、形式技法乃至筆墨意境均較古人有所不同。有感於新時期新形式之要求,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同仁苦心總結創新,大膽推出以《當代芥子園》為主題之當代畫壇名家技法經驗集錦系列,對名家作畫過程層層分解,詳加介紹,並舉作品實例以資佐證參考,實為案頭探秘,直取心法之舉。相信讀者細心體味,靈苗獨探,必收得珠之效。是為序。